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代的品階!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4-30

關於古代的品階!匿名使用者 2007-05-30

[千總]明清兩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國三大司法長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國刑獄的最高長官。

[大學士、內閣大學士]“學士”是唐代掌客文學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學士”,則宰相就稱為“大學士”。宋代,“學士”中資望特別高的人,稱為“大學士”。明代,設大學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務,官階五品。如果兼任尚書、侍郎,則可以加官到一品,成為事實上的宰相,俗稱“閣老”。清代的大學士是內閣的主官,階為正一品,一般稱為“中堂 ”。

[工部尚書]掌管全國水土工和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呂,清代正二品。

[廣威將軍]元明兩代正四品武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兩代為從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憲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議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順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書令]唐代中書省的“中書令”、尚書省的“尚書令”與門下省的“寺中”,同稱三省長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機要。中書省是決策機構,中書令實際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書省與樞密院分管政務、軍事。元代廢除三省制,中書令是惟一的最高國務長官。明清兩代廢除中憶令的官名。

[中書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或稱國相),是丞相的副職。明洪武十二年以後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參政”等官名。

[太守]漢代掌管郡務的最高長官。三國以及隋煬帝、唐玄宗時期和五代,改州刺史為建郡太守。此後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習慣上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明清時期專用以稱“知府”,從四品官。

[太尉]秦漢時期,太尉是全國最高軍事長官。後來歷代也多沿用這個官銜,但逐漸變成加官的官銜,沒有實權。到了宋徽宗時期,把太尉定為武官的最高一級官階,其本身並不代任何職務,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稱,而不問其職務的大小。元代以後廢除了這個名稱。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簡稱“三師”、“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親近的人。“師”是傳授其知識的,“傅”是監督其行動的,“保”是照管其身體的,即分別是負責君主智育、德育、體育的人。隋唐以後,太子的師傅均以別的官銜任命,“三師”、“三少”僅為加官贈官的官銜,沒有職事。宋代“三師 ”是宰相、親王的加官官銜,“三師”是正一呂,“三少”是從一品。明清兩 代,“三師”為從一呂,“三少”是正二品。

[太宰]古代“太宰”為百官之長。宋徽宗時期,改尚書左僕射太宰,右僕射為少宰。一般通稱吏部尚書為太宰。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

[太常寺卿]掌管宗廟祭祀之事的長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長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員,正七品。

[太中大夫]掌管議論的文官,唐宋兩代為從四品,元明清三代為從三品。

[太僕寺卿]太僕寺長官,主管傳達王命、侍從皇帝出入、車馬等職事,正三品。

[太僕寺少卿]太僕寺副長官,正四品。

[公、侯、伯、子、男]這是皇帝授封的爵號。“公”是“王”以下最高爵號。唐宋兩代有國公、郡 公、開國縣公等級,所食之邑從4000戶至3000戶不等。明代僅封侯、伯。

[戶部尚書]戶部的最高長官,主管全國的財政監督、民政事務。明代為正二品官,清代為從一品官。

[戶部侍郎]戶部的副長官,明代為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文林郎]從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為正七品。

[僕射]“僕射”是主任或領班的意思。 唐宋兩代“僕射”實際上就是宰相。

[左右參政、左右參議]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屬官員。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務,參政、參議分守各道,並分管糧儲、屯田、軍務、驛傳、水利、撫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龍虎將軍]明代正二品武官。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書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規的軍事官,唐代列為從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為八、九品,縣主簿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做雜職,並將它裁減。

[禮部尚書]主管朝廷中的禮儀、祭祀、宴餐、貢舉的大臣,清代為從一品。

[禮部侍郎]禮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節度使]唐宋兩代總管軍民兩政的地方長官,官階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後廢除這個名稱。

[布政使]明清兩代一省最高民政機構為布政司。布政使為政司的主官,從二品,僅次於巡撫一級,為防止專權,明代與清初設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間已後不再分左右。

