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明初張三丰創立還是明末陳王庭所創的?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6-11

太極拳是明初張三丰創立還是明末陳王庭所創的?賣萌自重0020 推薦於2016-02-28

太極拳從清初建立到現在,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辛亥革命前後,太極拳名家的技擊功夫在北京享有盛譽,並且盛傳有療病、保健、延年作用,在當時北京幾十種著名拳種中很為突出。現在很多人質疑太極拳不是陳王庭創立,而是明初時入武當山的張三丰所創,於是有人就在網上假託仙傳,捏造太極拳歷史真象。本博花了點時間查證了太極拳的真實現象,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起源說: 一、十四世紀的元末明初,雲遊四方的武當山道士張三丰 張三丰,懿州(今湖南芷江縣)人,名全,一名君寶,字三豐。是元末明初道教首領,行遊四方,曾在湖北太和山(即武當山)結廬修行。根據《明史》和歷經篡修的《太和山志》,都隻字未提及張三丰會拳術;即使是公元1723年住在山西的圓通道人汪錫齡編的《三豐全書》稿本以及到公元1844年被長乙山人李涵虛重編出版的《三豐全書》裡面,他們雖然都鬼話連篇的宣稱見過十四世紀的張三丰,但也未曾捏造張三丰會拳術或創造太極拳。太極拳創始於張三丰的謊言,出現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太極拳在北京享有盛譽之時這個事實,至此可證實。因此,說太極拳的創始人為張三丰,是不真實的。但明初張三丰何以當時名揚國內?我們如果研究一下《明史》中的“胡瀅傳”、“鄭和傳”、“姚廣孝傳”和“方伎傳”中的張三丰事蹟,把有關史料加以參證,就能清楚看出張三丰,這個被當時人們津津樂道的神話人物,原來是明太祖死後,明代皇朝宮廷爭奪皇位的副產品。 其歷史真相是: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因太子早亡,就由皇孫朱允炆繼皇位改元建文,但皇太子之弟朱棣,於建文四年以“靖難”名義,從燕京(北京)殺奔明朝首都南京,奪了皇位,改元永樂。由於傳說建文帝未死於戰火,永樂帝不放心,遂派親信胡瀅,配上認識建文帝面貌的內侍朱祥,以尋訪道士張三丰(邋遢)為名,從陸路遍訪各州、郡、鄉、邑,去查訪建文帝下落,有四年之久。永樂二年又有謠傳建文帝逃亡海外,永樂帝又派鄭和(世稱三保太監)等領兵浮海,遠巡西洋,也未查到建文帝下落。永樂十七年,又派胡瀅出巡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去查訪建文帝下落,又查了四年。永樂帝前後經過二十一年在國內外對建文帝下落的秘密查訪,才放下心事。但是皇帝派胡尚書(胡瀅)尋訪張邋遢道人的新聞已遍傳民間。永樂帝為掩蓋勞師動眾的真相,欺騙人民,他遂下令工部侍郎郭璉等帶領丁夫三十萬人,大興土木,在武當山營建武當宮觀,耗資白銀幾百萬兩。從此以後,武當山的張三丰就成為人民傳說中的時髦人物。到五百年後的清末民初又被封建文人附會作為太極拳的創始人。 張三丰創太極拳說最早見於1921年北京版許禹生《太極拳勢圖解》一書。許禹生提倡武術,不遺餘力。也練過楊式、陳氏太極拳,但疏於孜證。書中所錄《太極拳經》篇末注:“此係三豐先生入室弟子王君宗嶽所作”,蓋臆說張三丰創太極拳,復臆測王宗嶽為元末明初張三丰之弟子。自許書附會張三丰以後,其它太極拳書每多徵引附益。張三丰為元末明初人,王宗嶽為清初人,兩人相去四百年。此說顯系妄加牽連,不值一駁。 二、十二世紀宋徽宗時代(1101-1126)武當丹士張三峰 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黃黎洲所作《王徵南墓誌銘》中說:“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為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故別外林為外家,蓋起於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黎洲此銘系據高辰四撰王徵南言行求為墓誌銘,未考宋張三峰會武術之於史無據,“夜夢元帝授之拳法”之荒誕。清康熙十五年,黎洲子百家為其師王徵南所傳內家拳寫有《內家拳法》,則又持張三峰兼精少林之說:“自外家至少林,其術精矣;張三峰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寧波府志》採黃氏之說。