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表徵”到底是什麼鬼?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遊戲
  • 2022-11-27

“心理表徵”到底是什麼鬼?星座家17 2022-06-19

很久以前在看《刻意練習》這本書的時候,就理解不了“心理表徵”到底是什麼意思,看似理解了但似乎又沒有理解,雲裡霧裡的,因為我完全不知道“心理表徵”有什麼用。甚至連“刻意練習”的原理我都沒有搞清楚,就聽到什麼“跳出舒適區”、“及時反饋”等等這些名詞,至於怎麼使用刻意練習的規則都沒有清晰的界定。看了很多別人對心理表徵的解讀,基本上都是錯的,很少有人寫的清楚。本著死磕到底的精神,我決定自己動手。

這次拿“心理表徵”開刀,因為它是最讓我疑惑的名詞,我反反覆覆翻看書籍至少5遍,才逐逐漸摸清楚作者的套路,才逐漸搞懂“心理表徵”到底是個什麼玩意,我今天要把它徹底講透,就是要看看作者是天外飛仙還是故弄玄虛。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講解:一、心理表徵到底TM是什麼?二、心理表徵到底有什麼用?三、如何建立心理表徵?

我們先看看目錄,上面是《刻意練習》中第三章的子目錄,我把它提煉出來了。從目錄上看,很難看懂這是什麼鬼東西。我們先順著作者的脈絡來:第1小節他首先講了一個盲棋大師的經歷是如何一步一步練就成盲棋冠軍的。第2小節講了高手和新手的差別到底在哪裡。第3小節定義了心理表徵是什麼。第4、5、6、7、8小節都是在講心理表徵到底對我們有什麼用。很多人直接跳到第3小節去看答案,結果就掉入了作者的圈套,解釋根本不在第3小節,而是在前面1、2小節。所以,我們必須順著作者的思路,一個一個來分析:

這一小節講的就是一個象棋高手被抓進監獄,每天沒事幹,剛好獄友也是象棋高手。他們由於沒有棋譜,只能跟獄友下盲棋,就是在大腦中下棋,然後用嘴巴說出來。最後這個高手變成了世界盲棋冠軍,可以同時和33個人下盲棋對戰,也就是說,在閉著眼睛沒有看到棋譜的情況下,在大腦中同時可以和33個人對戰。

好了故事講完了,這一小節作者重點是想說明:盲棋冠軍之所以成為冠軍,就由於長時間的訓練,他已經把整個棋譜、棋子、套路、策略、走法、招式、應對方法、所有的一切的一切,全部記在腦子裡面,變成了一個一個的”資料塊“。所有的”資料塊“相連最後構成了一副龐大的地圖,這幅大腦中龐大地圖,就是象棋的”心理表徵“。

這一小節是接著上一小節來的,講的是大師的大腦中的”資料塊“比新手要多出幾萬倍,大師可以考慮到各種情況,甚至從你下棋的第一步開始他就推算到了最後一步。也就是說,大師透過大量的訓練,在大腦中累積了足夠龐大的心理表徵,可以做到既見樹木又見森林,既能看到全域性也能注意細節,既能看到最後一步棋也能看到現在一步棋,既能推算出你有18種走法也能猜出你的下一步走法。而新手由於訓練時間太短,大腦中的心理表徵並沒有大師強大、各種套路、棋局、走法、並沒有完善,所以不可能看到最後一步,也不可能推算出大師怎麼走。自然就下不過了。

這一小節就是想重點說明:大師和新手的差別在於大腦中儲存的龐大的“資料塊”,大師可以做到既見樹木又見森林,而新手不行。並且強調說明”資料塊“在行業之間是不通用的,你在大腦中累積龐大的象棋資料塊並不能幫助你成為游泳冠軍。

這一小節作者開始對”心理表徵“下定義了,這也是作者的敗筆,作者舉了一個蒙娜麗莎的例子,說讓我們想象一下蒙娜麗莎的畫像,對蒙娜麗莎心理表徵強的人可以想象出各種細節包括頭髮,而對蒙娜麗莎心理表徵弱的人只能想象大概輪廓,也就是說,蒙娜麗莎在我們心中出現的心理畫像就等於心理表徵。

這個比喻簡直是太爛了,是我見過最爛的比喻,這個作者確實不懂舉例,舉例水平實在太爛,講事實擺道理他是一流的但是舉例卻是三流的。他這個例子讓很多人產生誤解,我問過很多人心理表徵是什麼意思,他們都用這個蒙娜麗莎的例子來說明,真讓人無語。好了,講到這裡,我們就可以開始著手定義”心理表徵“到底是什麼了?

