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貝多芬、霍金、張海迪主要事蹟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娛樂
  • 2022-03-30

收集貝多芬、霍金、張海迪主要事蹟網友cd540c520 推薦於2016-12-01

貝多芬的生平

1770年12月17日,路德維希·範·貝多芬在德國波恩的教堂受洗禮。至於他的生日,至今尚無準確的旁證材料來加以確定;一般認為是在受洗禮的前一天——12月16日。

在貝多芬誕生的時候,波恩是人口不滿三萬的小城。城東靠萊茵河,城北群山連綿綠蔥蔥。《夢幻曲》的作者舒曼曾寫道:“……當萊茵河上的船路過此地,外國人問巨人的名字時,每個孩童都能回答——那是貝多芬。船上的外國人還以為這是一個德國皇帝的名字”。舒曼的最後一句話對於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來說,已是事過境遷。因為,現在貝多芬是屬於全世界的。人們都知道他的《命運》,知道他的《英雄》,知道他的《熱情》、《悲愴》,知道創造者貝多芬是偉大的音樂家,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在貝多芬的時代,波恩是科隆選候的宮廷所在地。貝多芬的祖父路德維希(1712—1773)曾任宮廷樂長。貝多芬的父親約翰(約1740—1792)也在宮廷樂團唱歌、拉小提琴,1756年成為宮廷樂師。由於收入微薄,他還教私人學生和演奏鋼琴以維持生計。貝多芬的母親瑪麗亞·瑪格達勒挪(1746—1787)是宮廷廚師長的女兒。他們生了五個男孩、兩個女孩,但是長大成人的唯有貝多芬和他的兩個弟弟。

貝多芬自幼從父學鋼琴,很早就顯示了他的音樂才能。1778年3月26日,七歲的貝多芬第一次在演奏會上表演。當時他彈了一首鋼琴協奏曲。還參加三重奏曲的演出。少年時期對貝多芬影響最大的教師是德國作曲家、波恩的宮廷管風琴樂師聶費(1748—1798)。從1781年開始,聶費教貝多芬鋼琴、管風琴、作曲,給貝多芬講解巴赫的作品風格。聶費寫過一篇介紹貝多芬的報道,發表在1783年3月的《音樂雜誌》。文中寫道:“他是十一歲的少年,才能卓越,前途遠大。他的鋼琴演奏極其靈巧有力,視奏能力出類拔萃。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他幾乎全部都能得心應手地彈下來……現在,聶費氏使貝多芬受到作曲訓練。為了鼓勵他作曲,在曼海姆出版了由他譜寫的有進行曲主題九個變奏的鋼琴曲。這位年輕的天才有資格接受提供給他去旅行的資助。倘若今後他仍然象現在那樣不斷取得進步,他必然會成為第二個莫扎特。”這個報道證明聶費很有眼力,也說明貝多芬在當時已顯示出不同凡響的音樂才能。報道中提到的歲數比貝多芬的實際歲數小,這是因為貝多芬的父親在貝多芬第一次演出時,說他是隻有“六歲”(實際上是七歲零三個月)的音樂神童。為此,連貝多芬自己也一直把自己的歲數少算了兩歲。在這一年,貝多芬作於1782—1783年的三首鋼琴曲《選候奏鳴曲》在施派爾的博斯勒社出版。同年出版的作品還有迴旋曲和歌曲各一首。

1784年2月,貝多芬開始擔任宮廷樂師。

1787年4月上旬,他第一次來到維也納,聽到了莫扎特的演奏。但是不到半個月,母親病危的訊息使貝多芬不得不急忙趕回波恩。不久母親病逝。貝多芬充滿感情地在一封信中寫道:“對我來講,她是非常好的母親,我熱愛母親,她是我最好的朋友。”由於父親酗酒的惡習在母親去世後變本加厲,他不再照管家族。沉重的生活擔子落到了不滿十七歲的貝多芬肩上。他必須戰勝貧困,代替父親養活兩個弟弟。1788年貝多芬到宮廷劇場任中提琴樂師,翌年從宮廷領取父親的一半薪金和原來支付給父親的小麥。貝多芬就用微薄的收入,勉強維持了這個家庭。生活是一場沒有僥倖的戰鬥。貝多芬受到現實生活的猛烈衝擊,但是青年貝多芬毅然挑起重擔,迎著風浪,邁開大步向前走去。

1789年5月,貝多芬與任宮廷樂師的知友賴歇爾一起進入波恩大學。貝多芬象海綿那樣從萊辛、歌德、席勒的著作裡吸取養料。貝多芬與波恩的名門布羅伊寧一家有親密往來。從聚集在布羅伊寧家的年輕藝術家那裡貝多芬獲得了有關文學、哲學、歷史等方面的豐富知識,他還結識了一位名叫瓦爾德施泰因(1762—1823)的朋友。

