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漢墓古屍為什麼沒有腐爛?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遊戲
  • 2021-11-21

馬王堆漢墓古屍為什麼沒有腐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9-07-30

經過兩千多年儲存下來的馬王堆一號漢墓古屍,是一具非常罕見獨特的屍體。她外形完整,軟組織富有彈性。體重34。5公斤,內臟雖有幹縮,但外形完整、柔潤……。這一考古新發現曾轟動了世界,怪不得有言過其實的傳說謂“老太婆”“容貌如生”“形如剛死”,甚至有港澳同胞問道“為什麼不搶救呢!”

其實古屍並不是未腐敗,而是腐敗到一定程度被中斷而儲存下來。展現在觀眾眼前的是一具“巨人觀”的女屍,就是墓主人死後早期腐敗的現象。

人死之後,由於缺氧氣,細胞發生自身溶解並導致組織自溶,屍體內的細菌與屍外來的細菌在屍體內急劇繁殖,並分泌大量的分解有機物(如蛋白質等)的酶,而引起屍體腐敗。腐敗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氣體,擠壓全身的組織內臟器官,使全身腫脹,張口、伸舌、眼球突出、肛門脫出……。法醫學稱這些早期腐敗的現象為“巨人觀”。如果死者是孕婦發生了“巨人觀”,氣體壓力可能將胎兒擠出陰道,叫內分娩。當然這具50多歲的軟侯夫人不存在這些問題。

既然細菌能引起屍體腐敗,為什麼屍體不徹底腐爛而又儲存完好呢?

屍體腐敗,必須有腐敗菌的參與。而腐敗菌的生存、繁殖或死亡,同溫度、溼度、氧氣的有無、酸鹼度、營養物質等密切相關。要防止屍體腐敗,除了化學藥物或物理方法來殺滅細菌外,改變腐敗細菌的生存條件也可以停止腐敗。我國西漢時代的勞動人民,採取了深埋密封等措施,使得馬王堆一號漢墓中物理和化學的條件不利於細菌的生長繁殖。因而在屍體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自溶腐敗之後,及時地制止了腐敗的滋長,形成了無菌的環境而使屍體儲存下來。

據考古學家查證,可能古人給屍體用香湯和酒給屍體沐浴(抹澡),使屍體去穢、“香美”,還有一定消毒作用,並在入殮時噴灑了酒。棺液化驗出乙醇(0。11%)和乙酸(1。03%)等,但棺內放酒浸泡屍體未見於我國曆史記載。沐浴之後的屍體用絲麻織物緊裹達20層之多,不但隔絕蠅蟲接觸屍體而且把棺材填滿,造成棺內空氣極少,外面又套上密封條件很好的三層棺。諸棺蓋封口都用漆封粘,屍體在密封的條件下,棺內的少量空氣很快被早期腐敗的屍體消耗盡,形成缺氧條件;棺外的槨室記憶體放大量的隨葬品包括食物等的腐敗,消耗墓室內的氧氣,腐敗菌在這樣極其有限的空氣條件下生存隨著氧的耗盡而自身延緩或停止繁殖生長,或死亡,或以芽胞形式停止生長(屍體的肌肉、肝、腎發現大量細菌芽胞),無氧環境抑制了嗜氧菌的生長,而厭氧菌卻繁殖起來,繼續對屍體起腐敗作用,但它由於自身的代謝產物日益積累增多,反而抑制厭氧菌的生長,厭氧菌最後也死亡了,腐敗也隨之停止。

為說明墓室缺氧,我們還介紹一則有趣的小旁證:在啟棺當時,在隨葬品中發現了五隻小昆蟲(三隻鈞紋皮蠢幼蟲和兩隻米象成蟲)的完整屍體。這些昆蟲也是2100多年前伴著隨葬品活著入葬的。在墓室裡,有空氣有溼度有營養維持生活,為什麼昆蟲會死亡呢?很顯然是空氣被耗盡,昆蟲窒息死亡。這說明墓室內形成缺氧後,腐敗過程延緩、停止了。

屍體停止腐敗,已腐敗的部分當然不能恢復,已形成的張口伸舌突眼脫肛也不能復原,而沒有腐敗的組織被儲存下來,仍然維持著器官內臟乃至全身的形狀,這些組織儲存最完好的是“結締組織”,在電子顯微鏡下看到的超微結構十分豐富、接近新鮮狀態。

為了保證墓室密閉,墓室的周壁用厚厚的白膏泥構築,並防止地下水滲入。這樣屍體在深埋20米的地下,維持著低溫、恆溼密封、避光、又無大地震的恆定條件下,保持了2100多年。如果這種恆定條件遭破壞,屍體就不能儲存下來,例如同樣是埋在馬王堆上的二、三號墓是呂后至漢文帝時期入土的,其地理條件一樣,墓葬措施也大體相同,但二、三號墓被盜或墓室密封不嚴,而引起屍體腐敗。

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在棺內放有某種防腐藥物,屍體才不腐敗,這完全可能,如化驗棺水發現棺水中有汞(水銀)、乙醇(酒精)……古人是將放水銀作為防腐措施的,不過科學已證明,汞起不到防腐作用。是否用中草藥防腐呢?目前也無確證。我國是文明古國,有許多古屍尚未發掘,化學藥物防腐措施的解釋,讓今後出土的古屍研究來證明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