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歲兒童心理發展特點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舞蹈
  • 2023-01-07

0-18歲兒童心理發展特點愛之翼17 2022-08-06

0-18歲兒童心理發展特點

0-18歲兒童心理發展特點,在青春期的孩子生活上漸漸地不願受父母過多的照顧或干預,而且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意識也在不斷地增強。以下分析0-18歲兒童心理發展特點。

0-18歲兒童心理發展特點1

兒童心理發展的特性

(廣義兒童期:0-18歲)

01、順序性

如:思維的發展是從知覺—>具體形象—>抽象—>辨證,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思維發展特點。(教育啟示:不要拔苗助長。)

02、階段性、連續性

每一階段都是前一階段發展的繼續,同時又是下一階段發展的開始;前一階段中總包含有後一階段的某些特徵的萌芽,而後一階段又總帶有前一階段某些特徵的痕跡。

例:一二年級開始具體形象思維,但仍有幼兒期的知覺思維。

(教育啟示:善於觀察孩子,既要關注孩子現在的發展,又要為孩子下一步的發展創造條件。)

03、不均衡性

教育啟示:關注孩子發展的關鍵期,如:孩子2-3歲是口頭語言的關鍵期,4-5歲是書面語言的關鍵期;女孩10歲左右進入青春期,男孩12歲左右進入青春期等。

04、穩定性、可變性

教育啟示:

穩定性:你改變教育方法,孩子不會馬上變,所以需要家長學會等待,需要耐心。

可變性:你改變教育方法,孩子早晚會有變化的,但是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只有量的積累才有質的變化。

05、個別差異性

每個孩子有差異:每一個孩子都不是別人的複製品,都不是另一個孩子的複製品,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

教育啟示:注意認識到自己孩子的不同之處;

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發揮他的特點(發揮優勢,弱勢也能轉化成優勢);不要過早的給孩子貼上標籤;從內心深處真正去接納孩子。

接納:以孩子的生命狀態為準,而不是以父母的眼光。

學齡前期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

(3-6歲)

1、知覺思維+具體形象思維

求知慾望強,好奇心強。教育啟示:家長不要去幹擾孩子對各種事物的探究。

2、無意性

對自我的約束和控制力不強,容易受影響。

3、3歲以後開始形成個性

個性:不穩定、不明顯、易受影響

(教育啟示:孩子在幼兒階段的學習,就是遊戲和玩,幼兒不要過多開發智力,更應關注他的感受和情緒。)

學習教育特點:

1、無意學習(例:爸爸教孩子打撲克牌,就教會了孩子認數和加減法)

2、學習內容廣泛,學習物件:生活中無所不包的各種事物。

(啟示:應該讓孩子與世界建立廣泛的聯絡。從課本上獲得的是間接經驗,從生活中獲得的是直接經驗。)

3、不順序性。(並非一定要先學什麼後學什麼)

(啟示:興趣——孩子對什麼感興趣就學習什麼,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

4、學習方式:玩中學、做中學、遊戲中學

(啟示:正確理解學習,學習是個大概念,無所不包,學習無處不在,學習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鼓勵孩子多動手。)

青春期孩子心理發展特點

(11或13歲開始)

少年階段:生理和心理鉅變的時期,心理的發展比生理慢,身心發展不均衡導致孩子的矛盾、逆反。

(啟示:關注孩子的身體發育。讓孩子進行體育運動,但是不要過量。家裡佈置整潔,在家裡打造溫馨和諧的環境,孩子正處於矛盾期,心裡很亂,家裡再很亂、父母吵架等,很容易引起孩子更亂)

1、自我意識開始——把所有人假想成觀眾,認為所有人都在看自己,把自己的情緒放大,反覆思考有關“我”的問題。

2、獨立意識增強——要求自由。

3、開始出現反抗期——對一切外部事物毫無判斷的進行拒絕和反抗。

反抗的心理目的:是要在一切人心裡樹立他高大的形象。

有的孩子為了樹立自己高大的形象,有的孩子為了掩飾自己的軟弱,有的孩子為了尋求關注。

反抗期後期出現泛化性和遷移性,如對這件事情這個東西看不順眼,會遷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對媽媽有意見,爸爸來說也會有意見。

孩子這時處於半幼稚半成熟期(對新聞或其它事物評論的頭頭是道,像個大人,但可能一轉身就蹦蹦跳跳的走了,像個孩子。)

(啟示:家長要理解孩子的反抗,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

當孩子因為人際關係而苦惱時,家長應該注意保護孩子的情緒和感受,站在孩子的身邊陪伴孩子,讓孩子負面的情緒宣洩出來。

教育就這樣簡單,就是理解和陪伴。

孩子和父母親子關係的變化:孩子在五六年級開始逐漸脫離父母

親子關係階段:10歲以前:孩子依賴父母;10-20歲,孩子輕視父母;30歲,孩子慢慢理解父母;40歲,孩子真正理解父母。

0-18歲兒童心理發展特點2

一、新生兒期(0~1月)