1792年7月,奧地利大作曲家海頓從倫敦歸國途中來到波恩。宮廷樂師們邀請他參加在郊外戈德斯貝格舉行的朝餐會。這時,貝多芬把自己作曲的康塔塔拿出來請海頓教正。海頓看後,答應在維也納教他作曲。在瓦爾德施泰因的熱心幫助下,科隆選侯同意給貝多芬一年假期,讓他到維也納深造。臨別前瓦爾德施泰因在貝多芬的紀念冊上寫道:“願你以孜孜不倦的努力,從海頓手中接受莫扎特的精神。”

1792年11月10日左右,貝多芬到達維也納,師從海頓學對位法。現在還儲存著的貝多芬當年所做的習題有二百四十五曲,其中經過海頓改正的有四十二曲。1794年1月海頓離開維也納後,貝多芬愛學於聖施蒂芬大教堂樂長阿爾佈雷希茨貝格爾。這位音樂理論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用自己編著的《作曲法基本教程》給貝多芬當教材。在這位嚴師指導下貝多芬在十四個月中寫出的習作有《降E大調鋼琴三重奏曲》,以及未完成的《C大調第一交響曲》初稿。除這兩位老師之外,在1793年8月至1794年5月底,貝多芬還師從約翰·申克學作曲。

1794年3月,波恩宮廷不再給貝多芬寄去本來就不夠開支的生活費用。貝多芬只得透過演出、教私人學生、出版作品以維持生計。1795年他在名鋼琴家雲集的維也納首次登臺演奏並以最出色的鋼琴家活躍在樂壇上。同年貝多芬自費出版了《鋼琴三重奏曲三部》。這時他的兩個弟弟先後來到維也納,為了他們,貝多芬不能不考慮經濟收入問題。貝多芬的某些管絃樂舞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例如《小步舞曲十二首》和《德意志舞曲十二首》是為1795年11月22日美術家年金協會主辦的假面舞會而作,他用此收入來維持三兄弟的生活。

1800年4月2日,貝多芬第一次舉行個人音樂會。曲目除莫扎特的交響曲、海頓清唱劇中的詠歎調外,還演出了經過修訂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同年完成的《第一交響曲》、《降E大調七重奏曲》,以及貝多芬本人的鋼琴即興演奏。貝多芬作為作曲家的地位,從這時開始鞏固下來。翌年他創作了《月光奏鳴曲》、《田園奏鳴曲》以及《小提琴奏鳴曲“春”》等名作。

1802年10月6日和10月10日,貝多芬在維也納近郊的小鎮海利根施塔特寫了兩封遺囑給他的兩個弟弟,要求他們在他死後開拆。對於音樂家來說比脈博的跳動更重要的聽覺顯著惡化,給貝多芬以致命性的打擊,使他感到絕望,感到極端孤獨,甚至想到自殺而寫下遺囑。然而,即使身處逆境,貝多芬仍然在祝願人們的幸福。10月6日的遺囑的結束語寫道:“我是值得你們思念的,因為我在世時常思念你們,想使你們幸福。但願你們幸福!”正如有的評論家指出:與其說海利根施塔特遺書是貝多芬遇到危機的產物,不如說遺書是貝多芬克服危機的證詞。他曾被致命性的聽覺毛病折磨得痛苦不堪,一時甚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是作為作曲家的責任感使他醒悟,毅然決然要為與命運搏鬥而復活——這種情節過程正是“《英雄交響曲》的文學性的原型”,是貝多芬戲劇性創作風格的基本原理。

1802年寫遺囑的時期,貝多芬完成了《小提琴鳴奏曲三首》和《鋼琴奏鳴曲三首》,後者包括《暴風雨奏鳴曲》。翌年夏季他埋頭創作《英雄交響曲》,完成《第三鋼琴協奏曲》。1804年譜寫《瓦爾德施泰因奏鳴曲》。1805年完成《熱情奏鳴曲》、和歌劇《列奧諾拉》。第二年是《小提琴協奏曲》、《第四鋼琴協奏曲》和《第四交響曲》。1807—1808年是《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柯里奧蘭序曲》、《列奧諾勒拉序曲第一首》。1809年創作《第五“皇帝”協奏曲》。翌年為歌德的悲劇《哀格蒙特》寫下同名序曲及其他配樂九曲,完成《告別奏鳴曲》。從以上羅列的部分曲目即可以看出,寫下海利根施塔特遺書之後的幾年裡,貝多芬如同砸斷鐵鎖鏈的普羅米修斯,他的創造力爆發出生命的火花,寫下一部部名作。而這些作品,都充滿著透過鬥爭取得勝利的信念。

