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鼴鼠吃什麼?》教學分析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娛樂
  • 2021-10-05

《鼴鼠吃什麼?》教學分析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3-11-04 回答

這是一堂有關研究鼴鼠的課,目的是對鼴鼠吃什麼進行研究。 課的開始,老師把孩子們吸引到一個裝著鼴鼠的籠子旁邊,問孩子們,鼴鼠吃什麼呀,誰知道?孩子們有的說吃糖塊,有的說它不吃麵包,也不吃火腿。這時候一個聲音冒了出來:我看過鼴鼠吃生菜! 老師就抓住了這個問題,問孩子:“鼴鼠是怎麼知道它吃的是生菜的呢?” 孩子有的說是聞見的,有的說可能是看到的……這時候由於孩子們提出了各種各樣不同的猜測和理解,老師就順水推舟提出了這堂課要研究的一個題目:鼴鼠吃食物究竟是看到的還是聞到的?這個題目立刻就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 同時,在問題提出以後老師緊接著就追問:我們怎麼樣、透過什麼方法才能知道鼴鼠吃食物到底是看到的還是聞到的呢?而且緊接著就引導孩子們繼續思考,怎麼才能知道它們不是聞到的而是看到的呢?研究的問題又縮小到一個稍微小一點的範圍。這個問題提出來以後,孩子立刻就沿著這個問題的指向,積極地開始思考了。 為了要證明“鼴鼠不是聞到而是看到了食物,看到了生菜它才過去吃的”這樣一個觀點,有個孩子立刻想到了:把鼴鼠的鼻子堵上!把鼴鼠的鼻子堵上之後,就只剩下了一個感官,排除掉了干擾因素。第二個孩子又說:“我們應該仿造一個像生菜的東西,看它吃不吃?”老師說:“那你們怎麼仿造呢?”有的孩子說:“我用綠色的蠟筆畫一棵生菜”。老師又問:“還有什麼辦法?”學生說:“我可以找一張綠紙……”老師這時候又開始追問:“你們為什麼要選擇綠色的東西呀?”孩子說:“因為為了讓這些東西看起來更像是生菜,這樣我們就能夠明白鼴鼠到底是不是能夠“看”,是根據“看”才能發現生菜了。” 以知識為中心的教育觀念使我們常常關注:讓學生去發現鼴鼠喜歡吃什麼,到此為止,只要把鼴鼠喜歡吃的食物歸納起來,就達到教學目標了;以探究為中心的教育觀念使我們認識到:應該關注科學的過程、研究的過程,即關注我們應該透過什麼樣的方法,才能夠知道鼴鼠在吃食物的過程中是怎樣發現食物的。從剛才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整個的這堂課中,這個主題活動中間,所關注的並不僅僅是鼴鼠吃什麼,也不是鼴鼠到底吃不吃,而是我們應該透過什麼樣的方法,才能夠知道鼴鼠在吃食物的過程中是怎樣發現食物的。這裡面首先也有一種假設,假設鼴鼠是先看到的,然後聞到的,那麼如果要是為了獲得對這樣一種假設的驗證,該怎麼辦?那就是要蒐集事實,要蒐集證據,怎麼蒐集證據,就是要幫助孩子們去設想,這樣的一個科學實驗應該怎麼做,這就是研討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對於孩子們來說,科學真正開始於當他們意識到可以透過自己的行為找出事情真相的那一刻:比如透過篩選一捧泥土、透過吹泡泡、把鹽放在水裡等等。這些做法可能會改變他們之前所持有的看法以及對現象的解釋。而在我們的科學課堂中主要涉及科學的一些最基本的觀點,學生只要對周圍物體和材料進行簡單的探究就能發現。產生什麼樣的觀點不僅取決於具體的事件,而且還取決於孩子們對事件的推理方式、加工資訊的過程,即過程性技能,如觀察、分類、推理、預測、交流等,這些都是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所不可缺少的技能。另外,科學教育還特別強調孩子們頭腦中所進行的一些活動的鍛鍊即思維活動的鍛鍊。 當前“動手做”科學已經成為科學課堂的核心理念,隨著對科學探究研究的深入,我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真正的探究發生在孩子的頭腦中,著力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能力,提升孩子的科學智慧才是我們課堂的重心。然而僅僅是動手也不是探究,盲目的動手和操作會是課堂效率大打折扣,因為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他們往往會對感性材料本身特別感興趣,常常會因為一味地操作材料而忘記去理性地分析和思考。在操作過程中,也往往會由於漫無目的的操作而使探究無功而返。 因此,探究之前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應該讓學生了解我們應該做什麼,為什麼要做實驗,即明白實驗目標,可平常的實驗中,我們往往會因為實驗目標太大太空而致使目標缺失。對於小孩子來說,他們常常喜歡問為什麼,可是基於他們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來說,他們又只能解決怎麼樣的問題,因此我們要在學生動手之前組織孩子進行研討,將“為什麼”之類的原理性的目標轉化為“怎麼樣”之類的操作目標。因此如何使動手便得更有效,能夠促進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成為我們當前研究的一個重要話題。

《鼴鼠吃什麼?》教學分析 RITA 1級 2013-11-04 回答

相信自己的判斷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