我在反覆翻看了心理表徵的各個章節,以及對比了全書的其他部分,終於得出了一個超級簡單的定義:【心理表徵 = 同領域的知識儲備量】。下面是詳細解釋:

(1)、心理表徵是儲存在大腦神經中的長期記憶。

(2)、心理表徵是你透過“學習並理解知識之後”儲存在大腦中的記憶。

(3)、心理表徵是你透過“刻意練習並獲得反饋之後”在大腦中形成某種事物”對與錯“的判斷標準。

(4)、心理表徵是我們思考並理解一件事物時,從大腦中所呼叫的知識背景。

(6)、心理表徵就是當我死磕一本書時,把一本書的理解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就是心理表徵形成的過程。

(7)、心理表徵就是當我開車時,把一條道路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就是心理表徵形成的過程。

(8)、心理表徵就是對某一個事物的熟練程度,越熟練心理表徵也就越強大。

(9)、心理表徵依賴“長期記憶”,所以心理表徵是一個緩慢形成的過程。

(10)、”心理表徵“和學習之道里面的”知識組塊“兩者說的是同一個意思。

如果你和馬雲同時看一本書,書名叫《創業維艱》,假如這本書你們都沒有看過,你們同時看,你覺得你和馬雲誰對這本書的理解程度更深?誰的理解速度更快?答案不用說肯定是馬雲。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因為馬雲看過很多同類型的創業書籍,以及親自創立過公司,經歷過各種波折,所以在他大腦中形成了對“商業帝國”龐大的“心理表徵”,而這些龐大的“商業心理表徵”反過來可以幫助他更容易理解關於商業知識。而你由於從來沒有創業過,所以你看這本書的理解深度以及理解速度都不及馬雲的十分之一。這就是心理表徵帶給馬雲的好處,商業心理表徵可以幫助馬雲更加輕鬆的駕馭商場、輕鬆的看懂任何商業書籍、輕鬆的理解商業規則。

假設你想學習某項知識/技能,假設你對這個知識/技能一無所知,是空白的完全不瞭解,那麼此時,你的心理表徵應該是這樣的:

假如,你經過1年的學習之後,對該知識有了很多的瞭解,以及這1年來你親自實踐,加深了你對該知識/技能的理解程度,那麼此時,你的心理表徵應該是這樣的:

再然後,假如你決定在這個領域繼續深造,持續鑽研,繼續學習,繼續實踐,再經過5年後,你的心理表徵應該是這樣的:

最後,你決定在這個行業發展自己的終身事業,你把你的一生都獻給了這個行業,經過了10年學習和實踐,你基本已經成為了行業前面3名,那麼10年後,你的心理表徵應該是這樣的:

以上心理表徵的發展過程,就是馬雲對於商業的心理表徵、巴菲特對於股票的心理表徵、姚明對於籃球的心理表徵、孔令輝對於乒乓球的心理表徵。當然,他們經歷的時間不止10年。

心理表徵就是透過“持續學習”或“持續行動”獲得對某種事物的全貌的深入骨髓的熟悉程度,對事物全貌的瞭解程度是儲存在大腦長期記憶的神經網路中,可以隨時被呼叫並使用,呼叫時不需要作出任何努力,完全是一種本能行為。所以,心理表徵只是“持續學習”或“持續行動”之後的自然產物,不需要大驚小怪。