貝多芬的晚年悲慘淒涼。為了爭取做侄兒卡爾的監護人,他跟弟媳打了四年半官司。而後,卡爾卻不斷給貝多芬增添痛苦。1820年後,貝多芬雙耳完全失聰,但他依然謳歌歡樂。

1824年2月,貝多芬完成以席勒的詩句譜曲的《歡樂頌》結束的《第九“合唱”交響曲》。同年還完成鉅著《莊嚴彌撒曲》。晚年完成的代表作尚有最後的五部鋼琴奏鳴曲與六部絃樂四重奏曲等。

1827年2月27日,因肝硬化症而臥床三個月的貝多芬,接受了第四次取腹水的手術。他知道死神已經逼近。3月23日,他對在身邊的友人布羅伊寧和私人秘書興德勒用拉丁語說:“啊!朋友,喝采吧,喜劇已經結束。”3月24日,醫生告訴貝多芬最後的時刻即將到來。從這一天夜晚起,貝多芬陷入昏迷狀態。

1827年3月26日下午五時左右大雨夾雜雪花猛落。五時四十五分一陣春雷轟響,閃電照亮了灰暗的房間。貝多芬突然睜開眼睛,舉起緊握拳頭的右手。幾秒鐘之後他放下右手,這時貝多芬已經離開了人間。

貝多芬的葬禮在1827年3月29日下午三時舉行,靈柩由歌唱家們抬起,八位樂長拿住覆蓋靈柩的布端。舒柏特、採爾尼等人在靈柩兩側手握松明樹枝的火把護送。約兩萬名維也納市民先到貝多芬在維也納的最早居住處,阿爾查大街的教堂舉行安魂儀式。這時演唱了蔡弗裡德所作的十六聲部無伴奏合唱曲《主啊,解放我們》。接著用四匹馬拖的馬車把靈柩運到韋林格墓地。在墓地進口處,演員安舒茨宣讀了貝多芬生前好友、奧地利著名戲劇家格里爾帕策寫的悼詞。然後靈柩被搬到墳地,與預先準備的三隻月桂冠一起埋葬。1888年,貝多芬的遺骨與舒柏特的遺體一起移到維也納中央公墓,跟其他音樂家安息在一塊兒。

“竭力為善,愛自由甚於一切,即使為了王座,也永勿斯妄真理。”貝多芬的一生證明了他二十二歲時記下的這句名言。貝多芬是一切熱愛生活、熱愛光明、熱愛和平、熱愛真理的人的知心朋友。貝多芬的音樂不斷地給人們增添生活的勇氣和力量。貝多芬的音樂,現在已經成為全世界人民最珍貴的精神食糧。

(選自羅傳開等:《歐洲古典名曲欣賞》,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6年版。)

不服命運安排的貝多芬

歷史上出現過許多著名的音樂家,最著名的是貝多芬。因為他是世界公認的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曲家,因為他是人類同厄運進行不屈不撓英勇鬥爭的典範。

命運有時是很會捉弄人的,它讓人不寒而慄,它無常,它冷酷,它神出鬼沒,它沒有任何的同情心,它蠻不講理。

正當貝多芬帶著維也納天才音樂家莫扎特的讚揚“不久將揚名世界”,躊躇滿志地想去掀開音樂史上新的一頁的時候,命運之神,開始同這位風華正茂的年輕音樂家開起了玩笑。命運之神,當然知道貝多芬是和最美妙的聲音分不開的,但它偏偏要他和任何聲音都拉開距離。

命運之神,開始用無休無止的“嗡嗡”聲來徹底攪亂貝多芬的聽覺神經。敏感的貝多芬已預感到了一個寂靜的世界即將來到自己的身邊。他整個年輕的心靈中被恐懼、痛苦、憂傷和憤怒所充滿。他來到無人的曠野中,對著上蒼,對著萬古不語的茫茫星空,撕扯著自己的頭髮,悲憤地吶喊,請求上帝垂憐於自己,憤怒地詛咒,詛咒命運之神的不公。他沒有勇氣在人們面前承認自己將是聾子,沒有勇氣接受朋友們的安慰與同情,更沒有勇氣面對仇敵們的譏諷與嘲弄。他離開了城市,離開了人群,離開了各種各樣的聚會,也離開了本已和自己結下不解之緣的音樂,一個人忍受著內心的巨大痛苦,來到了維也納郊外的一個小村莊。在這裡,他變得越來越軟弱,越來越無奈,越來越悲觀厭世。最後貝多芬想到了死。