[正奉大夫]元明兩代從二品文章。

[正議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

[刑部尚書]掌管全國司法和刑獄的大臣,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

[刑部侍朗]刑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光祿大夫]漢代掌管宮廷宿衛及侍從的長官。魏晉以後有其名而無其職,唐宋以後成為階官的稱號,從二品官。元明為從一品,清為正一品,成為文臣最高的階官。

[同知]府的副職稱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稱為知府,而府的佐官稱為同知。明清時期,各府同知為正五品。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簡稱。“平章”是商量處理國事的意思。位高時,“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的官銜;位低時,官銜也在五品以上。宋中葉以後廢除同平章事的名稱,元代時用時不用,官位較低。

[吏部尚書]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選,是吏部的最高長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通常稱為天官、冢宰、太宰。

[守備]明清兩代正五呂武官,明代從二品,清代正二品。

[安撫使]朝廷派往邊疆重要地區統轄軍民的官員。元代各路安撫使是各路的行政長官。明清兩代僅在少數民族地區設有此官,官階一般是正三品,如原來官銜在二品以上,派出時則稱安撫大使。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長官稱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已降為與縣略相等到的地方長官,但文字上仍尊稱為州牧,與知縣並稱牧令,正七品。

[巡按]明代派遣監察御史分赴各省區巡視,考核吏治,稱為巡按,一般僅有六品官。官階雖不高,但可以與省區行政領導分庭抗禮,知府以下要服從他的指使,事畢回京。

[巡檢]巡檢的官名始於宋代,是邊疆要地州縣的武職指揮官。元明清三代,巡檢僅為九品官。

[巡撫]明代凡是文職官員奉命出朝,統稱“巡撫”,這官職是臨時性的。清代巡撫與總督同為封疆大臣,巡撫品級稍次於總督,為一省的行政長官。巡撫的職責隨時隨事隨人而施。清代巡撫為從二品。

[觀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訪察州縣官吏功過及民間疾苦的官員,官階由原官職而定,從御史中丞至六部尚書不等,大多為二、三品官。到了宋代,觀察使與節度使均為榮譽稱號而非實職。

[把總]清代正七品武官。

[兵部尚書]統管全國軍事行政長官,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

[懷遠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從三品武官。

[員外部]“員外”是定額以外添派的人,唐代為六品,明清為五品。

[刺史]刺史與都督在名分上分別掌管州府的民政和軍政。元代廢除刺史的名稱。清代刺史往往作為知州的文字稱呼。

[奉直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管。

[奉訓大夫]元明兩代從五品文官。

[定國將軍]明代從二品武官。

[定遠將軍]明代從三品武官。

[明威將軍]明代正四品武官。

[武功將軍]清代從三品武官。

[武略將軍]元明兩代從五品武官。

[武略騎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義將軍]元明兩代從五品官員。

[武義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節將軍]元明兩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將軍]元明兩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德騎尉]清代正五呂武官。

[武翼都尉]清代從三品武官。

[武顯將軍]清代正三品武官。

[知州]州的長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府]宋代知府職略高於知州。清代知府為從四品。

[知縣]宋代縣的最高長官。元代稱縣尹。明清兩代知縣為正七品。

[金紫光祿大夫]唐宋兩代正三品文官,元代為從一品,明清兩代不設此官銜。

[國公]唐宋兩代正三品文官,元代為從一品,明清兩代不設此官銜。

[國子監祭酒]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稱作“國子”,“國子監供祭酒”即國子太學的主官,從四品。

[國子監丞]唐代之後國子監丞為國子監丞國子監內部事務官。明清時期監丞職能是學監的性質,正七品官。

[國子監博士]唐代之後,在國子監中分管教學的官員稱作國子監博士及助教。

[駙馬]“駙”就是“副”的意思。駙馬都尉與奉車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車的近臣。魏晉以後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駙馬都尉,因此,駙馬成為皇帝女婿的專門稱號,而不是官職。明代沿用這個名稱,清沒有這個稱呼。