迨入民國,張三峰或張三丰造拳之歷史更為眾說紛紜,但宋張三峰道士既已為內家拳所拉為祖師爺,而黃氏父子已明言張三峰所創者為內家拳,於是某些太極拳書遂放棄宋張三峰創太極拳之說,而以元末明初之武當張三丰道士為太極拳創造人。 三、八世紀中期的唐代徐宣平有人認為太極拳創始於唐代徐宣平,並以《八字歌》、《心會論》、《周身大用論》、《十六關要論》和《功用歌》等列為徐宣平的論著。單從這幾篇文章的風格來判斷,就可肯定它們絕非唐代文詞。再參閱宋代計有功的《唐詩紀事本末》中徐宣平事蹟,僅記載徐宣平“辟穀不食,行如奔馬,唐時每負薪賣於市中。”大詩人李白訪之不遇,為題詩於望仙橋。因此,這種祖師爺越古越好的假託,也正是清末封建文人所弄的玄虛。 四、將清代乾隆年間人山右王宗嶽,說成是內家拳家關中王宗。 王宗是明初內家拳家的傳人,但他是關中(陝西)人。而王宗嶽則是山西人。明明是張冠李戴,企圖以次證明太極拳是內家拳,並在明初就在傳習。又有人認為陳氏太極拳系得自蔣發,而蔣發又得自王宗嶽。此說源自河北永年人李亦畲(1832-1892)的《太極拳小序》:“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嶽論祥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今考王宗嶽的生平(見王宗嶽《陰符槍譜》佚名氏序),公元1791年,他在洛陽,公元1795年又在開封,以設館教書為職業。此一時期,適為溫縣陳家溝陳長興(1771-1853)上一代太極拳家鼎盛時期。溫縣與洛陽、開封,僅隔一黃河,因之適足以推定王宗嶽之太極拳乃得於陳氏。蔣發為陳王庭好友武舉李際遇的部將。際遇舉兵反抗明皇朝逼糧納稅於登封縣嵩山少林寺前的御砦(見景日昣的《說嵩》、《劉禋傳》和溫睿臨的《南疆逸史》卷二,列傳九“陳潛夫傳”)。後降清,被藉故族誅,蔣發投奔陳王庭處為僕。陳氏家祠藏有陳王庭遺像,旁立一人持大刀者即為蔣發(見陳子明《陳氏世傳太極拳術》)。蔣發前於王宗嶽百年,所謂王宗嶽傳蔣發之說,顯為訛言。《清史稿》有“王來鹹(徵南)傳”,誤以關中王宗為山右王宗嶽,但關中王宗為陝西人,山右王宗嶽為山西人。撰此傳者顯系採自許禹生先生《太極拳勢圖解》和陳微明先生(清史館編修)《太極拳術》,兩書中誤以王宗嶽為明代內家拳家王宗。清代遺老大多已無乾嘉學派(乾隆嘉慶年間講究訓古考據的精學派系)考據之學問,故有此誤。於是後來有人便以《清史稿》“王來鹹傳”為根據,認為太極拳創始於明代。 五、將清初雍正七年(公元1709年)被浙江總督誘捕的“練氣粗勁,武藝高強,各處聞名,聲氣頗廣”的南京人甘風池也當作內家拳家、南派太極拳家。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經武術考據家唐豪等考證,太極拳是明末清初戰將,河南溫縣陳王庭所創造。其論據是: 1、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勢》吸收民間十六家拳法,未曾講道太極拳。 2、溫縣陳王庭編造的太極拳五路,長拳108勢一路,炮錘一路,採取戚氏《拳經三十二勢》中的二十九勢。 3、《拳經三十二勢》開頭是“懶擦以”、“單鞭”兩勢。太極拳五路,長拳、炮錘共七套的開頭也都是這兩勢。 4、溫縣陳家溝的《陳氏家譜》在第九世祖陳王庭姓名旁註:“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武術在山東名手。掃蕩群匪千餘人。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人也。天生豪傑,有戰大刀可考。”(見《陳氏家譜》第十二頁,原譜現存北京) 5、陳王庭的《拳經總歌》歌辭吸取戚氏《拳經》歌辭內容精華。戚氏《拳經》有:“怎當我閃驚取巧”、“上擎下取一跌”、“倒騎龍佯輸詐走”、“一條鞭橫直披砍”、“挨步逼上下提籠”、“進攻退閃弱生強”。而陳王庭拳經總歌有:“閃驚取巧有誰知”、“佯輸詐走誰雲敗”、“橫直披砍奇更奇”、“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經過對照不難看出,陳王庭在拳論方面是吸取了前輩所歸納總結的精華。但陳王庭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作了一系列創造性的發揮。 6、陳王庭《拳精總歌》開頭兩句:“縱放曲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這是太極拳推手的技術特點。