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為什麼認為公孫衍,張儀,不配稱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娛樂
  • 2021-09-08

孟子為什麼認為公孫衍,張儀,不配稱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8-11-01 回答

這個典故出自《孟子·滕文公》

陳代為孟子所出的是一個以屈求伸的主意。“枉尺而直尋”,先 彎曲自己,哪怕顯得只有一尺長,有朝一日實現抱負,伸展開來, 就可以有八尺長了。

陳代所說的,其實正是蘇秦、張儀等縱橫家的做法。先順著 諸侯們的味口來,然後再慢慢實施自己的思想主張。 說穿了,有一點機會主義的味道。所以,孟子堅決不同意,而 以“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的方正剛直為行為主張.

同時以齊景公時的獵場管理員和趙簡子時的優秀駕駛員王良為範 例,說明了君子在立身出處上不能苟且,不能搞機會主義的道理。

最後指出,機會主義的路其實也是走不通的,因為,“枉己者,未 有能直人者也。”把自己弄得彎曲起來,扭曲了人格,怎麼還可能 去讓別人正直呢? 這就又回到他的前輩孔子的說法去了:“不能正其身,如正人 何?”(《論語•子路》)自己不能夠正直,怎麼可能去讓別人正直呢?

搜狗問問

擴充套件資料:

出處《孟子·滕文公》

作品名稱:孟子

創作年代:公元前250—150

文學體裁:語錄體

作者:孟子、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

價值:“四書”之一

內容: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觀點及活動

原文:

陳代曰:“不見諸侯,宜若小然;今一見之,大則以王,小 則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

孟子曰:“昔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志士 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如以利, 則枉尋直尺而利,亦可為與?

昔者趙簡子使王良與劈奚乘,終 日而不獲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賤工也。’或以告王良。

良 曰:‘請復之。’強而後可,一朝而獲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 良工也。’簡子曰:‘我使掌與女乘。’謂王良。

良不可,曰:‘吾 為之範我馳驅,終日不獲一;為之詭遇,一朝而獲十。詩云: “不失其馳,舍矢如破。”我不貫小人乘,請辭。’御者且羞與 射者比;比而得禽獸,雖若丘陵,弗為也。如枉道而從被,何也? 且子過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譯文:

陳代說:“不去拜見諸侯,似乎只是拘泥於小節吧。如今一去 拜見諸侯,大則可以實施仁政,使天下歸服;小則可以稱霸諸侯。 況且《志》書上說:‘彎曲著一尺長,伸展開來八尺長。’似乎是 可以這樣以屈求伸的罷。”

孟子說:“從前齊景公打獵,用族旗召喚獵場的管理員,那管 理員因為他召喚的方式不對而不予理睬。齊景公想殺了他,他卻 一點也不怕。因而受到孔子的稱讚。

所以,有志之士不怕棄屍山 溝,勇敢的人不怕丟掉腦袋。孔子認為那獵場管理員哪一點可取 呢?就是取他因召喚不當就不去的精神。如果我不等到諸侯的召 喚就自己上門去,是為了什麼呢?況且,所謂彎曲著一尺長,伸 展開來八尺長的說法,是從利益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的。

如果從利 益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就是彎曲著八尺長,伸展開一尺,那也是 有利益的啊,難道也可以於嗎?

從前趙簡子命令王良為他所寵愛 的小臣名叫奚的駕車去打獵,整整一天沒有打著一隻獵物。那奚 回去後向趙簡子報告說:‘王良真是天下最不會駕車的人了!’有 人把這話告訴了王良。

王良便對奚說:‘請讓我再為您駕一次車。’ 奚勉強同意了,結果一個清晨就打了十隻獵物。奚回去後又向趙 簡子報告說:‘王良真是天下最會駕車的人啊!’趙簡子說:‘我讓 他專門為你駕車吧。’當趙簡子徵求王良的意見時,王良卻不肯幹 了。

他說:‘我按規範為他駕車,他一整天都打不到一隻獵物;我 不按規範為他駕車,他卻一個清晨就打了十隻獵物。《詩經》說: “按照規範駕車去,箭一放出就中的。”我不習慣為他這樣的小人 駕車,請您讓我辭去這個差事。’駕車的人尚且羞於與不好的射手 合作,即便合作可以打到堆集如山的獵物也不於。

如果我現在卻 扭曲自己去追隨那些諸侯,那又是為了什麼呢?況且,你的看法 是錯誤的:扭曲自己,是不可能讓別人正直的。”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孟子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孟子·滕文公

孟子為什麼認為公孫衍,張儀,不配稱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 1級 2018-11-16 回答

孟子認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只能算是實現大丈夫之道的前提。不 因自己地位(條件)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追求,這才叫作大丈夫。 大丈夫應該要心懷仁德,踐行禮義,志在天下;得志時,與百姓一同遵循仁義道德,不得志時,獨自踐行自己的主張;並能不因外界因素(富貴、貧賤、強權)改變自己的追求。

孟子為什麼認為公孫衍,張儀,不配稱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8-11-01 回答

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沒有獨立的人格,沒有獨立判斷是非的標準,他們都是魏國人,然後跑到秦國幫助秦國對付魏國,公孫衍甚至把自己的救命恩人也逼死……他們所做的一切無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為了個人利益,這樣的人當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來,大丈夫要講仁德、守理法、做事合乎道義,無論得志與否,都不能放棄自己的原則,更不能為富貴、貧賤、威武這些外部因素所迷亂、動搖、屈服 。

孟子為什麼認為公孫衍,張儀,不配稱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8-11-02 回答

公孫衍是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曾在秦國為相,又曾配五國相印。張儀,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縱橫家,秦惠王時為相,遊說六國以連橫。在群雄並起、百家爭鳴的戰國時期,“士人”的人生追求是“學成文武藝, 貨與帝王家。”連《論語》中也記載著孔子說的:“沽之哉!沽之哉!”可見,當時的“士文化”是具有“依附於官文化”這一特徵的。公孫衍和張儀,應該算是這其中的佼佼者。

然而,孟子卻認為他們不配稱為“大丈夫”,認為他們如同女子般“以順為正”,尊崇的是“妾婦之道”,從而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一雄絕千古的論點。在那個人人追求“貨與帝王家”“依附權貴,成為門客養士”的時代,第一次高唱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