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古至今都有哪些改革?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4-06

中國從古至今都有哪些改革?森嶼.1級2018-10-26 回答

一、商鞅變法(戰國)

1、目的:富國強兵。

2、時間:第一次改革始於公元前356年

內容:①實行什伍、連坐制度。

②獎勵耕織,重農抑商。

③獎勵軍功,按軍功大小給予賞賜。

時間:第二次改革始於公元前350年

內容:①廢井田,開阡陌。廢除井田制,國家承認田地歸私人所有,准許土地自由買賣;

②推廣縣制,廢除分封制。把全國分為41個縣,設縣令主持縣政,丞為副縣令,

尉負責軍事。

③統一度量衡。

④“塞私門之請”,移風易俗。以刺激小農戶數量的增加及其生產積極性的提高。

(二個廢除:)廢世卿世祿制、廢井田制

(二個獎勵:)獎勵軍功、獎勵耕織

(二個制度:)什伍制、縣制

(二項法律:)連坐、輕罪重罰

(最後全燒了:)焚燒詩書

3、作用:秦國舊制度被廢除,封建經濟得到發展。成為實力最強的國家。經過一百多年的

變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諸侯國確立起來了。

4、評價:①以法律形式廢除井田制,確認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

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

②秦國逐漸強大,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③商鞅施行的嚴刑酷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後來秦朝產生消極影響

④商鞅主張的法家思想,成為秦國佔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二、王莽改制

1、背景:限制土地兼併,緩和階級矛盾,穩固統治。

2、內容:①把全國田地改稱王田,私家奴婢改稱私屬,都不許買賣。——貴族、官僚和大地

主佔有者反對,農民不滿意,土地、奴婢買賣照舊進行。

②多次改變幣制,變五銖錢為大錢。——掠奪財產,很多人傾家蕩產

3、結果:加劇了矛盾,終於失敗。引發農民起義。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民族大融合的趨勢。

2、內容:

經濟上實行均田制:①把國家掌握的土地實行分配;

②受田農民納租、納調;

③受田農民服徭役和兵役。

政治上:①遷都洛陽;

②採用漢族統治階級的封建統治政策。

文化上漢化政策:①採用漢姓;②改穿漢服;③學說漢話;④提倡與漢族通婚。

作用: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程序,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四、范仲淹改革(慶曆新政)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慶曆五年(1045年)初

1、背景:積弱積弱的局面已經發展到比較嚴重的程度,階級矛盾尖銳,北宋統治岌岌可。

①中央積貧積弱

②慶曆新政,革除弊端(改新除弊)

2、目的緩和社會矛盾,挽救封建統治危機。

3、中心:整頓吏治,針對腐敗的官僚制度

4、內容:(一)明黜陟,即嚴明官吏升降制度。

(二)抑僥倖,即限制僥倖作官和升官的途徑。

(三)精貢舉,即嚴密貢舉制度。

(四)擇長官。

(五)均公田。

(六)厚農桑,即重視農桑等生產事業。

(七)修武備,即整治軍備。

(八)推恩信,即廣泛落實朝廷的惠政和信義。

(九)重命令,即要嚴肅對待和慎重發布朝廷號令。

(十)減徭役。

5、結果:失敗。

原因: 1、新政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的反對。

2、宋仁宗對朋黨的防範。

3、改革過於激進。

6、影響:宋朝嚴重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並未緩和,積貧積弱的局面仍在向前發展,統治集團感到危機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聲高漲。

五、王安石變法(1069年,宋神宗時)

1、背景:積貧積弱的北宋――――根源北宋初年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積弱:原因:(1)集中軍權。調兵權與領兵權的分離,實行“更戍法”,;

(2)集中行政權,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

(3)荒年招募流民當民,軍隊素質下降。

(4)步兵為主,武器質量差,影響軍隊戰鬥力。

表現: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對遼和西夏戰爭敗多勝少。

積貧:原因:三冗(1)冗官(集中行政權分割宰相職位,官職增加;科舉取士;多恩

蔭法授官多

2、目的:直接目的:為了富國強兵,改變積弱的局面。

根本目的:為了挽救北宋統治危機,鞏固封建統治秩序。

3、指導思想開源、富國 “民不加賦而國用饒”。

4、措施

(一)富國(農業和商業)

農業:A、青苗法(最有矛盾)作用:保證農業生產、免受高利貸盤剝、擴大政府收入。

B、農田水利法(最沒有爭議)作用:促進農業生產。

C、免役法 作用:保障農時,擴大政府的收入、打擊官僚地主利益。

D、方田均稅法作用:增加政府收入,打擊官僚和地主的利益。

商業:A、市易法作用:政府調節市場、平衡物價、增加政府收入、打擊了大商人的利益

B、均輸法作用:政府調節市場、增加政府收入、打擊了大商人的利益。

(二)強兵

A、保甲法 作用:保證兵源、維護基層社會治安。

B、保馬法作用:保證軍需,節約財政。

C、將兵法(重點)作用:改變兵將分離的局面、提高軍隊戰鬥力

D、設軍器監 作用:提高武器質量

(三)取士

A、改革科舉制(考試內容的改變)

B、整頓太學,重編教科書

C、惟才是用

5、評價:

(1)進步性:促進了經濟發展,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增強了軍事實力,一定程度上

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局面。

(2)侷限性:有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沒有觸及封建土地所有制,變法以開源為指

導思想,利用國家行政強制進行收購、運銷。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新法

過於急進。

(3)性質: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在不觸動封建土地私有制

的前提下,對生產關係進行區域性調整)以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

(4)失敗原因:觸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強烈反對;指導思想有誤(偏重理財、違

背經濟規律);宋神宗後期的動搖;用人不當,危害百姓;沒有觸及社會

根本問題(根本原因)。

拓展1、王安石變法和梭倫改革的比較:

同:(1)背景社會矛盾激化,威脅統治;目的:緩和矛盾,維護統治。

(2)內容比較全面,以經濟措施為核心。

異:(1)梭倫:平民與貴族,工商業奴隸主與貴族矛盾。王:階級矛盾、民族矛盾。

(2)指導思想:

(3)梭:債務問題;政治經濟改革。王:財政問題、經濟、軍事、教育改革。

(4)性質:梭倫隸主階級;王:地主階級。

(5)影響:梭成功(經濟和政治,漸進,廣泛支援)王失敗:急進大地主、

大官僚和農民的反對。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2、比較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的異同點:

相同點:①直接目的都是為了富國強兵。

②變法都得到了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支援。

③變法內容觸動了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

④變法者個人的改革的意志堅定,失敗後兩人的命運基本相同。

⑤變法都對生產關係作出了調整。

不同點:①背景不同,商鞅變法發生在新舊交替的社會大變革時期。

王安石變法則發生在北宋中期統治危機四伏時。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變法要從根本上廢除舊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安石變法則是為了挽救北宋統治危機,分調整

生產關係。

③性質不同:商鞅變法是一場封建化的運動。

王安石變法則是對封建社會內部矛盾進行區域性調整的改革。

④結局不同:商鞅變法是一場成功的改革。 王安石變法則失敗了。

中國從古至今都有哪些改革?加勒比`海帶1級2018-01-09 回答

你好!

王安石變法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