明代後期俞大猷、戚繼光、唐順之、程衝鬥等武術著作中都沒有這種特點。 7、陳家溝陳氏世代傳習陳王庭所創拳套和推手。經五傳至陳長興(1771-1853)教了河北永年人楊露禪(1799-1872)而演變成楊式,後來派生吳式;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得楊露禪陳氏老架之傳,又得陳清萍陳氏小架之傳,演變成武式,後來派生孫式。這是世人熟知的五式傳統太極拳套路。楊、吳、武、孫四式是直接或間接來自陳氏第一路太極拳,一脈相承,歷歷可數。 8、戚繼光生於1528年,卒於1587年,太極拳只能是晚出於戚氏《拳經》的拳種,並且是以戚氏《拳經》三十二勢為基礎的新創拳種。 當時唐豪的結論是太極拳創始於明末清初,創造人為明末戰將,河南溫縣陳家溝的陳王庭。到六十年代,由於史料的續有發現,陳王庭創造太極拳的正確年代應為1644年明皇朝滅亡後的二十年左右,即在十七世紀六十年代的清初。其論證是:據《溫縣誌》、《懷慶府志》、《平安縣誌》考出,明亡前三年(1641年),陳王庭是溫縣的“鄉兵守備”,是一個官職不大的身先鄉兵的武將,曾率鄉兵隨縣長吳從誨擊退攻城“土寇”,為風雨飄搖的明皇朝立有戰功。明亡後,陳王庭消極隱居,思想上受道家影響,他的遺詞有:“嘆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閒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餘閒,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欠官糧早完,要私債即還,驕諂勿用,忍讓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顛,常洗耳不彈冠。笑殺那萬戶諸侯,兢兢業業,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總不貪。參透機關,識彼邯鄲,陶情於漁水,盤桓乎山川,興也無干,廢也無干。若得個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態炎涼,成也無關,敗也無關。誰是神仙?我是神仙!” 據上述史料,明亡(公元1644年)前三年,陳王庭披堅執銳,正當壯年。明亡後,王庭隱居消極,思想上受道家影響,到“年老殘喘”,還能夠耕餘“造拳”,“教下些子弟兒孫”,故可斷定太極拳的編造是在十七世紀六十年代的清初,而不是明初時期的入武當山時所創。 關於太極拳起源的幾種說法 關於太極拳起源和創始人,眾說紛紜,大致有唐許宣平、宋張三峰、明張三丰、清陳王廷和王宗嶽等五種不同說法。唐代許宣平,安徽歙縣人,李白東遊,見許宣平題詩傳舍,以為是“仙詩”,至歙縣屢訪之,不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本末》說許“辟穀不食,行如奔馬。唐時每負薪賣於市中。李白訪之不遇,為題詩於望仙橋”。說他是太極拳的創始人,則無他證。宋張三峰為武當丹士之說,宋、元、明三代並無史料可據。黃黎洲於清初為明遺民內家拳家王徵南撰《王徵南墓誌銘》,系據高辰四所寫王徵南言行而成,以為內家拳“蓋起於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闕明,以單丁殺賊百餘”。其言荒誕不足信。明代內家拉扯宋徽宗時代有所謂武當丹士張三峰為祖師爺,原與清初創造的太極拳無關。 張三丰,據《明史·方伎傳》記載,“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但《明史》又說:“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至於張三丰創太極拳一說,是辛亥革命(1911)後的一種附會而已。王宗與王宗嶽是兩個時代的人。據現有資料,王宗嶽是清乾隆年間人,著有《太極拳論》。關於王宗嶽的生平待後詳述。 陳王廷是太極拳的創始人 陳王廷是陳家溝第九世,其父名撫民,祖名思貴,均好拳習武,《陳氏家譜》說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東稱名手……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人也。”但族譜、墓碑、《溫縣誌》都作“王廷”,故應作陳王廷。陳王廷出身地主家庭,據《溫縣誌》記載,在明思宗崇禎十四年(1641),任溫縣“鄉兵守備”,明亡後隱居家鄉,晚年造拳自娛,教授弟子兒孫。