人生第一年:兒童出生後的第一年,稱嬰兒期或乳兒期,是兒童心理開始發生和心理活動開始萌芽的階段,又是兒童心理發展最為迅速和心理特徵變化最大的階段。

1、心理發生的。基礎:驚人的本能。

2、心理的發生:條件反射的出現。

3、認識世界的開始。

4、人際交往的開端。

(二)、嬰兒早期(1~6月)

這段時間心理的發展,突出表現在視聽覺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依靠定向活動認識世界,眼手動作逐漸協調

1、視覺、聽覺迅速發展

2、手眼協調動作開始發生。

3、主動招人。

4、開始認生。

(三)、嬰兒晚期(6~12月)

1、身體動作迅速發展。

2、手的動作開始形成。

3、言語開始萌芽。

4、依戀關係發展。

二、先學前期(1~3歲)

1、學會直立行走。

2、使用工具。

3、言語和思維的真正發生。

4、出現最初的獨立性,

學前初期的年齡特徵:

1、生活範圍擴大。

學前初期是3—4歲的孩子,也就是幼兒園小班年齡的孩子。具備了擴大生活活動範圍的條件。首先,幼兒的身體比以前更加結實、健壯,身高、體重明顯增加,活動精力充沛。其次動作的發展也比較自如,能夠進行各種遊戲活動。此外語言能力也基本發展起來,能向別人表示要求和願望,與人進行初步的交流活動。

2、認識依靠行動

這一階段的兒童的認識活動往往依靠動作和行動來進行。認識特點是先做再想,而不是先想好了再做。

3、情緒作用大

在幼兒期,情緒對幼兒的作用比較大,3—4歲的幼兒情緒作用更大,往往因為一件小事而哭鬧。

4、愛模仿

3—4歲幼兒模仿性很強,對成人的依賴性也很大。模仿是3—4歲幼兒的主要學習方式,他們主要是透過模仿他人來掌握和學習別人的經驗的。

學前中期(4—5歲)幼兒的年齡特點:

1、活潑好動

這個時期的幼兒對什麼都感到好奇、新鮮,總是摸摸這,看看那,動作靈活,思維活躍,但自我控制能力還不強。

2、具體形象思維

這時候的孩子主要依靠頭腦中的表象進行思維。他們的思維很形象很具體的。

3、開始能夠遵守規則

在這個時期的幼兒已經能夠在一日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行為規範和活動規則。

4、開始自己組織遊戲。

他們已經能夠理解和遵守遊戲規則,能夠自己組織遊戲,自己確定遊戲主題。

學前晚期(5—6歲)幼兒年齡特徵:

1、好學好問

這一時期的幼兒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好奇心比以前更強,他們不再滿足與瞭解表面現象,而是想要知道事物的原因。

2、抽象邏輯思維還是萌芽

5—6歲幼兒的思維仍是具體形象思維,但明顯有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

3、開始掌握認識方法

幼兒出現有意的自覺控制和調節自己心裡活動的能力,認知方面有了方法,開始運用集中注意的方法和有意記憶。

4、個性初具雛形

開始有了比較穩定的態度、興趣、情緒、心理活動,思想活動不再那麼外露。看問題開始有了自己的見解,有了一定的獨立性。

0-18歲兒童心理發展特點3

一、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點

進入青春期的時候,孩子的生理特徵會發生一些變化,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會出現一些第二性徵,他們逐漸在身體上開始向成人去過渡,逐漸發育成熟。

那麼同樣地,他們在心理上也會逐漸的發育,同時他們會認為自己什麼都懂了,所以在進入青春期的時候,會非常渴望獨立的空間,自我意識加強,感覺自己長大了,對成年人說的東西開始質疑,不太相信。

當然,畢竟他們因為生活經驗不足,所以會經常碰壁,他們又不得不從父母那裡尋找方法途徑或者幫助,再加上在青春期,經濟上也不能夠完全獨立於父母。

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會出現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矛盾,看起來表面上他們什麼都不在乎,天不怕地不怕。

但是從眾心理很強,特別在意身邊的夥伴同學老師對自己的評價,於是他們喜歡標新立異,用特立獨行、奇裝異服、獨樹一幟的髮型等方式來宣告自己的獨一無二性,但內心又擔心脫離集體,內心諸多的衝突也會產生。

所以在進入青春期的時候,我們父母應該隨時接納孩子出現的各種各樣的情緒。有的孩子會緊張、焦慮、自卑,有的孩子會叛逆、抵抗也會迴避,其實這些也都是成長過程當中非常正常的現象。

聽到這兒你可能會有一些擔憂,到了這個時候,我到底應該怎麼樣去跟孩子去相處?

