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提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慾,而民自樸”。什麼意思?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娛樂
  • 2021-07-15

老子提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慾,而民自樸”。什麼意思?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1-08-06 回答

意思是:我無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靜,人民就會遵紀守法;我無事,人民自然富足;我無慾,人民就自然樸實。”

原文: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譯文:

以無為,清淨的正道來治理國家,以奇詐、詭秘的方法來用兵,以不去擾民來取信天下。我怎麼知道應該這樣做的呢?根據就在於此;天下的禁忌越多,民眾就越貧窮;民眾的銳利武器越多,國家就越混亂;民眾的心智和技巧越多,邪惡的怪事就越容易發生;法令越是森嚴,盜賊就越多。

所以聖人說:“我無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靜,人民就會遵紀守法;我無事,人民自然富足;我無慾,人民就自然樸實。”

出處:《道德經》——春秋·李耳

搜狗問問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

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道德經·以正治國

老子提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慾,而民自樸”。什麼意思?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1-08-06 回答

老子對於社會形態有自己的認知,他認為我們要想法自然,行無為之事。就好像,魚兒在水中游,卻不知水的存在一樣。

老子提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慾,而民自樸”。什麼意思?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1-08-06 回答

我無為,人民就自然順化;我好靜,人民就自然歸正;我無事,人民就自然富裕;我無慾,人民就自然純樸。

至於無為、好靜、無事、無慾,則和道家的核心思想有關,總體的意思就是不妄為,不妄動,不生事,無貪慾。

老子提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慾,而民自樸”。什麼意思?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1-08-06 回答

其實就是說的道家清靜無為的主張 清靜無為知道吧 簡單地說就是管理者放鬆對人們的統治束縛罷了 現在不適用 你是學歷史的?

老子提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慾,而民自樸”。什麼意思? 月影沙丘 1級 2011-08-07 回答

這句話出自 道德經 57章 原文是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這事我的理解由於當時的社會是封建君主專制,這裡講的治國,所以這裡的我是君主的意思。所以“我無事,而民自富”這句話大概是 ,君主用無為而治方針治國,不主動挑起戰事,國家沒有災異,百姓就自然會富裕起來。我無慾,而民自樸 君主沒有慾望,百姓就自然會淳樸(上樑不正下樑歪大概就是這個道理,一個好的表率看來很重要)

老子提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慾,而民自樸”。什麼意思?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1-08-06 回答

我無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靜,人民就會遵紀守法;我無事,人民自然富足;我無慾,人民就自然樸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