小火輪船在中國的出項年代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舞蹈
  • 2021-07-16

小火輪船在中國的出項年代 蘆天鵬 20級 2010-04-25 回答

同治元年(1862年)春季,連續用了四個月的時間,製作成了輪船模型,至同年底終於製成一艘長約二丈八、九尺的小火輪。

中國第一臺蒸汽機與第一艘火輪船

咸豐十一年八月初一(1861年9月5日)湘軍在經歷了與太平軍二年多的鏖戰後,終於將稱之為長江下游鎖鑰的軍事重鎮安慶攻克。八月初七日,湘軍首領曾國藩抵達安慶,在曾國其後給王霞軒的信中提到:“現在安慶設立子藥槍炮等局,依照江西規模,今科當有頭緒,明春以後,不解子藥。”至同治初年(1862年),曾國藩在安慶共計設立了五局二所:子 彈局、火 藥局、槍炮局、善後局、穀米局和內軍械所、內銀錢所。按照分工,五局兩所可分兩部分,一部分是供應湘軍軍火,一部分是供應湘軍軍需物品。其中生產軍火的三局一所分工極其明確:火 藥局生產各種炸 炮、火 藥、子彈局生產炮彈;槍炮局製造劈山炮、抬炮、小炮等內軍械所製造輪船。

建兵工廠,造槍造炮,曾國藩並非在安慶首創,咸豐八年(1858年),曾國藩復出以後,為解決軍需,便在江西建立了子 藥 槍炮等局。

但隨著剿滅太平天國革命的逐步深入,以及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平息,使曾國藩對所的“內憂外患,至今已極”的形勢認識更加深刻。只有尋求“自強”、“求富”的方法,才是擺脫清王朝曖岌岌可危的出路。雖然,第二次鴉片戰爭已經結束,但從長遠考慮,不應在目前的現狀上,放鬆警惕。他常與幕僚談起自強之法:講求自強的基本要務,一是革新政治;二是尋求人才。而目下最為急迫的下手工作,就是學會西洋製造船炮的技術。一旦我們學會了船炮的製造,那麼洋人的長處我們就有了。無論是與洋人和平相處或相互對敵,我們都可有所倚恃。否則,我們與洋人是沒有道理可講的。因此,在安慶軍械所建立伊始,曾國藩便決定以全力去製造輪船火器。在當地他聽說無錫有兩位人材―徐壽、華衡芳時,便請江蘇巡撫薛煥四處訪求。咸豐十一年十一月(1861年12月),薛煥將徐壽、華衡芳送至安慶大營。曾國藩曾對洋人獨攬製造機器的技術、權力很是不滿,於是圖謀思考良策以抵制他們。於是,他令徐壽在安慶建立機器局。

蒸汽機是十八世紀六十年開始的第一次技術革命的標誌,具有著劃時代的意義。然而,閉關鎖國的大清帝國,不認為洋人的東西有什麼妙處。更不會把洋人的製造的物器當成寶物,因此,對蒸汽機為何物毫無所聞。至林則徐、魏源之時,雖然有了善於“今西方各國,最為奇巧有益之事,及是火蒸水氣”的記載,但是並沒有引起世人對它的重視。徐壽、華衡芳來到安慶軍械所以後,曾國藩命二人主持製造輪船。為解決動力問題,二人“自繪圖興工”,在既無實際經驗,又缺乏資料的前提下,“潛心研究,造器制機,一切事宜,皆由手造,不假外人”。經過好幾個月的艱苦努力,中國第一臺蒸汽機終於在同治元年(1862年)7月製造成功了。

從所製造出的蒸汽機的結構來看,它與當時居於世界先進水平的往復式蒸汽機相差無幾。曾國藩在看了蒸汽機的試驗結果以後,甚是高興。的確,蒸汽機的試製成功,為製造火輪船開闢了廣闊的前景,某種程度上為以後各種機器的製造提供了前提和基礎。

蒸汽機試製成功以後,徐壽、華衡芳便開始著手試製中國第一艘火木輪船,中國的木造船業,一直名列世界前茅,至清代,造船工場的規模和技術均很發達,這為試造輪船提供了技術條件和技術工人。試製輪船過程中,華衡芳負責資料的計算與核算,徐壽負責制機,在吳喜廉、龔雲棠、徐建寅等技術人員的密切配合下,於同治元年(1862年)春季,連續用了四個月的時間,製作成了輪船模型,至同年底終於製成一艘長約二丈八、九尺的小火輪。曾國藩歡欣鼓舞,決定十二月十九日在安慶江面進行試航。試航那天,曾國藩高坐船頭,輪船委員蔡國祥親自駕駛。輪船行於江面上,曾國藩無限感慨,望著這艘由中國人自己設計並製造的輪船,一時間他頗感到“自強”有望。

曾國藩寫道:我暗地裡很高興,洋人的智慧技術,今天我們中國人也能夠掌握了,他們再也不能因我們沒有掌握這些技術而趾高氣揚了。

其後,華徐二人又陸續完成了船體的設計和製造,交水師蔡國祥營使用。

同治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曾國藩“出門至河下看蔡國祥新造之小火輪”。這艘被曾國藩賜名“黃鵠”號的木殼小輪船,“長約二丈八九尺”。曾國藩等人於四月初七日,奏請交海關洋稅“解部之四成酌留二成”,而以其中之一成“專造輪船之用”。他向友人說明這樣做的目的是:“槍炮固屬目前急需之物,而輪船亦不可不趕緊試造。造成此物,則顯以定中國之人心,即隱以折彼族之異謀。”又說:“中國自強之道,或基於此。”曾國藩說的不錯,在外國人侵凌日甚的時代,華、徐二人的蒸汽機的轟隆響聲,的確使中國人聞之而揚眉吐氣!

小火輪船在中國的出項年代 逃無影 20級 2010-04-25 回答

1862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