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愛生恨的心理分析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娛樂
  • 2021-11-17

因愛生恨的心理分析yoyo9255202020-10-08

愛與恨的本質

喜歡或欣賞一個人並不能代表你愛他;而討厭或嫌棄一個人也不能意味著恨他。愛與恨並非是每天都會出現的情緒。在心理學上,學者將愛與恨都定義為一種“動機”。。

愛:是一種希望他人的福祉能夠保持或增長的動機

恨:則是一種希望他人的福祉能夠降低或者被摧毀的動機。

這也就是為什麼說“如果你喜歡一朵花,你會摘下它;如果你愛一朵花,就會為它澆水”。

不過需要知道的是,愛與恨的動機具有主觀性,並不必然會導致行動 。

和喜歡、討厭不同,動機則更持久且穩定。喜歡、討厭的情感常是被對方的某個特徵即刻觸發,相較更為短暫和波動。但如果對方給我們帶來的感受足夠強烈或持久,就可能讓我們對對方產生“動機”。

但愛與恨仍有不同。我們也許會因對方具有的優秀特質而產生愛,也有可能是因為對方和我們的關係,比如對方讓我們感覺良好而產生愛。

不過,我們不會僅因對方的特質就產生“恨”的動機。我們只有在“主觀認為他傷害了我”之後,才會將他視作一個自己的威脅物而希望他變弱或者消失。

圖自pexels

2。愛情中,我越愛你,為什麼我也越恨你?

研究者指出,人的感情在外界刺激下,具有兩極性的特點 。即“心理擺”效應。也就是說,人們的感情很容易向相反的狀態轉化。就如鐘擺被高高拎起然後蕩下去一樣,感情的力量越大,這個反向轉化的程度就越大。

因為心理擺效應,對於那麼曾經深深愛過的人,我們會更容易產生“恨”。特別尤其是當他給我們帶來了直接的傷害和痛苦。在愛情中,這些傷害的常見情況可能包括:

“單方被動的失去”、

“不平等的付出-收穫”、

“對方允許關係中存在愛慕自己的第三者”等等。

在愛情中,我們一般都會完全敞開自己,暴露出自己的種種脆弱。而這同時也給予了對方能夠傷害自己的可能性,在缺乏尊重和平等的關係中,一方往往抓住這一點,從而實施故意的利用、操縱、欺騙和剝削。

這種傷害帶來的不僅有痛苦,還有自我羞恥感。比如自責於自己的“輕信”,或感到自己很愚蠢。在被傷害後,一方可能會對開始敞開脆弱性的行為和決定感到羞恥。而心理學家們認為,羞恥感,本身就是指向毀滅的、是一切暴力最本質的起因 。

圖自pexels

3。“恨“於我們的意義也有好處嗎?

a。當我和你分開了,恨是我和你保持聯結的一種方式

很多人說“當你還恨的時候,你還沒有放下這段感情”——這也許是真的。在“愛”不再可得的時候,“恨”是唯一一種能夠和愛人保持緊密的情感聯結的途徑,,是正面緊密聯結不可得時一種折中和妥協。

b。自我保護

對一個人想愛而不能愛,這種情況會導致強烈的情緒失調。為了調和這樣的情緒失調,我們往往會否認自己愛著對方,選擇一個恨的立場。這種反向作用的心理抵禦機制,將人們不能接受的事實壓抑到潛意識裡去——不用意識到它們,從而減少自己的痛苦感。

c。 力量重建

在被傷害的時候,恨反而會讓人們感到自己有力量,因為這是一種抗爭的反應。恨把被動的、由外而內的“對自己的無望、無力和恥辱感”轉化為一種主動的、由內而外的對他人的攻擊和對抗。

d。 對公平感的追求

“希望對方的福祉減少或者摧毀”的願望,其實也是希望自己受過的痛苦,能夠被對方經歷和承受。這是一種對於公平感的嚮往。比如說,很多年前風靡一時的巫毒娃娃和最近的“天道好輪迴”,都反映了人們對於這種公平感的追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