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簡介作文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娛樂
  • 2021-09-24

三坊七巷簡介作文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1-01-09 回答

位於鼓樓區南后街的三坊七巷是來福州必到的一站,自唐宋以來形成的三坊七巷由:一衣錦坊、文娛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構成。

這錯落有致的小巷子出了不少偉人,漫步其間,時不時就會發現冰心、嚴復等偉人故居,許多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裡走向輝煌。曾經居住於此的近代詩人陳衍,就寫過這樣一副對聯:“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

深巷之中分佈著許多明清古宅,這些住宅結構精巧,佈局講究,擺設更是精緻。單單從室內的木雕構件就可令人歎為觀止,如木窗皆採用鏤空清雕而成,框架木結構的精心編排構成了各式圖案裝飾,木穿鬥、插鬥、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飾以重點雕刻。各種精巧生動的石刻在柱礎、臺階、門框、花座、柱杆上隨處可見。

佈局方面更是令人初覺隨意,仔細回味才能發現其中的大學問,哪怕是角落裡的一盆蓮花,都是十分的講究佈局的錯落有致。

古宅中明清時代的石雕、屏風、傢俱、小擺件都被很好地儲存了下來,其精緻程度最是令人拍案稱奇,置於中堂桌上的隨便一個果盒,都可說是巧奪天工。

三坊七巷簡介作文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1-01-09 回答

三坊七巷作文

各位團友,今天我講解的內容是福州明清時期古建築瑰寶——三坊七巷。

榕城福州,鼓樓區繁華鬧市的高樓之側,有一片巷陌縱橫、青石鋪地的古老街區。這就是被建築界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的福州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向西三條稱“坊”,向東七條稱“巷”,自北而南依次為: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總佔地面積38。35公頃(575。25畝)。。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儲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蹟,儲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標誌,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近代詩人陳衍詩云:“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這大約就是“三坊七巷”的由來。

三坊七巷的民風民俗也是福州民風民俗的代表,許多節俗活動中心常集中在三坊七巷,它包括民間信仰、歲時節慶活動、建築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難得渡,等妹撐船來接郎。問郎長,問郎短,問郎幾時返?”這是唐朝觀察使常袞作的一首民謠。它曾給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幾代百姓帶來多少童年的回憶。直到現在,特別是老一輩人聽到這首琅琅上口的民謠仍激動不已。

三坊七巷,以她近三百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築物聞名於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裡,配以古河道、古橋樑、古榕樹,形成了古樸而富有特色的傳統風貌,引起了國內外許多文物考古專家的廣泛興趣,成為遊客前來福州的必到之處。可以說,她是“全國少見,江南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遊子,三坊七巷是他們魂牽夢繞、難以忘懷的故園鄉土。

“三坊七巷”的路,絕對是小路,也許幾百年來就是這樣小,小得只能並排走兩頂轎子吧!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則靈!”路不在大,有人則名。就是從這樣的小巷裡,歷代走出了多少風流人物,多少英雄豪傑?他們走出幽深的坊巷,走向八閩大地,走向五湖四海,成就了一番大事業。他們為“三坊七巷”增光,“三坊七巷”也為有他們而驕傲。

三坊七巷的古建築風貌主要表現在:石板深巷,青瓦粉牆,各式精雕細刻的門罩,風火牆式的多進院落,從高處府視猶如海上層層波浪,那此起彼落的萬傾波濤既無比壯觀又震撼人心。

三坊七巷不僅以她的古建築聞名於世,她還代表了福州人重教育,好讀書的優良傳統,科舉之盛,在全國也屬罕見。南宋著名學者,被稱為與朱熹、張軾齊名的東南三賢之一的呂祖謙,在福州寫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篇:“路逢十客九青矜,半是同袍舊弟兄。最憶市橋燈火靜,巷南巷北讀書聲。”這首詩也是三坊七巷的生動寫照,說明了福州讀書人之多,以及深夜苦讀的生動景象。