講透了心理表徵,感覺似乎非常簡單啊,但是,又有一個問題出來了,為什麼作者要花這麼大力氣來講解心理表徵?甚至還說心理表徵是刻意練習的最核心之一,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心理表徵到底有什麼用?他和刻意練習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要說心理表徵到底有什麼用,作者已經在書中給出了答案,答案就藏在目錄裡面,我們再回顧一下目錄,第4、5、6、7、8就是心理表徵的用處:

這一小結講了2個小故事,1個故事是一個足球高手在看球賽時可以預測每一個球員的下一步走向。第2個故事是講一個攀巖高手在攀巖時不需要思考能夠全自動無意識的攀登。

這個小節看完之後我很無語,這不是很正常的事嗎,為什麼一定要拿來說?就像嬰兒學走路一樣,剛開始不會走路,最後熟悉後,走路成了一種無意識的行為,最後居然可以預測自己的走路時間,預測自己多久可以走回家。

其實作者想表達的是:當你在某一個領域變得很牛逼之後,可以反過來讓你自己變得非常輕鬆、高效、有直覺、有判斷力。這TM真是一句廢話。

該小結實作者想表達的是:當你在某一個領域變得很牛逼之後,你可以非常容易理解該領域的相關資訊。這也TM真是一句廢話。同上面馬雲的案例一樣。

裡面講了一個小故事,一個同時患有耳朵痛和瞳孔小的患者,普通醫生治不好,最後被經驗更加豐富的醫生治好了,治好的原因是這個經驗豐富的醫生把耳朵痛和瞳孔小這2個症狀關聯起來,才查處了原因。而新手醫生沒有這麼強大心理表徵,無法關聯病症,所以找不到病因。

其實作者想說的是:當你在某一個領域變得很牛逼之後,你的知識可以交叉關聯,相互利用,形成一個龐大的知識網路,為你所用。其實這也是一句廢話,當你在一個領域持續學習持續行動變得牛逼之後,你大腦內的長期記憶自然會發生關聯,交織在一起。不需要你刻意做什麼。直到下面第7小節、第8小節,才真正講到了重點。

這一小節講的是:一個牛逼的外科醫生在做一臺手術時要先制訂手術計劃,一個牛逼的作者在寫作時要先構思書籍結構。這也是一句廢話。

不過這一小節裡面有一句話讓我抓到了,作者說:心理表徵是刻意練習的核心,如果沒有強大的心理表徵刻意練習將不可能做到,刻意練習也會反過來加強心理表徵。他們是一種良性的迴圈。作者說完這句話之後就沒有下文了,然後就到了下一小結。

這一小節裡面講了一個小故事,說音樂高手和音樂新手,同時自學,然後觀察他們每一次犯錯的次數,最後發現,高手的自學能力非常強,犯錯之後下一次就可以自己糾正80%。而新手犯錯後下一次只能糾正10%。

這裡面提到了一個關鍵詞【自我反饋】,也就是說,心理表徵越強大的人,偵測到自己錯誤的能力就越強。高手可以給自己制定訓練計劃,同時在訓練時能夠自我反饋,自我成長,不需要藉助導師。

那這個和刻意練習有什麼關係呢?作者在第3章最後一頁的倒數第2個段落,給出了答案。

“刻意練習”裡面有一個原則,叫做“及時反饋”,意思就是說,你每一次訓練,都必須要有導師在場告訴你“對”還是“錯”,這就叫做及時反饋。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訓練時對還是錯,那就是無效的訓練。

所以作者在整篇文章都在強調,刻意練習必須找一個導師,因為導師比你厲害,他的心理表徵比你強大一萬倍,你訓練的每一個步驟無論是對還是錯,他都能看出來,並能及時給你糾正。糾正後,正確的練習反過來又會加強你的心理表徵,這是一個相互迴圈的關係。

也就是說,當你持續正確的做對了某件事之後,這反過來又加強了你的心理表徵,讓你對一件事物有更加透徹的瞭解,反過來,強大的心理表徵會讓你在該事物上犯錯更少,更少的犯錯反過來又加強了你的心理表徵,有點類似於馬太效應。如下圖:

但是,有一個很現實問題,如果實在找不到導師,也沒有人給你及時反饋,那怎麼辦?這的確很棘手,作者很有意思,在這一小結給出了雞和蛋的關係,他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先有心理表徵才能訓練,還是先訓練才有心理表徵?這也有點類似於“知”與“行”的關係,先知道再行動,還是先行動在知道?這似乎是一個哲學問題。

好了,到這裡,誰先誰後已經不重要了,從這一小節得中,我得出了一個4個重要結論:

(1)、心理表徵很弱的時候,你必須找到一位導師來帶你,導師的目的就是給你及時反饋,讓你知道什麼對什麼是錯。

(2)、學習任何知識時,你懂得越多,你學的速度也就越快。因為你對某類事物強大的心理表徵能幫你加速消化同類知識,你比正常人消化速度更快,並且你看事情也會更清晰、更透徹、更全面,你做出的決策和行動也會更少犯錯,這會更加強化你的心理表徵,這是一個良性迴圈,馬太效應。

(3)、在同一個領域持續建立心理表徵,會讓你越來越強大,最後成為該領域的頂級人物。想想馬雲,想想巴菲特,他們都在自己領域建立了20多年的心理表徵。如果你中途更換領域,你以前積累的心理表徵可能會白白浪費掉。這點請注意,這是全世界人最容易犯的錯誤,經常隨意更換自己的職業規劃,危害巨大。

(4)、在沒有導師的情況下,心理表徵強大的人,能夠【自己制定訓練計劃】【自己建立清單】並且【自我反饋】。心理表徵弱的人,是無法制訂訓練計劃的,也無法自我反饋,更不可能建立清單,因為建立一個完整的飛行員應急清單也需要強大的知識背景,新手飛行員是不可能做到的。

好了,到這裡,我們知道了心理表徵是什麼,也知道了心理表徵能夠幫助我們“自我訓練”和“自我反饋”,那麼,我們該如何建立心理表徵呢?作者並沒有直接給出答案,不過還是在書中給了很多線索。下面,我就來詳細講解,如何建立自己的心理表徵。

這裡有一個前提,你要建立什麼型別的心理表徵?打麻將也可以建立心理表徵,打撲克也可以建立心理表徵,你甚至可以成為賭神,但是,這些是你需要的嗎?巴菲特一輩子專注於股市事業,你需要一輩子專注於賭場事業嗎?

上一篇文章我講過,知識的最小單位是概念,而多個概念交叉聯絡,構建了龐大的知識網路(也就是心理表徵)。構建龐大的知識網路就好像蓋樓房大廈一樣,首先需要磚塊,而概念就是磚塊,當多個磚塊疊加在一起之後,就變成了牆壁,多個牆壁組合在一起就變成了房間,多個房間組合在一起就變成了樓房,也就是知識大廈。

但是前提是,必須要死磕概念,死磕概念就好像燒製磚塊一樣,你對一個概念的理解程度越深刻,你的磚塊就越結識,如果你對一個概念不瞭解透徹,那麼這個磚塊就不結識。另外,概念和概念之間必須相互關聯,如果你的磚塊沒有疊加在一起,也不可能構建出大廈。比如查理芒格(巴菲特的合夥人),他就能把各種知識相互關聯,為自己使用。還有喬布斯,他能把“手機”和“極簡”進行了關聯,最後砍掉了手機的所有按鍵,做出了iphone。

還記得上面講的盲棋的冠軍嗎? 他全在腦子裡面下棋,也就是說,心理表徵是存在在大腦中的長期記憶的部分。根據記憶的失用理論,你對一件事物你回想的次數越多,那麼你的記憶就會越強,記憶越加強,你就越容易回想出來,這是一個良性迴圈。而盲棋冠軍恰好誤打誤撞,進入了回想的世界,他每天在大腦中不斷回想棋局的變化、走法、招式,最後甚至在大腦中憑空想象出一幅棋局。他的一切都是在大腦中完成的,沒有真實世界的參與。也就是說,大腦對記憶的呼叫次數,決定著心理表徵的強度。