這是1802年10月的一天,秋風蕭瑟,草木凋零。貝多芬來到這個叫海利根的小村莊已經足有半年了。半年時間裡,為音樂而生的貝多芬竟然沒有和音樂發生過任何關係,他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他拿起筆,想留下他在這個世界上的最後的文字。在死之前,他要把自己所經歷的精神上的痛苦,自己在生與死之間進行的苦苦掙扎告訴世人。

“哦,你們把我當作或把我說成是心懷怨恨、瘋狂或憤世嫉俗的人,你們真是誤解我了!你們怎能知道在那些現象之下的隱秘原因。從孩提時,我的心和我的精神就對善良的意願懷有一種多情和善感。我總是準備去完成一番偉大的壯舉。但是現在我已陷入絕望的境況中,那是由於無知的醫生使我病情加劇,年復一年,他們騙我空存好轉的希望,最後讓我面對著的是一種不可醫治的絕症。我生就一種火一般熱情的氣質,甚至熱衷於社交活動,可我卻過早地被迫同人隔絕,過著孑然一身,孤孤單單的日子。有時候,我也萌發過戰勝這一切的念頭,但是,它總是被令我感到雙重悲慘的殘廢的聽覺頂了回來。我可不能對人家說:‘你們大聲講吧,放開嗓子叫吧,因為我是聾子!’啊,我怎能讓人知道我的聽覺出了毛病呢?聽覺於我本應比別人更為完善的,先前我的聽覺在音樂界也的確是個佼佼者啊。我可不能這樣對人家說喲。我不幸的遭遇最使我感到加倍痛苦的,這是它引導我走向孤獨,不可能有朋友跟我重修舊好,沒有相互傾吐衷腸的長談,沒有思想上的交流,社會不再需要我了。我真像一個亡命者在這裡苦熬著歲月。當我走近一群人,一陣戰慄便佈滿了我全身,因為我唯恐別人發覺我是個聾子。”

“因此我最近在鄉下住了半年。我的高明醫生勸我儘量保護我的聽覺,這正合我現在的心意。不過有時候當我懷著一種要求社交的衝動,我就無法剋制自己了。當站在我身旁的人聽到遠處陣陣笛聲而我一無所聞,或者,當他聽見牧童在歌唱我卻聽不見時,這是一種何等忍氣吞聲的事啊。這樣一類經歷幾乎使我陷入了絕望的境地:無需再猶豫了,我已經到了結束我的生命的邊緣。”

然而,貝多芬畢竟是貝多芬。他有博大的胸懷,他有深邃的思想,他有倔強的性格,他有蔑視一切的勇氣,他有他的偉大的使命。多少次痛苦的思索後,他終於醒悟:“假如我什麼都沒有創作就離開這世界,這是不可想象的。……我不能再忍受了,我要同命運搏鬥,它不會征服我的,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貝多芬決定向命運挑戰。他受傷的心靈在慢慢痊癒,外來的災難開始轉變成貝多芬內在的一種力量。耳朵聾了,但貝多芬用心抓住了人類精神上最崇高的聲音。聽不到聲音了,但貝多芬的音樂思想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加豐富深刻。在貝多芬以後的音樂創作中,我們所看到所聽到的,是一種嶄新而堅定的手法,深切而純潔的景象。

1803年,貝多芬繼他的《英雄變奏曲》之後,完成了著名的《英雄交響曲》。這部作品無異於貝多芬的一部自傳,它向世人宣告:不服從命運安排的英雄,在同命運的抗爭中,戰勝了命運。

1807年,貝多芬創作完成《命運交響曲》。這部又叫《勝利交響曲》的作品,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自己同厄運進行頑強搏鬥,終於獲得勝利的歷程。兇惡的命運之神在敲門,但不要害怕,更不要屈服,昂起頭,挺起胸,握緊拳頭,搏擊,搏擊,再搏擊,勝利屬於堅強不屈的人們。聽啊,聽那勝利的歡呼之聲!終生都在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貝多芬用他的作品這樣告誡我們。

1824年5月7日,貝多芬的《合唱交響曲》在維也納首演。這是一部同《命運交響曲》一樣對後世產生至深至遠影響的作品。演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觀眾報以暴風雨般的掌聲。兩耳早已全聾的貝多芬當然不可能聽到這掌聲,好心的獨唱演員們提醒他看到了這激動人心的熱烈場面。

其實,貝多芬是不用提醒的。因為貝多芬雖然失去了雙耳的聽覺,但卻獲得了一副更為敏感而堅強的“心耳”,就是用這“心耳”,貝多芬去傾聽世界的聲音,去同人類進行摯誠而美好的交流。

