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是幹什麼的!~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1-11-05

國際空間站是幹什麼的!~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7-10-25 回答

由美、俄、日、加等16國合作建設的國際空間站始建於1998年,是世界航天領域最大規模的科技合作專案,也是航天史上第一個由各國合作建設的載人空間站。它結構複雜,站體龐大,預計投資總額將超過630億美元。 國際空間站計劃最早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由美國提出,歐洲航天局、加拿大和日本後來相繼加入。1993年11月1日,美國宇航局與世界上惟一擁有長期航天飛行經驗和向軌道運送大型物品經驗的俄羅斯航天局簽署協議,決定在“和平”號空間站的基礎上建造一座國際空間站。1998年1月29日,15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華盛頓簽署了關於建設國際空間站的一系列協定和3個雙邊諒解備忘錄,計劃用9年時間建成國際空間站,到2006年全部建設完畢。 國際空間站的總體設計採用桁架掛艙式結構,即以桁架為基本結構,增壓艙和其它各種服務設施掛靠在桁架上。該結構能夠加強空間站的剛度,並有利於各分系統和科學實驗裝置、儀器工作效能的正常發揮以及宇航員出艙裝配與維修等。 從“奮進”號太空梭上看到的國際空間站 目前,空間站已建成“曙光”、“星辰”等6個艙以及機械臂和太陽能電池等外部設施。最終建成的國際空間站將包括6個實驗艙、1個居住艙、3個節點艙以及平衡系統、供電系統、服務系統和運輸系統,總重量約為500噸。實驗艙包括:美國1個、歐洲航天局1個、日本1個、俄羅斯3個(提供科研機櫃);在美日歐的實驗艙中,共有33個國際空間站有效載荷標準機架,其中美國實驗艙內有13個,日本艙內有10個,歐洲航天局艙內有10個。居住艙容積為1200立方米,有一個大氣壓,它包括有洗手間、臥室、廚房和醫務裝置。 國際空間站的指揮和控制由美俄雙方分擔,美國主要以太空梭為運載工具建設空間站,俄羅斯則主要用飛船向空間站運送人員和物資。 由加拿大研製的長約17米的巨型機械臂 ——“加拿大第二臂”,由美國“奮 進”號太空梭於2001年4月19日攜帶 升空,22日被安裝到國際空間站上。 建成後的國際空間站將是一個“太空城”,它將成為人類在太空中長期逗留的一個平臺,可容納7名宇航員同時在上面長期居住,最多時可容納15人在上面從事考察活動,目前的國際空間站可以供3名宇航員長期工作。 國際空間站主要由兩大結構呈十字狀“搭”在一起而形成。其中,縱向的主幹主要是一些像積木一樣拼接在一起的艙體,總長度約為80米。而由總共9根“橫樑”連線而成的長長桁架,將以90度角“架”在縱向主幹上,這一橫向桁架的翼展將達到108米。雖然總體的骨架是一個大十字,但國際空間站真正的形態遠非這麼簡單。在縱向的各艙體上,還會在不同方向衍生出其他一些結構;而橫向的桁架兩端,最終也將掛起巨大的太陽能電池板、散熱器等裝置;另外,攜帶著機械臂的小車,將來也可以在橫貫桁架的軌道上來回滑動。與俄羅斯“和平”號等僅僅由艙體連線而成的傳統空間站相比,國際空間站的一個顯著特色是增加了橫向的桁架。這種“縱橫交錯”的結構方式,靈活性更強、工作效率更高,但安裝施工的複雜性和難度也更大。 服務系統包括俄羅斯的功能貨艙、加拿大移動服務系統和俄羅斯服務艙。加拿大移動服務系統的遙控機臂能運125噸貨物,可沿主桁架移動,以進行空間站硬體的裝配、維修和更換。俄羅斯服務艙擁有生命保障系統、推力器和居住功能(含洗手間和衛生設施),重20噸。 運輸系統包括聯盟號載人飛船和進步號運貨飛船等,其中後者每年為空間站運送4次推進劑。空間站的指令和控制由美俄雙方分擔,美國約翰遜航天中心主要負責空間站和太空梭,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航天中心主要負責載人飛船和運貨飛船飛向空間站,以及飛船飛離空間站,它也是空間站執行的後備控制中心。 國際空間站利用地面無法提供的空間零重力狀態的有利條件,可以使科學家們長期進行一系列科學試驗。國際空間站的建設,意味著一個共同探索和開發宇宙空間時代的到來。它將成為新型能源、運輸技術、自動化技術和下一代感測器技術的測試基地,它的建設推動了流體力學、燃燒、生命支援系統、反輻射危害等研究的發展,對未來的太空探索產生重要影響。 目前,國際空間站的建設卻陷於困境。從2001年起,美國大幅度削減了航天預算,美國宇航局也宣佈削減國際空間站計劃,放棄兩個艙體的建設。2003年的“哥倫比亞”號災難又導致美國太空梭被迫暫停飛行,這使空間站建設工作大受影響。而俄羅斯由於航天經費緊缺,能否完成本國建設任務也令人擔憂。國際空間站能否按時完成建設,建設完畢後又能否保證7名宇航員在上面長期工作,目前尚不得而知。

國際空間站是幹什麼的!~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7-10-25 回答

國際空間站等於一箇中轉站,功能主要提供月球,地球做考察,試驗的太空人需要的資源 主要還是屬於美國之類航空技術大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