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人物論?謝謝!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8-06

《桃花扇》人物論?謝謝!養凌波r9 2007-02-04

侯方域:字朝宗,歸德人。明末清初著名文人,與方以智,陳貞惠,冒襄齊名。入清後曾應河南鄉試中副榜。侯祖父侯執蒲,官至太常寺卿;父侯恂官至戶部尚書,東林黨人。品格正直,多才多情而軟弱動搖的才子。

關於孔尚任《桃花扇》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若美女的鮮血在絹扇上濺出桃花的模樣,該是怎樣一段悽豔慘烈的故事。

“夾道朱樓一徑斜,王孫初御富平車。青溪盡是辛夷樹,不及東風桃李花。”當落魄公子侯方域在媚香樓初遇李香君,兩情相悅,贈與伊人宮扇一枚為定情之物並題詩上頭,誰都以為這是又一個才子佳人的美麗愛情故事。李香君才貌無雙,身列“秦淮八豔”,侯方域文章蓋世,為“復社四公子”之一。佳偶天成,誰不豔羨?侯迎娶香君時,因在江南已盤桓日久,銀兩無多,竟拿不出置辦妝奩的費用。魏黨餘孽阮大鋮此時寓居金陵,雖有文名但品操不濟,為人所譏罵,聽聞侯生囊中羞澀,便讓楊文驄從中牽線,想以為香君代辦妝奩贏得侯的好感,並重回江南文士的行列。候方域竟胡裡糊塗地半推半就,香君知道後卻利馬發飆,把首飾衣袍撕扯扔在地,表示恥於與閹黨為伍,大氣凜然之讓侯羞慚無地。而這與阮大鋮也結下仇來。

闖軍進京,崇禎吊死煤山。阮大鋮與馬士英在南京擁立福王建立小朝廷,阮得勢以後,馬上對仇家發起報復。侯方域為避難無奈與香君分離,逃至史可法軍中。香君立志為侯守節,閉門不出,在馬士英強迫她嫁給其黨羽田仰時,香君以死相抗,碰頭濺血才得以倖免,鮮血滴於扇上,楊文驄將之點染成數朵斷枝桃花,是為桃花扇。弘光皇帝召香君到朝中歌舞,她又指著馬士英阮大鋮大罵不止,被趕出南京,棲身卞玉京處。侯方域隨史可法到南京後,即可去找香君,媚香樓已人去樓空,不勝感傷。此時清兵已殺至江北,南明小朝廷卻不思進取,腐敗透頂,紙醉金迷,內訌不止,清兵大軍壓境之下很快覆滅,史可法孤守揚州最終寡不敵眾,沉江殉國。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悍馬彎刀的滿洲鐵騎如無情的巨浪,排山倒海而來。南京失陷了。有情人難成眷屬,侯、李二人終落得勞燕紛飛,各奔西東。等到時局稍為平靜下來的時候,兩人歷經劫難再度相逢,已是滄海桑田,不堪回首了。此時已江山易幟,國之不存,家有何益?兩人在棲霞山同時悟道出家,只留下桃花扇的故事任後人品咂。

作者孔尚任為孔子嗣孫,處於乾坤板蕩、江山搖落之世,親歷明清鼎革鉅變,大野風雲,海內鼎沸,這一切他都看在眼裡,胸中有不吐不快者,乃作戲劇《桃花扇》,“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事”,人間滄桑,歷史無情,悉入筆端。明末清初的文人士大夫,眼見家國飄零,改服易幟,大都滿懷苦痛,孔尚任借侯李愛情寫故國之戚,主旨很明顯,“桃花一劇,皆南朝新事,父老有存者。場上歌舞,局外指點、知三百年基業,隳於何人、敗於何事、消於何年、敗於何地,不獨令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人心,為末世之一救矣!”劇中飽蘸血淚剖析了南明王朝覆滅的原因,當時滿人總人口不過十萬,而明朝尚有幾十萬大軍,即使不能恢復疆土,固守半壁江山也是沒有問題的。但皇帝昏庸,文恬武嬉,即使有個別如史可法、黃道周等勵精圖治,最終危如累卵的南朝半壁也被清軍攻破。“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孔尚任的劇中流露一種蒼涼破滅之感,這是一種與《紅樓夢》相近的解脫厭世的情緒。

在綱常委頓、廟堂殘破的大背景下,昏暗的末世中,歌妓李香君卻如一道亮光照亮夜空。孔子曾說女人為“難養”,但到了他64世孫孔尚任這裡,當所有的文人武夫都在滿清鐵蹄下簌簌發抖時,倒是一個他看不起的女人身上有著男人都沒有的氣節和風骨。當國變之際,士大夫氣節高邁者鮮矣!種種鮮活的“嘴臉”越發讓人觸目驚心。他們一門心思所想的不是江山不保黎民塗炭,而是“一隊妖嬈,十車細軟”,甚至竟喜極而叫囂道:“幸遇國家內憂外患,正是我輩得意之秋!”是的,知識分子就這點操行。平素儼然道貌,大言炎炎,彼此結黨,同類者相互阿諛,競相標榜,異己者黨同伐異,暗箭明槍,及至天崩地坼的鉅變來臨時鮮有不變節屈膝者。袞袞諸公,頓時如鳥獸散,還不如一秦淮歌妓的名節來的讓人刮目相看。一奇女子以自己的點點殷殷血色化為桃花、竟讓舉國之士大夫蒙羞,竟讓上至皇公貴胄下至販夫走卒汗顏。

