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陽淡水的廣東歷史文化名鎮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舞蹈
  • 2023-01-05

惠陽淡水的廣東歷史文化名鎮手機使用者66328 2016-05-12

形成清末奠定老城格局 淡水老城區“依河而生,因漁業而盛”。早在遠古時期,就有先民們在淡水河邊漁獵耕織,繁衍生息。淡水居民和漁民共處往來,漁民們以海產品換取糧食、蔬菜及日用雜品,久而久之,淡水便成市集。

據史料記載,北宋元豐三年(1080),淡水擁有“水口巷”和“下魚街”兩大鹽倉,“貢鹽”由淡水河運至京都,形成以鹽業、漁業為主導,農、商、手工業全面發展的局面。

明朝時,設淡水衛,並與大鵬所(今深圳市內)、東莞守禦千戶所一起扼守珠江口,以保衛大亞灣沿海區域,防止倭寇入侵嶺南重鎮廣州。到了清乾隆初期,淡水才形成較大的集鎮,並改名為“淡水圩”,設立“司署”和鹽大使,圩市設在上下淮(今淡水橋頭市場一帶)。

清咸豐初年,淡水形成豬行街、大魚街、米街、燈籠街等商品交換專業街道。城四周築有城牆,全長3150米,設東門、燒炮臺門、豬行門、河壩下門、木蓮橋門。

道光及咸豐年間,文化教育興起,頂負盛名的就是崇雅書院的建立。清光緒十六年(1890),清朝“鐵筆御史”鄧承修告老還鄉時創辦了崇雅書院,迄今已有123年曆史,成為當今崇雅中學的前身。一百多年來,崇雅培養人才數以萬計,遍佈世界各地。葉挺、鄧演達、鄧仲元、鄭士良等惠州仁人志士也是從崇雅走出去的,故崇雅書院有 “東江革命搖籃”之譽。

清末的淡水鎮已具備行政、貿易、防禦、教育等功能,奠定了現在的老城區整體格局和風貌。

淡水的傳統習俗豐富多彩,有中秋節山歌會、“醮會”、“天后誕”和“朝拜會”等,特色飲食有油麻茶、墨斗丸、大酥丸、釀豆腐等,“淡水沙梨”是東江三大特產之一。 現狀 老城多是租住者 隨著經濟發展,淡水老城的繁華也在歷史的洪流中漸漸隱退。新中國解放後,曾經繁華一時的豬行街、米街、燈籠街等商品交換專業街道已名存實亡,它們留給後人的除了一個個印證當年繁華的名字外,就是口口相傳的記憶。在“文革”時期,淡水老城區諸如大魚街、九頭王街等都曾被改過名,十幾年前,在當地居民的強烈呼聲下,它們的名字又重新改過來。

透過走訪發現,曾經的店鋪早已人去樓空,牆體斑駁、大門深鎖,逼仄的街巷、幽深的宅院處處散發屬於歷史的獨特氣味。大多老宅高掛“出租”牌號,老街如今成為外鄉人租住的聚居地。

許多還居住在淡水老城區或對老城區的前世今生頗有了解的老人,在接受採訪時均表示,如今的淡水老城區雖歷經朝代更換、歷史演變,但其整體範圍和區域並未有多大變化。原先堅固的城牆只剩下了一小段斷垣、街巷鋪設的麻石變成了水泥路面、原先風光的宅院變得落寞甚至牆體坍塌屋頂漏水……但街巷還是那條街巷,甚至它的長寬度以及兩邊房屋的數量,都少有變化。 新生 挖掘保護老城文化 歷史不能重演,但歷史文化需後人保護。近年來,惠陽區政府一直在為挖掘和保護淡水老城文化做努力。2007年,惠陽區公安分局在建立全國文明城市工作中,對淡水老城片區的門(樓)牌重訂統一門牌號時,就本著“尊重歷史”的原則,恢復和保留了這些富有歷史意義的街巷名。

從惠陽區住建局瞭解到,在我市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程序中,惠陽區對淡水老城區的保護規劃工作也正加緊進行。日前,《淡水老城區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詳細規劃》的成果已經出爐;而由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廣東省城市發展研究中心設計的 《惠陽區淡水老城區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也將於4月底出臺。由此,我們可以期待:淡水老城將迎來新的春天

惠陽淡水的廣東歷史文化名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