“三坊七巷”是福州歷史的的見證;“三坊七巷”是閩江流域人民智慧的結晶;“三坊七巷”更是福州人文薈萃的縮影。它記錄了唐末五代時閩王王審知立國的史實,記錄了宋末端宗南明隆武皇帝在福州稱帝的經歷。它吹灑著辛亥革命的風雨,傳播著北京“五四”運動在福州的影響。三坊七巷歷代累計出過舉人300多名、進士150多名,這些坊巷內曾經居住過上百名高官顯貴、學者名流,唐著名學者黃璞,宋理學家陳襄、晚唐詩人陳烈、狀元鄭性之、明抗倭名將張經、清巡撫沈葆楨、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等等都曾在三坊七巷居住過,還有黃花崗著名烈士林覺民。說到林覺民我們不能不提到他的《與妻書》。林覺民犧牲後,全家為了避禍匿居在光祿坊早題巷一處許家院宅。一天晚上,有人悄悄地將林覺民寫給父親及妻子的遺書塞進門縫,林覺民的妻子一直將這封信珍藏到辛亥革命福州光復後。這一如詩如畫的名篇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不僅表達了夫妻間深深的歉疚和殷殷的情意,而且表達了“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謀永福”的革命精神和偉大情懷,激勵了千千萬萬的熱血青年。具有極為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與妻書》中也十分細膩地表達了烈士對故里“三坊七巷”的眷戀之情,有一段是這樣描寫的:“后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後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屋,為吾與汝雙棲之所,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後,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看到這,我們怎能不為烈士犧牲前對親人和美麗家園——“三坊七巷”深深眷戀之情所震憾呢!誰沒有親人,誰沒有自己的家園?可林覺民卻英勇奮戰,在負傷被擒受審時仍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國家富強則吾死瞑目矣”,這就是革命者何等博大情懷!

“最憶市橋燈火靜,巷南巷北讀書聲”,讓我們再一次感悟到故鄉“三坊七巷”古老厚重的文化對我們的培養和薰陶。

各位團友,“三坊七巷”的講解就到這裡。我們集合的時間是×時×分,各位朋友可以在附近自由活動、照相,我們準時在這裡集中上車,謝謝大家。

三坊七巷始建於西晉末年。在王審知建羅城之前,唐代福州人還使用著晉代建造的子城,南門護城河外的南門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稱南街)是一片繁華的商住文化區。當時閩江的沙洲沉積到那裡,那裡便出現了一片陸路與河道並存的“開發區”。“安史之亂”中原混戰,南遷避難而來的各界人士很自然地選擇了這片平整的土地,開始了為新一輪創業而組建家園。一個以士大夫階層、文化人為主要居住民的街區,便在南街附近生成,這就是今天人們常說的三坊七巷街區。

衣錦坊

舊名通潮巷,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裡去。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後衣錦還鄉而改坊名。坊中16號為清嘉慶進士鄭鵬程居宅,其中的水榭戲臺最具特色。這是一個木構單層平臺,四柱單開間,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為閣樓。於此觀看戲劇演出,水清、風清、音清,具有聲學原理和美學價值。

文儒坊

因歷代文儒輩出而得名。宋祭酒鄭穆、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臺灣總兵甘國寶、清代“世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襲故居皆在坊內。陳承襲的長子就是清宣統皇帝老師陳寶琛。近代詩人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陳衍曾自吟一聯:“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

文儒坊東頭北牆上,還嵌著一塊高約2米、寬1米的陰文碑刻:“坊牆之內,不得私行開門並奉祀神佛、搭蓋遮蔽、寄頓物件,以防疏虞;三社官街,禁排列木料等物”。這是光緒辛已年(1881年)訂立的文儒公約。據有關人士認為,在全國城市小街巷中刻碑立約,尚屬罕見。

光祿坊 [郁達夫在此居住和寫作]

三坊之中靠南邊的光祿坊成名較晚。那時以光祿卿身份任福州太守的程師孟上任尹始為民辦實事。他擴建城池,疏通河道、湖泊、修建搭橋、辦教育興文化還救濟災民,民間口碑甚好。在擴建的鼓樓城門上添置沙漏計時器,在烏石山上建道山亭邀請大文豪曾鞏作記,所作所為都表現出一種對進步文化科技的追求。當時的坊巷內有一座“閩山保福寺”,程太守常與文人詩友相會在此,寺僧出於對他的尊重,以當時最時尚的手法在懸崖石上鐫刻了“光祿吟臺”四字,無意間為程師孟也為寺廟留下了一方文化遺產,還為這條小坊取了一個動聽又有文采的美名。