如《遺詞》上半首說:“嘆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寇,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餘閒,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陳王廷於明亡時正當壯年,到“年老殘喘”,尚能“耕田”、“造拳”,可推定其創造太極拳,應在十七世紀的七十年代,即1644年明亡後的三十年光景。《黃庭經》,是道家“噓吸廬外,出入丹田”的導引、吐納方法,從《陳氏拳械譜》可知,太極拳套路有太極拳(一名十三式)五路,長拳一百零八式一路,炮捶一路。結合導引、吐納,成為內功拳一種流派。他的《拳經總歌》卻總括了其所創拳套的理法,錄於後: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採也難敵。鉤棚逼攬人人曉,閃驚取巧有誰知?佯輸詐走誰雲敗,引誘回沖致勝歸。…… 此歌訣見於陳氏兩儀堂《拳譜》,歌詞深受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影響。戚繼光是明代整理民間拳術的傑出人物,他總結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間著名拳法,並吸收了其中三十二式編成拳套,收入《紀效新書》中,被稱作士練武之源。戚氏的《拳經》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遠及宋太祖趙匡胤的長拳三十二式,長拳短打,去蕪存精,用剛用柔,兼收幷蓄。它的拳法“式式相承,遇敵制勝,變化無窮”,大大矯正了當時流行的滿片花草,華而不實的花拳之弊害,成為新的拳派。戚繼光與陳王廷相隔約半個多世紀,對陳王廷創造太極拳影響很大,戚氏《拳經三十二式》被陳王廷吸收了二十九式編入太極拳套路,如《拳經》以“懶扎衣”為起式,陳王廷所造拳套七路都以此為起式。甚至陳式《拳譜》和《拳經總歌》的文辭,也仿造戚氏的《拳經》,可見影響之深了。然而,這僅僅是說繼承和影響,並不是說陳王廷的太極拳抄自戚繼光,更不能說戚繼光創造了太極拳。陳王廷的功績在於繼承了戚繼光的拳術遺產,並推陳出新,創造了一種新的拳派,這就是太極拳。舉個例子來說,如陳式太極拳中專門練習周身面板觸覺和內體感覺靈敏性的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的方法,在戚繼光、俞大猷、唐順之、陳沖鬥等拳術著作中均無記載,其他各派拳術中也無此訓練方法,而是陳式太極拳所獨有的競技方法。 陳氏太極拳的五大特點 縱觀陳王廷創造的太極拳,有以下五個特點: 1。把拳術和導引、吐納相結合。我國古代的導引和吐納,源遠流長,在公元前幾百年前的《老子》《孟子》《莊子》等著作中已出現,漢初淮南子劉安又編成“六禽戲”,後漢著名醫學家華佗則改為“五禽戲”,是後世氣功、內功的先導,也是道家養生學的基礎。陳王廷把拳術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協調動作,與導引、吐納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就使太極拳成為內外統一的內功拳運動。這對增強人們的體質,提高拳術技巧,的確是一種創造性的發展。 2。螺旋纏絲式的纏繞運動 動作呈弧形,連貫而圓活,極符合經絡學說的原則。經絡是指佈滿人體內的氣血通路。經絡發源於臟腑,布流於肢體,臟腑經絡氣血失和,則神機反常而疾病作,和則氣血流暢而強身延年。太極拳結合經絡學說,要求“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氣宜鼓盪”,“氣遍身軀”內氣發源于丹田,以腰為軸,微微旋轉使兩腎左右抽換,透過旋腰轉脊,纏繞運動,佈於周身,通任、督(任脈、督脈),練帶、衝(帶脈、衝脈),達於四梢,歸於丹田。陳、王、武、李四家太極拳論,先後發其幽微。這些正是以經絡學說為基礎,而使太極拳成為“內功拳”的一種流派。 3。創造了雙人推手的競技運動 推手,舊稱打手,是我國武術中一種綜合性的實習技擊方法。自古以來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種分部練習法,但它們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長拳短打”之稱,就說明這種分歧。同時,由於踢、打、拿、跌四法,在實踐中有較大的傷害性,因此歷來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徵性的練習,這就為花假手法打開了方便之門,而前人苦心積累的點滴經驗,也由於實踐不足,很難提高技擊水平。