[經略安撫使]唐代邊疆地區設“經略使者”。“觀察使者”還兼經略使。宋代沿邊大將都兼“經略”。此後大多經略安撫使統管軍民。明代只稱“經略”而不稱“經略使”,官階比總督略高。清代經略大臣在封疆將帥中居第一位,官階一般為正二品或從一品。

[樞密使]“樞密”即中樞機密的意思。從唐代開始以宦官掌管樞密,宦官多以樞密使的名義干預朝政。唐昭宗之後改為士人任樞密使。宋代以樞密使為樞密院長官,與中書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負責軍國要政,並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樞密使。清代軍機大臣也往往尊稱為樞密,一般為一品官。

[縣令]唐宋兩代縣級主官,官階自從六品至從七品均有。宋代曾同時存在知縣和縣令的官銜,當時縣稍強於知縣。

[參將]明代總兵之下設參將分守各地。清代參將是正三品武官,僅次於副將一級。

[參領]清代正三品官,副參領為正四品官。

[參知政事]簡稱參政,宋元兩代是宰相的副職。

[欽差大臣]明代由皇帝親自派遣,出外辦理重大事件的官員稱為欽矩。清代由皇帝特命並頒授關防的,稱為欽差大臣。

[總兵]明代總兵官階無定製。清代正二武官。

[總督]明清兩代具有節制地方文武官員權力的朝廷命官。明代還有管轄專門事務的總督,如漕運總督等,官階自正二品至從一品不等。清代以總督為地方最高長官,管轄一省或數省。

[顯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榮祿大夫]元明清三代從一品文官。

[轉運使]唐代經理江淮米糧、錢幣、物資運輸的官員,宋代稱漕司,明清兩代稱漕運總督,一般是二品官。

[信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宣奉郎]宋代七品文官。

[宣德郎]唐宋兩代正七品文官,明清兩代從六品、正七品文官。

[宣撫使]宋元明清四代鎮撫一方的軍政長官,官階由原官銜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宣議郎]唐宋兩代從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

[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世襲的“士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職,從三品官。

[宣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宣武都尉]清代從四品武官。

[宣威將軍]明清兩代從一品武官。

[建威將軍]明清兩代從一呂武官。

[按察使]宋清兩代掌管一省弄名按劾的長官,正三品。

[給事中]朝廷中經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昭信校尉]元明兩代正六呂武官。

[昭武將軍]元代稱為大將軍,明代正品武官。

[昭武都尉]清代正四品武官。

[昭勇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正三品武官。

[洗馬]洗馬即前馬,也是先驅的意思,是太子的侍從,一般為三品。

[振威將軍]清代從一品將軍。

[秘書郎]唐代掌管四部書(經、史、子集)的文官,從六品。

[郎中]在六部中僅次於侍郎的官,是部內各司的主官,正五品。

[郡王]隋唐以後,郡王為次於親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並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順承郡王等。

[監察御史]監察御史掌管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唐宋兩代僅有八品官,明代為正七品,清代為從五品。

[宰相、丞相]“宰”是主持的意思,“相”是輔佐的意思。我國曆史上有“太宰”和“丞相”的名稱,而並無“宰相”的官名。但人們習慣上把對君主負責總攬政務

回答者:panyi9 - 助理 二級 12-5 14:59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

3Q 有我知識很有幫助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0 個人評價

50% (0) 不好

50% (0)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京畿大夫是什麼官啊

評論者: 精靈線上 - 試用期 一級

其他回答

共 5 條

說到這個時期的官僚等級,那麼漢代以“若干石”構成的祿秩等級、魏晉以來的“九品”官品之類,馬上就會浮出讀者腦海吧。對祿秩和官品,各種政治制度史的專著一般都闢有專節介紹;同時還有那麼多的論文,直接或部分地涉及了它們的細部考析。有關變遷好像不怎麼複雜:漢代的祿秩等級已經很嚴謹了,大略有十七八個層次;魏晉以來出現了九品官品,構成一個較大轉型;北魏孝文帝進而把九品官品析分出了正、從、上、下共30級;此後還有梁武帝別出心裁創十八班制,以及西魏、北周參照《周禮》改用九命、九秩等級的事件。隋唐以至後世,繼承的是孝文帝所創之法;但為了簡潔起見,也有略去上下階而僅存正從十八等的時候。諸如此類的級差調整、名目改換過程,看來都已一清如水、盡人皆知了,此外真的有什麼剩義可發,足使一部新書成為必要,而不至陳陳相因、遭“著書而不立說”之譏嗎?

