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內微生態環境動態平衡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美食
  • 2022-07-20

結腸內微生態環境動態平衡尋醫問藥_002來自: 尋醫問藥網 2014-12-28

結腸內微生態環境動態平衡

一、腸腔內的細菌

腸道是人體內最大的細菌和毒素庫。大腸中有400多種細菌,正常菌群有幾百萬億個,總重量約有1公斤多。胎兒的胃腸道是無菌的,當新生兒出生後細菌自口腔向下往腸道移居,並在腸道中迅速繁殖,厭氧乳酸桿菌和腸球菌在24小時左右開始出現。出生數週後腸道正常菌群建立,並與成人相似,細菌濃度可達1011~1012個/ml。細菌的來源主要是由口腔攝入,汙染源來自母親。另外,由於餵養方式的不同,可以造成腸道細菌種類的不同。如為母乳餵養,腸道中細菌主要為雙歧桿菌、乳酸桿菌,佔所有細菌的90%;如為人工餵養,則腸道中的細菌以嗜酸性桿菌、非特異性厭氧菌和腸球菌為主。一旦人體內環境發育成熟、穩定,細菌的數量和種類即穩定下來,並根據各人差異,腸道內正常菌群的穩定狀態可保持終生。

特定的細菌常常生活在胃腸道的特定部位,這與細菌生長需要複雜的微生態環境有關。細菌的數量、種類與腸腔中糞便的性質及糞便在腸腔中運輸時間密切相關。胃和小腸中常見菌是乳酸桿菌和厭氧鏈球菌,而大腸中常見菌是類桿菌、大腸桿菌。細菌生活在特定的腸腔內,它不僅存在於腸腔的大便中,而且覆蓋於腸粘膜的表面。結腸粘膜表面佈滿了細菌,隨著粘膜細胞的更新,覆蓋於粘膜表面的細菌隨同腸粘膜一同脫落,進入腸腔;每克腸粘膜所含細菌數與每克大便中所含細菌數量相同。因此,腸粘膜和腸粘液是重要汙染源,這就要求手術中注意腸腔的消毒。

二、結腸中細菌的作用

結腸中的細菌包括需氧菌和厭氧菌,厭氧菌量超過需氧菌100~10000倍,佔整個細菌總數的90%。這些細菌在結腸內分三層構成了“菌群屏障”:近腸壁一層為固有層,由大量的厭氧菌構成,主要是雙歧桿菌,這一層最為緻密,成為營養大腸和抵抗損害的屏障,又稱保護層;其外一層是間層,多數由厭氧菌如類桿菌和真桿菌構成,另外還有少量的大腸桿菌;最外一層稱為外層,主要是大腸桿菌等需氧菌構成。

結腸內的微生態之間是相互作用的:①兼性厭氧菌可利用氧,從而有利於專性厭氧菌的生長;②許多細菌能產生細菌素來抑制異種菌;③厭氧菌可產生短鏈脂肪酸,抑制其他細菌的生長;④正常菌群吸附在腸道粘膜上,使外來細菌無吸附之處而被排出。

大腸內的細菌來自食物和空氣。人類的大腸並沒有重要的消化功能,大腸的主要機能在於吸收水分以及為消化後的殘餘物質提供暫時貯存場地。在大腸中起消化作用的,不是大腸的分泌物,而是在大腸中生存的細菌。空氣和食物中的細菌,經口腔進入消化道,由於結腸運動緩慢,溫度和pH值適合等,使細菌得以在這裡大量繁殖。細菌中含有酶,能使纖維素和糖類分解或發酵,產生乳酸、醋酸、二氧化碳和甲烷等;還可以使脂肪分解成脂肪酸、甘油和膽鹼等;有些細菌能使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肽、氨、硫化氫、組織胺和吲哚等,使糞便有臭味。結腸中的細菌,還能合成微量的維生素,主要是維生素B族複合物和維生素K,長期或不適當的使用抗生素,就會造成維生素的合成和吸收不良,引起維生素缺乏。