陳王廷創造的推手方法,以纏繞粘隨為中心內容,綜合了擒、拿、跌、擲、打等競技技巧,並且還有所發展。譬如拿法,它不限於專拿人的骨節,而是著重拿人的勁路,這就比一般拿法的技巧高。推手方法的出現,解決了實習技擊時的場地、護具和特製服裝等問題,成為隨時隨地兩人可以搭手練習的競技運動,並在我國的武術技擊方法(踢,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個新的內容——推。 4。創造了粘隨不脫,蓄髮相變的刺槍術基本練法。根據推手時的“聽勁”方法,繼而創造了雙人粘槍法,這也是陳王廷獨創的成就之一。這種器械對練法,解決了不用護具也可以練習實刺的問題。在練習太極拳粘槍時,採用沾連粘隨的原則,纏繞進退,疾若風雲,封逼擲放,往復迴圈,為刺槍術開闢了一條簡便易行,也是能提高技術的途徑。 發展了以太極精義為依據的拳法理論 陳王廷的《拳經總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極拳的原始理論,是總結古代技擊術的一篇拳論,它闡述了攻擊與防禦的戰略和戰術,所以稱得上是太極拳七個拳套的概括性拳論。把《拳經總歌》和戚繼光的《拳經三十二式》圖訣相對照,就不難看出陳王廷在拳論方面怎樣吸取了前輩所歸納總結的精華。但是陳王廷並不滿足於吸取當時名家的拳法理論,而是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做了一系列創造性地發揮。陳王廷在拳法理論上的獨創性成就,表現在《拳經總歌》的開頭兩句:“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諸靠”指的是推手八法,是兩人手臂互靠,用推手八法貼上纏繞,以練習懂勁和放勁的技巧,透過嚴格和正確的鍛鍊,反覆練習,不斷提高技術水平,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高階推手技術水平。這種推手的方法和懂勁的理論,是在傳統武術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從外形的技擊術提高到“勁由內換”、“內氣潛轉”和“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的高階技巧,在我國武術史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同時,它還為後來王宗嶽、武禹襄、李亦畲、陳鑫等太極拳名家奠定了鍛鍊方法和進一步發揮技擊理論的基礎。 由於太極拳採取全身放鬆,用意不用力的鍛鍊原則,所以要由松入柔,運柔成剛,剛復歸柔,達到有柔有剛,剛柔相濟。拳套的練法要求先慢後快,快後變慢,慢要慢到別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後發先至。也就是說,練太極拳要求達到能慢能快,能柔能剛。這種既重外形,更重內蓄的觀點,還為提高武術技擊水平提供了極有價值的鍛鍊方法。 6。太極拳各流派的出現及其發展 太極拳自陳王廷首創之後,在陳家溝世代相傳,陳式子孫婦孺皆知,老幼皆練。陳家溝的人丁越來越興旺,練太極拳之風也愈來愈盛,後浪推前浪,歷代都有名拳師。三百年來,歷經陳氏子孫及其門徒的不斷豐富和發展,太極拳便成為我國重要的拳種之一。從《陳式家譜》可知,陳王廷三子一孫的拳藝一般,玄孫甲弟則拳藝精到,但從此後繼無人。然而,陳王廷的族系第四代秉壬、秉旺、秉奇三兄弟,是陳家溝著名的太極拳手,人稱三雄,與同族陳公兆、陳大興齊名。不過,這時陳王廷所創的七種拳套,已由博返約,原有的一百零八式長拳和太極拳(十三式)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陳家溝已很少有人練習,而第一路、炮捶(現代陳式太極拳第二路),推手和粘槍,則精益求精。至五傳陳長興和陳有本時,為適應不同的學習物件,第一路太極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傳又派生了趙堡架和其他太極拳架式。 很顯然太極拳不是明初張三丰創立 ,而是明未清初河南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庭所創。只是一些人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才拉上張三丰的背景,利用張三丰的名字來抬高自己身價,其實更多是自己賺起錢財,或者是加強自己地位。