從這一點,我們得出了一個重要結論,大腦的回憶次數越多,心理表徵越強大。那麼回憶就是一個重要的訓練技巧。當然,這個與特定的行業有關,只要不是體力行業都可以運用回憶來訓練自己的心理表徵。

舉個例子:假如你想學習關於寫作技巧的知識,那麼你透過死磕概念,把寫作技巧搞懂了,但是突然有一天你的手摔斷了,沒法打字,你就沒辦法寫作了,不就,你就會忘掉如何寫作。這時,你可以每晚都在大腦內部回想,想象你是如何策劃一本書,如何繪製一本書的骨架,然後是如何按照總分總的結構寫出來,第一章是什麼第二章是什麼,把每個細節都回憶一遍,回憶次數越多,你的思維越清晰,心理表徵越強大。當然,這只是舉個例子,有很多行業需要延後行動的,都可以用這個方法來學習。

比如飛行員在上天之前,都會經過好幾年的模擬訓練,必須把所有突發狀況全部訓練完畢之後,才能上天。根據這個思路,很多行業都是可以模擬訓練的。比如推銷員,可以每天對著鏡子練習,直到完美為止,就可以去找真實的客戶繼續練習。再比如演講大師,可以每天對著自己的老婆孩子練習,直到心理表徵可以掌控各種局面之後,在去講臺演講。

無論你做的什麼錯事,只要你知道自己錯了,那麼你就賺大了,因為錯誤的訊號就是一次有效反饋,他能告訴你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有了反饋你才能改進,才能建立心理表徵。所以,你要牢牢抓住每一次錯誤的反饋,然後進行復盤,仔細分析錯誤的原因,並找出正確的做法。爭取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這是在沒有導師的情況下最好的學習方法。。導師存在的目的1是給你反饋,2是給你指明正確方向。。但是如果你自己覆盤,就沒有人為你指明方向,所以你必須分析犯錯的原因,只有避免了犯錯,才能找到正確方向。

這個類似於模擬訓練,但這個主要是訓練大腦思維的,有些行業必須真實場景中模擬訓練才有效。

讓教練親自帶你,給你及時反饋,只有及時反饋,告訴你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為什麼這個錯了,如何改正,這才能最快速建立心理表徵的方法。

這個幾乎是最重要的一點,因為如果頻繁更換行業,那麼你先前累積的心理表徵將沒有用武之地,就算有也少得可憐。也就是說,如果你想從飛行員轉行去訓練賽車比賽,你只能從頭開始。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

一、心理表徵就是你對一個領域的熟悉和掌握程度,你對該領域瞭解的越多,你的心理表徵就越強大。

二、1、心理表徵和刻意練習是良性迴圈的關係,心理表徵強的人可以幫助自己更好練習,同時正確的練習反過來又加強了他的心理表徵。2、心理表徵弱的人無法自己訓練,因為他不知道自己是對還是錯,所以必須尋找導師幫助他訓練。3、心理表徵強大的人能夠脫離導師,自己制定訓練計劃,並且能夠自我反饋,知道哪裡錯了,如何改進。

三、建立心理表徵的6個方法:1、死磕概念和累積概念。2、在大腦內部回想。3、在場景中模擬訓練。4、對錯誤行動進行復盤。5、沙盤演練。6、找教練。7、不要頻繁更換行業。

最後,心理表徵依賴於長期記憶,所以心理表徵是一個緩慢的建立過程,需要時間,長達幾年甚至數十年,這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暫時無法從別人的腦袋裡把心理表徵提取出來,目前還沒有這種技術,很遺憾!

作者在這本書中一直強調“心理表徵”的重要性,其實就是想說:“刻意練習依賴於心理表徵,不管心理表徵是裝在你的腦袋裡還是裝在導師的腦袋裡,都無所謂,但必須要有一個,否則,刻意練習將不可能進行,因為那不屬於刻意練習,而屬於天真的練習,屬於無效的練習。因為沒有人給你反饋,沒有人告訴你對與錯,你沒辦法進步。”。這就是作者想說的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