確實,官品官階什麼的看上去有點雞零狗碎,研討的餘地不怎麼太大了。不過就像研究宇宙和研究粒子是等價的工作一樣,論題價值不一定就取決於題材的鉅細,價值的大小也在於如何發掘處理。一滴水可以見太陽,事物的任一片斷都包含著整體的全息。對官階制同樣可能找到某種視角,得以用不盡相同的方式組織材料,從而為這個論題注入一些新意。

“分科分層”是官僚制度的最基本特徵,它提供了一個分配權力、責任和資源的等級架構,同時也提供了官僚個人獲得報酬、地位和聲望的基本級差 [1]。在有些場合,文官的待遇和職權級差的影響大致只限於政府組織之內;而在另一些情況下,官階制的影響還可能變本加厲,進而還成了社會制度的骨架 [2]。古今中外各色官階制的千差萬別,都能折射出其時政體的不同形態和傾向來。較傳統的政治制度史研究主要集中於官署和職掌之上,新近的創新尋求又提出了“運作機制”、“政治文化”等等論題;除此之外,我們以為官僚等級制的研究具有同等重大的意義,同樣是一塊值得繼續發掘的沃土。

漢代擔負監察任務的刺史秩六百石,受其監察的郡守國相則秩二千石。這種等級安排極具匠心,並被顧炎武稱之為“百代不易之良法”:“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權之重,此小大相制、內外相維之意也。”[3]有些官位被置於崇高的品級,但實權卻給了另一些較低的官員,某些時候三公與尚書令就是這種情況。這個精心設計就顯示出了傳統政治的特色:既要優禮籠絡年高德劭的大臣元老,又要保證政務的高效處理、維持皇帝對權勢的予取予奪。有時文臣、武將在官品上平起平坐,但實際位望高下懸殊,在歷史後期尤其如此。擔負實際事務的胥吏們不僅是行政地位較低而已,還在身份上被視為士大夫的“另類”,在等級制上以 “流外”形式與士大夫劃開鴻溝。這些也都是傳統政治特質的折光。官僚們依照等級被授予了種種權益,其中一部分相當薪俸,此外衣飾、房舍、輿馬、儀衛、禮節、喪葬等方面的禮遇差別,法律、經濟和文化的種種優待,還進而表現為特權。

套用“幹部決定一切”這句老話,不妨說在傳統中國是“官僚決定一切”。這是一個“管理者的政權”[4]。我們當然並不會貿然接受“治水社會”、“亞細亞的停滯”等說法,不過兩千年中專制集權體制和儒生官僚體制的存在及其連續性,確實構成了一個巨大的權重,它使經濟進步所帶來的社會形態“變化率”,相對大為減小了。曾有人斷言傳統中國“國家權力只達到縣一級”,這未必是全部的真實[5]。在討論中國法律的階級性質時,瞿同祖先生指出:“八議者,其他官吏及上述二種人的親屬,因其法律上特殊的地位,我們不妨稱之為法律上的特權階級。”[6]政府裡的官位高低同時也是社會上的貴賤尊卑,官僚明確無誤地構成了傳統中國的支配階級;進而今人的官僚等級制的研究,也就顯示了更大一些的意義。

仍來看瞿先生髮人深思的論斷:“貴族官吏在法律上的特殊地位及種種特權已如上述,最令人驚異而感興趣的是以官抵罪的方式。官職以今日的概念言之,原是行政上的一種職位,在古代則視為個人的一種身份,一種個人的權利……若從去職的官吏仍能享受這種特權的一點事實來看,我們更可以看出官職是一種身份,是一種權利,罷官所喪失的只是某種官位的行使職權,身份權利則屬於個人而永不喪失,除非有重大的過失而革職。我們或可說在通常情況之下所喪失的是職而不是官,所以致仕官的生活方式同於現任官,法律上的種種特權亦同於現任官。”[7]這段敘述,提示了一種“官”、“職”有別的觀察方法,“個人的一種身份”、“行政上的一種職位”被區別開來了。這很有啟發意義。