楊橋巷

古名登俊坊,因西通楊橋而改名,現擴建為楊橋路。在楊橋路與南后街交叉處的林覺民故居,也是福州辛亥革命紀念館。冰心小時候曾在這裡住過,她在〖我的故鄉〗一文中,對故居有生動的描述。在林覺民故居附近有座雙拋橋,傳說古時有一對青年男女相愛,不得如願,雙雙投河殉情,故名“雙拋”。乾隆二年重建此橋。前幾年,福州在舊城改造中決定拓建楊橋路,按照截彎取直的方案,“雙拋橋”必須拆掉。為了保護這個歷史古蹟,市政府要求建設部門修改了原定的設計,結果多花了300萬元。周圍的居民說:“300萬元買了個雙拋橋”。從而給雙拋橋的傳說增添了新的佳話。

郎官巷

因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宋代詩人陳烈、清代名人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巷內。郎官巷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後人遠溯劉濤居。”

塔巷

在郎官巷以南,西通南后街。原名修文巷,宋代改稱興文巷、文興巷。以閩國時建育王塔於巷北而改今名。塔系木構,後不知毀於何時。清代在巷內砌造半爿小塔,作為古蹟紀念。20世紀50年代,小塔移置坊口。

黃巷 [因聚居過黃姓人家而得名]

據今1600多年的晉朝永嘉年間中原戰亂,乃是遷徙入閩的衣冠士族在福州擇居,有一黃氏家族落戶於次,故有了黃巷名字的由來。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書郎黃璞退隱歸居這裡。黃巢軍入福州,因聞黃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過黃巷“滅燭而過”,勿擾其家,從此黃巷名聲大振。巷內歷代多住儒林學士人文薈萃,成為文化名人和社會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撫李馥、楹聯大師梁章鉅、進士陳壽棋、趙新等,都曾居巷內。

安民巷

位於黃巷以南,西通文儒坊。〖福州地方誌〗記述:“因唐代農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到此巷即告示安民,故名”。舊有錫類坊,以宋劉藻以孝聞,後太宰餘深居此改曰:“元臺育德”。歷史上巷內人家多為社會賢達。元行省都事賈訥居之。巷西側民居舊宅仍保留勻稱格局和古樸風韻。

宮巷

舊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極宮得名,是當今福州保護得最完整的古巷坊。巷內現存明代的建築6幢,清代的建築13幢,其中面積在千平方米以上的深宅大院有10幢之多。福州歷代尤以近代名人多居於巷內,如清兩江總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林則徐之子林聰彝,清海軍總長劉冠雄等。宮巷裡的豪門住宅結構精巧,單是室內的木雕石刻構件就今人歎為觀止,如漏花窗戶採用縷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透過木格骨骼的各種精心編排構成了豐富的圖案裝飾。在木穿鬥、插鬥、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飾以重點雕刻。各種精巧生動的石刻在柱礎、臺階、門框、花座、柱杆上隨處可見,可算是福州古建築藝術集大成者。

吉庇巷 [喻意“吉祥安寧”的巷名]

吉庇巷俗呼“急避巷”。明嘉定元年進士鄭性之未發跡時,受屠戶的凌辱。衣錦還鄉後,為洩私憤而仗斃奚落過他的屠戶。於是當年橫行街市的惡少生怕衝撞鄭性之而急避門戶,因此有了“急避巷”的怪名。明代以諧音改巷名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庇境安寧之意。

三坊七巷簡介作文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1-01-09 回答

位於鼓樓區南后街的三坊七巷是來福州必到的一站,自唐宋以來形成的三坊七巷由:一衣錦坊、文娛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構成。

這錯落有致的小巷子出了不少偉人,漫步其間,時不時就會發現冰心、嚴復等偉人故居,許多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裡走向輝煌。曾經居住於此的近代詩人陳衍,就寫過這樣一副對聯:“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

深巷之中分佈著許多明清古宅,這些住宅結構精巧,佈局講究,擺設更是精緻。單單從室內的木雕構件就可令人歎為觀止,如木窗皆採用鏤空清雕而成,框架木結構的精心編排構成了各式圖案裝飾,木穿鬥、插鬥、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飾以重點雕刻。各種精巧生動的石刻在柱礎、臺階、門框、花座、柱杆上隨處可見。

佈局方面更是令人初覺隨意,仔細回味才能發現其中的大學問,哪怕是角落裡的一盆蓮花,都是十分的講究佈局的錯落有致。

古宅中明清時代的石雕、屏風、傢俱、小擺件都被很好地儲存了下來,其精緻程度最是令人拍案稱奇,置於中堂桌上的隨便一個果盒,都可說是巧奪天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