貝多芬的聽力雖然過早地衰竭,最後歸於虛無,但他創作的膾炙人口的大量音樂作品以及他一生所表現出來的同命運做鬥爭的勇氣、意志和力量,作為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永遠不會衰竭,它們是不朽的。

我總是儘量不去想自己的殘疾。

清貧如洗的貝多芬

1824年5月7日,維也納歌劇院裡掌聲如雷,一片沸騰,這裡正在首次公演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當人聲合唱的《歡樂頌》把音樂引入最後的高潮時,許多聽眾激動地流下了熱淚。“歡樂女神,聖潔美麗,燦爛光輝照大地,我們懷著火樣的熱情,來到你的聖殿裡!”這些優美的詞句久久迴盪在音樂廳裡。演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當貝多芬在女高音歌手攙扶下出場致謝時,全場沸騰,有的人向他扔帽子,有的人興奮地跺著地板,更多的人因激動過度而淚流滿面。歡呼聲、鼓掌聲剛落又起,一連五次都不停息。這一沸騰的場面,最後不得不由警察出面進行干涉,因為按照維也納的習慣,即使皇帝出場也只是三次鼓掌而已。

但是,誰能想到,這位被譽為“樂聖”和“交響樂之王”的作曲家一生的波折,比他的老師莫扎特還要多。

1770年12月,貝多芬出生在波恩的一個音樂世家。父親是個不高明的宮廷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宮廷女廚。貝多芬的童年極其艱苦。他沒有受過系統的學校教育,從4歲起就在父親嚴厲的指導下開始學習古鋼琴等各種樂器。很多客人常常看到年幼的貝多芬一面流著淚,一面練琴。13歲時,他已是宮廷劇場裡的首席小提琴手和助理管風琴師。

17歲時,貝多芬在求知慾望的催促下,隻身前往維也納,再次求教於著名的音樂家莫扎特。貝多芬的音樂才華,引起了莫扎特的重視,他在聽了貝多芬的即興演奏後,激動地對身邊的人說:“要注意這個少年,他將使世界震驚。”

貝多芬沒有辜負莫扎特的期望,他把自己關進旅館,不出門,不會客,拼命練習鋼琴。一天,住在樓下的一個婦女突然高叫起來:“樓板滴水了,請樓上的人注意一點!”可是,水珠仍不停地往下掉。這位婦女氣勢洶洶地去找店老闆告狀。當他們走進貝多芬的房間時,不覺大吃一驚。只見貝多芬在鋼琴旁放了一盆冷水,每當他彈琴彈得手指發熱時,就放在冷水裡浸泡一會,甩去水珠再繼續練。水盆裡的水這時幾乎用完了,樓板上卻是一片水汪汪。幾個月後,貝多芬突然接到母親病重的訊息,只得趕回了波恩。

在母親去世後,父親更加酗酒無度,留下兩個未成年的弟弟無人照料,貝多芬不得不過早地擔負起養家的重任。緊張的工作和繁重的家務,使貝多芬幾次身患重病,並染上天花。這不但損害了他的健康,還破壞了他的面容。

少年時代的坎坷生活,並沒有妨礙貝多芬音樂才能的發展。從1782年起,他開始了作曲。《葬禮大合唱》和《加冕禮大合唱》成為他這一時期的代表性作品。1792年10月,貝多芬決定離開波恩,到當時歐洲的音樂中心維也納進行深造和創作,從而進入了他音樂創作的全盛時期,很快成為維也納音樂界的一顆巨星。

貝多芬生活的時代,正是歐洲歷史上空前動盪的時期。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給貝多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對共和制,對“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產生了極大的熱情和信仰。早在波恩大學旁聽哲學課時,貝多芬就曾激動地在日記中寫道:“要熱愛自由勝過愛其他的一切——即使在君主面前也個背棄真理!”為此,他志立要寫出一部歌頌法國大革命的交響樂來。

1804年,第三交響樂(《英雄交響樂》)正式完成,首次公演即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貝多芬在創作這部音樂史詩之初,非常崇拜法國革命的統帥拿破崙,所以曾在這部交響樂的扉頁上寫下了“獻給拿破崙·波拿巴”。但是當這部作品完成時,拿破崙已拋棄共和,做了皇帝,貝多芬痛苦地把這一行字劃掉,改為“英雄交響樂——紀念一位偉人。”

貝多芬在維也納的藝術創作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在這個封建頑固勢力統治下的國家裡,出身貧賤的貝多芬,常常受到貴族豪門的冷眼和歧視。性格倔強的貝多芬從不向達官貴人們低頭。

正當貝多芬精力充沛,熱情飽滿地獻身於他所熱愛的音樂事業時,不幸的事情發生了。由於患有耳疾,貝多芬的聽力逐漸衰退,50歲時成了聾子。這對一個音樂家,簡直比被判死刑還要痛苦!貝多芬在絕望之中想到過自殺,並寫好了遺囑,但是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他還是堅強地活了下來。“是藝術,只有藝術挽留住了我。在我尚未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不能離開這個世界!”