太極拳是明初張三丰創立還是明末陳王庭所創的?qq_seocom 2015-08-06

確切的說都不是,太極拳是從古代的道家拳術中逐步演化出來的,可以說是自古有之(從河圖、洛書、易經、太極圖等演化出來的先天拳、無極拳等,比較雜),而張三丰成為了集大成者,將太極拳昇華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現世流傳的太極拳基本都出自張三丰。太極拳在之前基本上都是隻在道門內傳的,到張三丰把他演化形成系統之後傳出了道門,有南北兩支。其實雖傳出,但也基本上都是秘傳。在北支主要以陳氏、趙堡、楊氏,以及後來的孫、武、吳等,而太極拳的發揚主要在楊氏(在京師),這時候大眾才更多的瞭解到太極拳。從太極拳的名字“太極”及他的陰陽原理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是道家的東西。太極拳確切的說不叫拳,應該叫作太極或太極功,主要是用來修道養生的,不算是一種拳術。張三丰《太極拳經》:“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

太極拳是明初張三丰創立還是明末陳王庭所創的?網裳風遇 2021-01-25

陳家溝陳鑫的書中曾寫“太極拳不知源自何處”。

楊露禪學“綿拳”於陳長興,得拳理於武禹襄《王宗嶽太極拳論》,還讓兒子楊班候拜師武禹襄,遂創編出“楊氏太極拳”。

陳長興讓兒子拜師陳有本,相當於有了間接的拳術交流,遂將所學“綿拳”和當時“陳家拳”相結合,創編出了後來的陳家拳,以後,陳家溝人 又全改稱“陳氏太極拳”。

陳長興是陳氏太極拳創始人。在他之前,陳家拳譜沒有“綿拳”及拳論之說。即陳王廷沒有創編出太極拳,也不懂太極拳。以前的陳家拳歌訣,是紅拳、通背纏拳的,炮錘是蔣把式傳授。

據傳,陳王廷曾拜師千載寺太極宮道長,學通臂拳、春秋大刀。在千載寺結識的李信李仲,家傳承有軟手十三勢,並曾創太極養生功,這一脈拳術理論,便與武禹襄了有關聯。

那時,陳長興讓武禹襄 去找趙堡陳青平學拳,當時陳家溝的其他人不會“綿拳”。那麼,

陳長興的“綿拳”,是出自趙堡,還是千載寺的其他傳承?

明末時,千載寺的十三勢,又源自何方?

是唐朝李道子一脈傳承?

還是張三丰集歷代道家丹功、唐朝李道子功法、唐朝許宣平拳法於一身,創編出的十三勢,又傳到了千載寺?

那時,民間多數沒文化,況且誰去記錄閒雲野鶴、隨機隨緣的道長……口口相傳,期間又容易以訛傳訛,混淆附會……

目前,只能得知——

陳長興是陳氏太極拳創始人;

楊露禪楊班候創編了楊氏太極拳,武禹襄創編了武氏太極拳……

而,十三勢、太極拳論,與李信、李元善、王宗嶽有關,與千載寺道長有關……

太極拳是明初張三丰創立還是明末陳王庭所創的?一閃1閃亮晶晶3 2020-03-27

天下太極出武當:1。張三丰在武當創拳——2。 太極拳傳劉古泉(雲遊道人,張三丰徒)——3。 劉古泉傳與王宗嶽——王宗嶽著《太極拳論》,並傳拳與蔣發——4。 蔣發避難流落至河南溫縣遇陳王廷,傳其太極拳論及拳法——5。 陳王廷對太極拳進行改進與發揚傳至陳長興 ——6。—陳長興創造性的發展了太極拳,一時名聲大噪,流傳甚廣,此為陳氏太極拳 —— 7。河北人楊露禪至陳家溝拜師與陳長興,學得太極拳,此為楊氏太極拳 ——8 後發展演變出吳,孫,吳等各派太極拳。

一言以蔽之,中國太極武當源,三豐太極宗嶽傳,陳楊吳孫武各派,趙堡太極是母拳(山西趙堡王宗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