我常常在講述當中講一句話,親子關係先於教育,其實只要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是足夠的,你和他之間是彼此信任、彼此尊重、相互理解的。那麼,即便在青春期的時候,孩子出現一些這樣的心理的變化,你也不會太過焦慮。

所以愛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源頭,有了這份愛的基石在,你就可以陪伴孩子走過青春期。

二、青春期時會出現的主要問題

著名的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定位人生的12—20歲左右為青春期,我們在這個時期最重要的心理發展任務,就是形成“自我同一性”。

所謂“自我同一性”,指一個人能統合自身的各個方面,形成了一個協調一致、穩定的自我。

簡單來說,就是對於“我是誰”有了一個相對確定的答案。

在人生髮展的這個階段,要整理出關於“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變得分外困難了。

可是, 只有對這個問題有了一個初步的解答,孩子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否則就會一直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

每一個人要順利的完成青春期的蛻變、建立起自我同一性,首先要了解和克服的,是這個時期特有的心理現象:過度的自我關注。

正在經歷青春期的大部分人,都非常關注自我形象,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大家就好像生活在舞臺的聚光燈下,覺得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在受到別人的關注和評價。

曾經有一個老師給我分享她的學生的故事,因為學業壓力大,每次考試前總會緊張的滿身冒汗,甚至不願參加考試。我問他為什麼不願意,他說擔心如果成績不好,別人就會覺得他笨,看不起他。當問到“究竟誰會說你笨”時,他愣了一下,說:“所有人,所有人都會說。”

這個學生的問題就在於,一方面,他生活在別人的目光裡,覺得別人都在評價自己,可另一方面,這個“別人”是非常籠統的,是自己假想出來的。

他看似很在乎他人的評價,可實際上,他對他人真實的想法根本不在意,他內心中最關注的,還是他自己。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經常會有這種特別的自戀。

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所以需要從他人的評價中,拼湊出自我的形象和概念。

越是找不到“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就越關注自我。

這種過度的自我關注心理,會帶來兩種典型的反應:

一種:是對外界標準非常的順從

既然別人的評價很重要,那我就按別人的評價來。別的同學都在網路遊戲中廝殺,那我也要想方設法的參與其中;別的同學都在穿名牌,那我也得絞盡腦汁亮出衣服和鞋上的大LOGO。

這樣一來,他人的評價就變成了自我評價的標準。如果我得到了他人的認同和讚揚,我就很有融入感,得意驕傲。如果得不到,我就會陷入不被認可的自卑之中。

如果孩子日常的行為模式就是順從他人的評價,那這將很難發展出堅定的自我認同,只會失去自我,變得沒有主見。

另一種:是對外界標準非常反抗

想想我們自己的成長經歷,我們中的很多人,都是透過反抗父母,來宣示自己的獨立。

父母覺得應該好好學習,我偏覺得學習無用;父母讓我少玩手機,我偏將手機視為摯愛……父母越是批判,我們就越是反抗。

因為我們就是想要透過堅持特立獨行的行為,來告訴他人:“我與你不同”,從而確認“我是誰”。

可是,刻意的反抗也是另一種的在乎,因為我們要確認的價值,還是建立在我們所反對的東西的基礎上。

因此順從和反抗其實是同一種東西,只是表現出來的面目不同而已。在這兩者之上都很難建立起自我同一性。

三、如何才能獲得自我同一性呢?

電影《無問西東》給出了答案,清華學生吳嶺瀾文科成績全部滿分,而理科卻都不及格,這讓專業是理科的他深受打擊。

在和老師梅貽琦談話時,梅老師問他為什麼不轉到文科,他坦言道:因為當時最好的學生都會選擇讀理科。

梅老師便問他求學的目的是什麼,問他對自己是否真實。吳嶺瀾不解地說,我不關心是否對自己真實,每天我把自己交給書本就夠了。

面對這樣的回答,梅老師告訴他:“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之中,有一種盲目的踏實,但卻喪失了真實。什麼是真實?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內心深處洋溢位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和喜悅,這就是真實。”

所以從這裡我們得到了自我同一性獲得的標誌,是對自己的真實在自我統一性探索完成後,我們的關注點就會慢慢的從外部轉移到內部,也就是從關注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和意見,轉變為形成相對穩定的自我評價和自我認可。

這時候的我們,既不會盲目的順從他人,也不會刻意的叛逆,我們學會了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能夠接受不同、容納矛盾,形成對自己的忠誠。

要達到這樣的發展目標,著實不易,其實我們現在很多的成年人都還沒有完成自我統一性的探索。

進入青春期後,大家會面臨很多新的挑戰和機遇,不可避免的會感到困惑和煩惱。

事實上,在人生的重要轉折面前,你們所產生的種種喜憂參半、患得患失的想法都是可以理解的。

從人生髮展的角度來看,這些擔心和疑慮體現了你在尋找自我同一性道路上所付出的努力。

你不必因此而感到焦慮,因為這是我們必經的人生髮展階段,也唯有經過這樣的探索,我們才能建立好自我同一性,找到真實的自己。

在最後我要提及在青春期的時候,或者說在成年之後,如果我們想要去建立好自我同一性,有一條最為簡便的途徑——閱讀。

在這裡要提到的閱讀,它並不是說閱讀某些工具書,而是真正的去閱讀世界文學名著,用文學作品來構建自己的價值觀。

尤其是在青春期的時候,我們都是透過一本又一本的世界文學名著來建立起來自己的三觀的。

所以如果作為一個成年人,你沒有在青春期的時候進行過這樣的探索,那麼你可以在之後成為父母的時候,陪伴孩子一起去閱讀,而這也是我們每個人在探索我是誰的過程當中可以去採用的一個方法和途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