貝多芬開始勇敢地向命運展開了挑戰:“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這句話成為貝多芬的座右銘。他比從前更加發奮和努力。“一切休息都沒有!——除了睡眠以外,我不知還有什麼休息。……”

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裡,他創作出了一系列優秀的作品,特別是1824年完成的第九交響樂,成為他全部作品之冠。在這部不朽的作品中,貝多芬打破了管絃樂的陳規舊套,把人聲合唱引入交響樂,擴大了交響樂的新視野。他把音樂藝術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把樂曲完全變成了表現心情的手段,體現了人們反對封建專制,爭取美好未來的堅強意志和取得勝利後的喜悅和狂歡。

但是在舊貴族統治下的奧地利,貝多芬偉大的藝術創作,卻沒有給他帶來應有的承認。“神聖同盟”建立後,貝多芬被維也納警察局認為是一個危險的共和主義者,因此而遭到排斥,再次陷入貧困的悲慘境地。有一段時間,他竟連買一雙皮鞋的錢都沒有。

貝多芬把一生獻給了音樂事業,先後創作了九部交響樂,32首鋼琴奏鳴曲,近200部鋼琴、小提琴協奏曲。但他始終沒有結婚,沒有家室。親友去世了,朋友離開了,他的晚年孑然一身,異常孤寂。

1827年3月26日,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音樂巨人貝多芬孤獨地離開了人世,終年57歲。

貝多芬去世的訊息,使維也納人民沉浸在悲痛之中。兩萬多人參加了他的葬禮。在浩浩蕩蕩的送葬隊伍中,奧地利傑出的作曲家舒伯特手持火炬,淚流滿面地走在隊伍的最前面。

恩格斯在談到貝多芬的交響樂時,這樣寫道:“假如你沒有聽過這樣壯麗的作品,那你可以說等於一生沒有聽過什麼好的音樂。”

一、創造藝術美的大師

絕不向命運低頭的貝多芬

貝多芬在維也納的時候,曾多次受到利西諾夫斯基公爵的關照。有一次,在公爵的莊園裡,來了幾位“尊貴”的客人,這些客人不是別人,正是侵佔了維也納的拿破崙軍官。當軍官們得知大名鼎鼎的貝多芬在莊園時,便紛紛表示敬仰之意。公爵為了取悅這幾位來賓,便客氣地請求貝多芬為他們演奏一曲,但貝多芬基於一個平民音樂家的愛國熱情,不願為侵略者演奏一個音符。當公爵強迫他這樣做時,憤怒的貝多芬不顧外面的傾盆大雨,猛地推開客廳的門憤然離去。回到住處,他把利西諾夫公爵送給他的胸像摔得粉碎,並寫了一封措詞激烈的信。他在信中寫道:“公爵,你所以成為一個公爵,只是由於偶然的出身;而我所以成為貝多芬,完全是靠我自己。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也有的是,而貝多芬卻只有一個。”

另一個故事同樣可以說明貝多芬的倔強性格。在貝多芬26歲時,他就開始發現自己的聽力漸漸衰退,到了45歲時,他的耳朵完全失聰了。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這無疑是一個致命的打擊。但是,倔強的貝多芬沒有屈服於命運的安排,而正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用一根小木杆,一端插在鋼琴箱內,另一端用牙咬住,用以在作曲時“聽音”。可以想象,這一切需要付出多麼大的毅力啊!1824年5月7日,貝多芬成功地指揮他在雙耳失聰後創作的不朽作品《第九(合唱)交響曲》。當臺下響起雷鳴般的掌聲時,作曲家卻全然不知,直到一位女歌唱家牽著他的手,使他面對觀眾時,他才看到這激動人心的場面。他終於以頑強的意志和信心戰勝了命運,贏得了人民的尊敬。

