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畫禪室隨筆》有感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遊戲
  • 2022-11-05

讀《畫禪室隨筆》有感夢之緣文化 2022-06-30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九月二十八日)),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閔行區馬橋)人,明代書畫家。“華亭派”主要代表,萬曆十七年進士,董其昌出身貧寒之家,但在仕途上春風得意,青雲直上。公元1589年,(萬曆十七年)三十四歲的董其昌舉進士,開始了他此後幾十年的仕途生涯。當過編修、講官,後來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太子太保等職。他對政治異常敏感,一有風波,他就堅決辭官歸鄉,幾次反覆起用。,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卒後諡“文敏”。著有《畫禪室隨筆》、《容臺集》、《畫旨》等。

《畫禪室隨筆》是中國明代書法、繪畫理論著作。董其昌著。是明末清初畫家楊補輯錄董其昌未收入《容臺集》的零篇散帙而成書 。卷一包括論用筆 、評法書、跋自書、評古帖等節;卷二包括畫訣、畫源、題自畫、評古畫等節。該書論書主張巧用筆墨,強調結字,臨帖重在領會其精神,提倡“以意背臨”;論畫以南北宗論為中心,提倡文人畫,貶抑“行家畫”。對於繪畫的發展,推崇自唐而宋由“工”變“ 暢 ”,批評由宋入元某些畫家的由“暢”而“佻”。主張畫家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生 、秀、真為藝術境界之極詣。 其主要內容包括論用筆、評書法。論用筆主要論述了用筆、用墨、結體、章法、其中最主要的是論述用筆,其中“巧妙”二字,是其中論述的核心。“評書法”重點列舉了文徵明,趙孟頫,蘇東坡,米芾等大家,評述其書法淵源,風格特徵,成敗得失,主要論述本文中的評書法部分。

在評書法中,表達的主要的觀點是“晉人取韻,唐人取法,宋人取意。這是董氏對於唐、晉、宋書法審美的介定,是歷史書論上第一次以韻、法、意概念劃定三代書法,韻最高,其內涵與法、意又不可分割,三者相輔相成,“晉、宋人作書,但以風流勝,不為無法,而妙處不在法。至唐人,始專以法為蹊徑,而盡態極妍矣”。他所觀照的線索是以晉韻為宗,以唐法為徑,以宋意為新。

董其昌的書學思想主要有用筆、用墨、結體、章法。這裡主要論述結體和章法。

結體

董其昌體倡的結字原則是“以奇為正”,他以為王羲之的最能夠達到“似其反正”的境界,他認為:寫書法最忌諱的是位置一樣大小,而且一個字中,必須有收有放。“古人作書,必不作正局。蓋以其為正。此趙吳興所以不入晉、唐門室也”。董其昌的以奇反正的主張與元、明之際崇尚規矩體態的書法觀不同,體現了他的審美意識,追求結字的錯綜變化,疏密相間,忌平整均勻,他列舉了二王法書的例子,證明晉人於結字中求變化。董其昌的書法作品呈現出結體多變,風神獨秀的特點,皆源於此。

章法

至於章法,董其昌重視映帶照應,追求章法佈局上的巧妙。他說:“古人論書,以為章法為一大事,蓋所謂行間茂密是也。”可見章法上要求大小錯落變化,不可一成不變,熟練臨帖,隨手而出,董氏書法疏密錯落,氣韻生動,表現出其在章法上的深厚功力。

董其昌書法平淡清新,體現出淡的氣息。董氏論書也講究清淡,以簡淡古樸勝,意標舉一種自然天真,素淡雅緻之意這審美情趣得力於他的禪宗思想,其禪宗書論主要表現在尚神和強調頓悟方面。董氏的禪宗書論對於書法頓悟等境界的追尋使書家主題擺脫了對法的依袝,而至臻於主客交融,物我合一的審美境界。

董其昌的書法後人褒貶不一。董其昌在仕途上的通達,不是明代前幾位書家所能比擬的。到了清代,康熙又倍加推崇、偏愛,甚而親臨手摹董書,常列於座右,晨夕觀賞。清代著名書家王文治《論書絕句》曾贊曰:“書家神品董華亭,楮墨空元透性靈。 除卻平原俱避席,同時何必說張邢。”一時士子皆學董其昌的妍美、軟媚,清初的書壇為董其昌籠罩,書風日下,實在是書壇的悲哀。對董其昌的批評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為最為激烈。康有為《廣藝舟雙楫》雲:“香光雖負盛名,然如休糧道士,神氣寒儉。若遇大將軍整軍厲武,壁壘摩天,旌旗變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董其昌的書畫創作講求追摹古人,但並非泥古不化,強調個性解放,董其昌很年輕時就想擺脫當時流行的吳門書風的影響,最初從學習唐人書法入手,臨摹研習顏真卿、懷素等人的書風,後來又上溯二王。這難免會給人造成一種誤解,覺得他是摹古一派的,其實他是學古而不泥古,講求神似而非形似。他的臨摹,其實正是一種再創作,在筆墨的運用上追求先熟後生的效果,拙中帶秀,體現出文人創作中平淡天真的個性。“概括來說,董其昌的書法特點是用筆輕淡、結體內斂、章法虛空。”董其昌用筆非常輕淡,幾乎是用筆鋒來書寫,不重按,用墨也比較淡,這體現了董其昌對“平淡天真”的美學追求。

讀了這個文章。我們應該學習到他的用筆論中的幾種方法,學習他的書法理論,體會他的美學思想,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進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