大腸內的菌群組成在正常情況下是穩定的。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是調節結腸固有菌群的重要因素,因此任何抗生素都可導致結腸菌群的改變,其改變取決於藥物的抗菌譜及其在腸腔內的濃度。另外,偏食、暴飲暴食、過度勞累、氣候、年齡增長、疾病均可導致結腸菌群的改變。

三、微生態調節劑及意義

結腸內微生態環境的改變可產生腸內或腸外的不同疾病,隨著微生態學的發展,人們更加重視維護結腸內微生態環境的動態平衡,而微生態調節劑的產生對維持結腸內微生態環境的動態平衡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微生態調節劑是在微生態學原理指導下調節微生態失衡,保持微生態平衡,提高宿主(人)的健康水平,促進健康狀態的益生菌及其代謝產物和生長促進物質的製品,它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合生素三部分。

(一)益生菌 益生菌是含有生理性活菌或死菌(包括其組成成分和代謝產物),經口服或其他途徑攝入,旨在改善粘膜表面的微生物群或酶的平衡,或刺激機體特異性或非特異性免疫機制,提高機體定植能力或免疫力的微生物製劑。益生菌的功能作用主要包括:①減少腸道致癌物和癌症誘變物質的產生;②抗腫瘤作用;③降低膽固醇;④緩解便秘;⑤刺激機體的免疫活性;⑥增強吞噬細胞的吞噬活力;⑦促進腸蠕動;⑧防治腸道感染性疾病等。

(二)益生元 益生元是一種不被宿主消化的食物成分或製劑,它能選擇性地刺激一種或幾種結腸內常駐菌的活性或生長繁殖,起到增進宿主健康的作用。它的生理功能包括:①選擇性促進有益菌生長;②透過雙歧桿菌發酵益生元產生大量短鏈脂肪酸;③預防齲齒;④降低血氨;⑤防止腹瀉與便秘;⑥降低血清膽固醇;⑦營養吸收的促進作用和產生營養素;⑧改善血糖作用。益生元較益生菌更具優越性,不存在活菌被胃腸道滅活技術難關,穩定性強,有效期長。

益生元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雙歧因子。所謂雙歧因子是指一類能促進人體腸道有益菌—雙歧桿菌增殖的物質,主要指功能性低聚糖,如異麥芽低聚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木糖等。功能性低聚糖不能被人體的消化酶所消化,但可被腸道有益菌如雙歧桿菌等利用,促進有益菌雙歧桿菌的增殖,雙歧桿菌增殖有以下功能:①透過菌群優勢和產生抗菌類物質抑制有害菌的生長;②產生乳酸、醋酸等短鏈脂肪酸,使腸道pH值降低,既抑制了有害菌的生長,又刺激腸道蠕動,縮短糞便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防止便秘的發生,大大減少了其中有害成分被腸道吸收的機會,改善了大腸對鈣、鎂等礦物質元素的吸收;③在抑制有害菌的同時也減少了其有毒代謝產物的產生,如氨、吲哚、對位甲酚等。由於雙歧桿菌對氧、熱、酸等的敏感性,以及外源性雙歧桿菌和內源性雙歧桿菌的性質和功能存在本質差別,加之經胃酸和膽汁的破壞,服用的雙歧桿菌到達腸道存活者也會大大減少。服用低聚糖類製劑,會使腸道內原有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增殖,這對恢復其在腸道的優勢地位,具有良好效果。

除了用蔗糖、乳糖、澱粉等利用化學或酶法生產低聚糖以外,在某些蔬菜、水果中含有天然的低聚糖,如大豆及一些豆類含水蘇糖,甜菜含種子棉,魔芋含低聚甘露糖等。合理地多食用這些食物,有益於增加腸內雙歧桿菌的數量,抑制有害細菌的繁殖,調節腸道微生態平衡。

(三)合生素 合生素是指益生菌和益生元同時並用的製劑,例如,將雙歧桿菌和低聚果糖結合在一起使用,將乳酸桿菌和乳糖醇結合在一起使用等。這類製品優點顯著,既可發揮益生菌的生理性細菌的活性,又可使選擇性地增加這種菌數量的益生元作用更顯著持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