貝多芬出生於1770年,是德國18世紀的作曲家,被公認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音樂家。他的作品集古典音樂之大成,並首開浪漫主義音樂之先聲。在他的音樂歷程中,他受海頓、莫扎特、歌德、席勒的影響頗深,崇尚法國大革命的理想,嚮往“平等、自由、博愛”,憎恨封建壓迫,熱情關注個人的自由和尊嚴。他認為,音樂可以不借助語言文字傳達一種人生哲學。在音樂形式方面,他擴大了奏鳴曲、交響曲、協奏曲和四重奏的範圍,特別在《第九交響曲》中,他採用了前所未有的形式,將聲樂和器樂結合起來,擴大了交響樂的表現範圍。貝多芬最偉大的成就還在於提高了器樂曲的地位。音樂在18世紀以前一直被認為是低於文學和繪畫的藝術,在他以後,再不能說音樂只是“悅耳的藝術”了。貝多芬以他那傑出的藝術才能使他的音樂作品成為強烈的思想感情與盡善盡美的音樂形式相結合的產物。

貝多芬一生創作了大量作品,這些作品都閃耀著燦爛的光輝。他一生的創作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作品受海頓、莫扎特影響,風格較為輕鬆流暢。中期作品則體現了他自己所特有的音樂風格,熱情激昂,振奮人心。他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這一時期創作的。晚期作品技巧成熟,思想深刻複雜,同時,其內容出現了浪漫主義因素。

貝多芬一生的主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5部鋼琴協奏曲、1部小提琴協奏曲、32首鋼琴奏鳴曲、10首小提琴奏鳴曲、16首絃樂四重奏以及大量聲樂器樂曲。其中的《月光奏鳴曲》、《第三(英雄)交響曲》、《第六(田園)交響曲》,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但以《第五(命運)交響曲》和《第九(合唱)交響曲》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

1827年3月26日,這位偉大的、不屈不撓的音樂巨人在貧病交加中與世長辭了,但他的音樂作品卻成為人類文化寶庫中的一筆豐厚的寶藏留在人間,貝多芬——這一不朽的名字將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張海迪

張海迪,女, 1955 年生於濟南,漢族,哲學碩士,中共黨員,山東省創作協會一級作家,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張海迪 5 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她因此沒有進過學校

收集貝多芬、霍金、張海迪主要事蹟匿名使用者 2006-10-24

霍金:輪椅上的勇士

喬伊

供圖/中國圖片庫

近日,中國迎來了霍金。

霍金是誰?他是一個大腦,一個神話,一個當代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一個科學名義下的巨人……或許,他只是一個坐著輪椅,挑戰命運的勇士。

■智慧的大腦誕生了

史蒂芬·霍金,出生於1942年1月8日,這個時候他的家鄉倫敦正籠罩在希特勒的狂轟濫炸中。

霍金和他的妹妹在倫敦附近的幾個小鎮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多年以後,他們的鄰居回憶說,當霍金躺在搖籃車中時非常引人注目,他的頭顯得很大,異於常人———這多半是因為霍金現在的名聲與成就遠遠異於常人,鄰居不由自主地要在記憶裡重新刻畫一下天才兒童的形象。

不過霍金一家在古板保守的小鎮上的確顯得與眾不同。霍金的父母都受過正規的大學教育。他的父親是一位從事熱帶病研究的醫學家,母親則從事過許多職業。小鎮的居民經常會驚異地看到霍金一家人駕駛著一輛破舊的二手車穿過街道奔向郊外——汽車在當時尚未進入英國市民家庭。然而這輛古怪的車子卻拓展了霍金一家自由活動的天地。

霍金熱衷於搞清楚一切事情的來龍去脈,因此當他看到一件新奇的東西時總喜歡把它拆開,把每個零件的結構都弄個明白——不過他往往很難再把它裝回原樣,因為他的手腳遠不如頭腦那樣靈活,甚至寫出來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

霍金在17歲時進入牛津大學學習物理。他仍舊不是一個用功的學生,而這種態度與當時其他同學是一致的,這是戰後出現的青年人迷惘時期——他們對一切厭倦,覺得沒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東西。霍金在學校裡與同學們一同遊蕩、喝酒、參加賽船俱樂部,如果事情這樣發展下去,那麼他很可能成為一個庸庸碌碌的職員或教師。然而,病魔出現了。

■病魔出現了

從童年時代起,運動從來就不是霍金的長項,幾乎所有的球類活動他都不行。

到牛津的第三年,霍金注意到自己變得更笨拙了,有一兩回沒有任何原因地跌倒。一次,他不知何故從樓梯上突然跌下來,當即昏迷,差一點死去。

直到1962年霍金在劍橋讀研究生後,他的母親才注意到兒子的異常狀況。剛過完21歲生日的霍金在醫院裡住了兩個星期,經過各種各樣的檢查,他被確診患上了“盧伽雷氏症”,即運動神經細胞萎縮症。