於是,我們離本書“官階”論題所採取的視角,就一步一步地接近了。由上述“官”、“職”兩分或“身份”與“職位”兩分的思路,我們將進而揭著 “品位分等”與“職位分等”概念,它們是從現代行政理論的“品位分類”( personnel rank classification system )和“職位分類”( posi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引申而來的。

現代文官等級制有所謂“職位分類”概念。它首先涉及工作種類、工作簡繁、責任輕重、所需資格及報酬等分類標準[8]。並且,“許多國家雖然也有職系和職等、職級的劃分,但是隻限於工資類別和等級的劃分,同職位分類不一樣。職位分類與工資等級的不同在於,職位分類的內容不限於工資待遇,更重要的是要規定每個職位的工作標準、工作責任、所需資格、考核標準、獎懲措施等。”[9]為此,就要對每一職位進行科學的評估和歸類,這是個相當複雜的工程 [10]。不過若將“職位分類”只看成“明確的指揮體系”(chain of command)和“工作內容的明確規定”[11],便容易忽略另一重要特徵。“職位分類”之不同於一般“工資類別和等級的劃分”,還不僅僅在於在它具體規定了各個職位的權責、資格、等級與報酬,建立了職門(service)、職系(series)、職級(class)、職等(grade)的體系;它的另一重要特徵,是在和所謂“品位分類”[12]的比較中顯露出來的。

“品位分類以‘人’為中心,依地位高低來分類和定待遇,職位分類以‘事’為中心,依工作職責和貢獻大小分類和定待遇”[13]的說法簡單了一點,另一些闡述更為清晰詳明:

關於古代的品階!543141552 2007-05-30

[工部尚書]掌管全國水土工和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呂,清代正二品。

[廣威將軍]元明兩代正四品武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兩代為從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憲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議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順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太常寺卿]掌管宗廟祭祀之事的長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長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員,正七品。

[太中大夫]掌管議論的文官,唐宋兩代為從四品,元明清三代為從三品。

[太僕寺卿]太僕寺長官,主管傳達王命、侍從皇帝出入、車馬等職事,正三品。

[太僕寺少卿]太僕寺副長官,正四品。

[公、侯、伯、子、男]這是皇帝授封的爵號。“公”是“王”以下最高爵號。唐宋兩代有國公、郡 公、開國縣公等級,所食之邑從4000戶至3000戶不等。明代僅封侯、伯。

[戶部尚書]戶部的最高長官,主管全國的財政監督、民政事務。明代為正二品官,清代為從一品官。

[戶部侍郎]戶部的副長官,明代為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文林郎]從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為正七品。

[僕射]“僕射”是主任或領班的意思。 唐宋兩代“僕射”實際上就是宰相。

[左右參政、左右參議]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屬官員。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務,參政、參議分守各道,並分管糧儲、屯田、軍務、驛傳、水利、撫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龍虎將軍]明代正二品武官。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書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規的軍事官,唐代列為從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為八、九品,縣主簿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做雜職,並將它裁減。

[禮部尚書]主管朝廷中的禮儀、祭祀、宴餐、貢舉的大臣,清代為從一品。

[禮部侍郎]禮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節度使]唐宋兩代總管軍民兩政的地方長官,官階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後廢除這個名稱。

[布政使]明清兩代一省最高民政機構為布政司。布政使為政司的主官,從二品,僅次於巡撫一級,為防止專權,明代與清初設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間已後不再分左右。

[正奉大夫]元明兩代從二品文章。

[正議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

[刑部尚書]掌管全國司法和刑獄的大臣,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

[刑部侍朗]刑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關於古代的品階!網友751143e 2007-05-30

從隋朝以後

都採用九品中正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