大夫對他說,他的身體會越來越不聽使喚,只有心臟、肺和大腦還能運轉,到最後,心和肺也會失效。霍金被“宣判”只剩兩年的生命。那是在1963年。

起初,這種病惡化得相當迅速。這對霍金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他幾乎放棄了一切學習和研究,因為他認為自己不可能活到完成碩士論文的那一天。然而,一個女子出現了。

■一個女子出現了

她叫簡·瓦爾德。

1962年的夏天,簡透過朋友,認識了走路笨拙、腳步踉蹌的霍金,後來又發生了幾次偶遇。於是,他們碰到了愛情。

但是,他們的愛情卻多了一絲苦澀。霍金對自己的病感到無望,因此不打算建立長期穩定的關係。他們之間總是存在著一個第三者———死神。

然而,愛情的力量卻無法抗拒。第二年7月14日,簡和霍金結了婚。

多年之後,簡在自己的回憶錄《音樂移動群星》中寫道:“我非常愛他,任何東西都不能阻止我和他結婚,我願意為他做飯、洗衣、購物和收拾家務,放棄我自己以前的遠大志向。”

與簡的訂婚使霍金的生活發生了真正的變化。為了結婚,他需要一份工作,為了得到工作,就需要一個博士學位。因此,他開始了一生中的第一次用功。令他十分驚訝的是,他發現自己很喜歡研究。愛情有了圓滿的結局。然而,輪椅出現了。

■輪椅出現了

霍金的病情漸漸加重。1970年,在學術上聲譽日隆的霍金已無法自己走動,他開始使用輪椅。直到今天,他再也沒離開它。

永遠坐進輪椅的霍金,極其頑強地工作和生活著。

1991年3月,霍金在一次坐輪椅回柏林公寓,過馬路時被小汽車撞倒,左臂骨折,頭被劃破,縫了13針,但48小時後,他又回到辦公室投入工作。

又有一次,他和友人去鄉間別墅,上坡時拐彎過急,輪椅向後傾倒,不料這位引力大師卻被地球引力翻倒在灌木叢中。

雖然身體的殘疾日益嚴重,霍金卻力影象普通人一樣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潑好動的——這聽來有點好笑,在他已經完全無法移動之後,他仍然堅持用惟一可以活動的手指驅動著輪椅在前往辦公室的路上“橫衝直撞”;在莫斯科的飯店中,他建議大家來跳舞,他在大廳裡轉動輪椅的身影真是一大奇景;當他與查爾斯王子會晤時,旋轉自己的輪椅來炫耀,結果軋到了查爾斯王子的腳趾頭。

當然,霍金也嚐到過“自由”行動的惡果,這位量子引力的大師級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左右下,跌下輪椅,幸運的是,每一次他都頑強地重新“站”起來。

1985年,霍金動了一次穿氣管手術,從此完全失去了說話的能力。他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極其艱難地寫出了著名的《時間簡史》,探索著宇宙的起源。霍金取得巨大成功,但生活的現實取代了愛情的浪漫,他和簡的婚姻走到了盡頭。

■來自直覺的啟示:黑洞不黑

霍金的研究物件是宇宙,但他對觀測天文從不感興趣,只有幾次用望遠鏡觀測過。與傳統的實驗、觀測等科學方法相比,霍金的方法是靠直覺。

“黑洞不黑”這一偉大成就就來源於一個閃念。在1970年11月的一個夜晚,霍金在慢慢爬上床時開始思考黑洞的問題。他突然意識到,黑洞應該是有溫度的,這樣它就會釋放輻射。也就是說,黑洞其實並不那麼黑。

這一閃念在經過3年的思考後形成了完整的理論。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佈,黑洞不斷地輻射出X光、伽馬射線等,這就是有名的“霍金輻射”。而在此之前,人們認為黑洞只吞不吐。

從宇宙大爆炸的奇點到黑洞輻射機制,霍金對量子宇宙論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霍金獲得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

■暢銷書之王:《時間簡史》

霍金的科普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在全世界的銷量已經高達2500萬冊,從1988年出版以來一直雄踞暢銷書榜,創下了暢銷書的一個世界紀錄。在這本書裡,霍金力圖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黑洞和時間旅行等。

在《時間簡史》一書的開頭,霍金指出:“有人告訴我,我在書中每寫一個方程式,都將使銷量減半。於是我決定不寫什麼方程。不過在書的末尾,我還是寫進一個方程,愛因斯坦的著名方程E=mc2。我希望此舉不致嚇跑一半我的潛在讀者。”現在看來,霍金完全是多慮了。

收集貝多芬、霍金、張海迪主要事蹟xiii313 2006-10-26

霍金剛再婚~據說遭前妻虐待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