孔尚任寫史可法乃沉江而死,事實上史在揚州毀家紓難,戰鬥至力竭而死。作為文學演繹,原無可厚非,但我估計孔這樣寫,是要避免寫到清軍破城製造的“揚州十日”大屠殺的慘狀,躲過清庭的文字獄。而最後的結尾,侯李被張道士當頭棒喝,頓然醒悟,決定出家,似乎不合情理。王國維早就對此進行分析,“《桃花扇》之解脫,非真解脫也。滄桑之變,目擊之而身歷之,不能自悟而悟於張道士之一言,且以歷數千里冒不測之險投縲紲之中所索女子才得一面,而以道士之言一朝而舍之,自非三尺童子,其誰信之哉?”倒是歐陽予倩所改編的結尾更得我心:侯方域剃髮留辮,改換清服入仕,找到李香君後,李香君傷心不已,毀扇自盡,與侯恩斷義絕。

正是:

重重恩怨屬黃粱,也把溫柔作戰場。夜獵名王燈萬帳,痛觀京口涕千行。

美人紈扇花飄血,才子青春壯悔堂。明月清風何限恨,紛紛紙上嘆興亡!

關於侯李

歷史上的侯方域也是眾說紛紜,但基本事蹟是清楚的:李香君死後,他回到河南商丘老家,閉門著書,不聞世事,還寫信勸吳梅村不要做清朝的官,保持氣節,“愛惜羽毛”。但不知何故,康熙八年他莫名其妙地參加河南鄉試,以他的文名和才華,結果只得一個“副榜”(備選名單),他羞慚不已。且這一出爾反爾的做法為當時世人所詬罵。順治九年,侯方域築壯悔堂,並做文記之。“壯悔堂”這名字頗讓人玩味。時值盛年的他後悔什麼呢?後悔和李香君的痛失交臂?抑或是自譴入清以來竟然再度參加科考?抑或……太多的可能已非我等能詳知的了。侯方域詩文絕佳,實乃一代才子,卻盛年即抑鬱憤懣而死,死年37歲,只留下幾卷詩書和一個時代的個人悲劇供時人,後人指指戳戳,滿足一下流俗,提供一點談資。這到底又是誰的悲劇呢?

近年有人根據地方誌和侯的書信考證,侯之所以應試,非出於自願,而是因為全家性命在地方官手裡,被迫而為。時局危艱之際,個人的命運顯得是那樣的微不足道,渺小的就像滄海一粟。一個羸弱文人,在強權面前,是沒有多少選擇餘地的。文人追求自由,卻最終不得自由,這是一種悲劇的宿命。侯儘管晚節不保,但比起錢謙益、吳偉業等人,還是要磊落得多。吳梅村聞聽侯方域病逝的訊息後做詩悼之:

河洛風塵萬里昏,百年心事向夷門。氣傾市俠收奇用,策動宮娥報舊恩。

多見攝衣稱上客,幾人刎頸送王孫。死生終負侯贏諾,欲滴椒漿淚滿樽。

詩中憤愧之情,溢於言表。或許我們不應當過分苛責他們的,死者當然要比生者更容易堅守,畢竟,當權者不能強迫一個死人從棺材裡爬起來向它效忠,而活人所受到的種種有形無形的壓力卻是顯而易見無處不在的。

相形之下,同時代的很多文人們不抵侯生遠矣。看看另一大名士錢歉益的作為,北京失陷後,江南舊臣謀劃著策立新君。馬士英擁戴福王朱由崧,錢謙益則力薦潞王朱常範,最後福王登基問政。錢謙益害怕新主子給自己顏色瞧,就趕忙曲意逢迎權貴馬士英,竟也獲禮部尚書銜。可是不久普天之下,盡屬大清。錢謙益再一次面臨著命運的抉擇,不改奉新朝便盡忠舊主,他的紅顏知己柳如是感嘆今日之域中,非復漢人之天下,便勸錢謙益赴死全節,以示忠貞之心,保全民族之尊。錢謙益逡巡良久,勉強同意了柳如是的建議,兩人相約同投西湖自盡。是夜月冷風清,湖上寒煙浩渺,甚為淒冷。錢謙益頓覺惶恐,囁嚅道:“湖水冷徹骨髓,幾如寒冰,老夫素來體弱,不堪寒涼,不如擇日再來。”底線就是這樣、退卻了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果不其然,南京城破之日,錢謙益就與阮大鋮手牽手冒雨到城外向多鐸跪地求降,不久便剃髮易服,匍匐清廷闕下作他的禮部侍郎去了。當時文人大都歸附了新朝廷,有不少還榮華富貴,高車駟馬,意氣昂昂。雖然也有一些人為自己的行為抱慚終生,不住的為詩為文替自己辯白,但又能說明什麼呢?——婊子立牌坊而已。荒誕的戲劇,假面的人生。“歷史,就是嘲弄。”這一切之一切,都如煙消散了,只有耳畔依稀迴盪著李香君那幽怨的嘆息,嫋嫋的,猶如域外之音:“別後相思空一水,重來回首已三生。”

說來有意思的是,明末清初幾個文名最盛的人,與秦淮八豔都有一腿,侯李之外,還有冒闢疆與董小宛,錢牧齋與柳如是,吳梅村與卞玉京。看來文人名士與演藝界聯姻是有傳統的(八豔這樣的歌伎優伶和今天的演員差不多),流傳到今天就是餘秋雨老師與馬蘭老師這樣的愛情了。

關於李香君的結局有幾種說法:一種是孔尚任所寫的,她終於在蘇州與侯方域重逢了,被一個老道當頭棒喝,兩人拔劍四顧心茫然,勘破塵緣,只好出家了事。一種是李香君順利嫁給侯方域為妾,侯方域變節南下,李香君則在侯府裡被人趕了出來,寂寥而死。第三種則兩個人連最後一面都沒有見著,李香君就留下一柄桃花扇懨懨地死去。臨去之前留下一句話:“公子當為大明守節,勿事異族,妾於九泉之下銘記公子厚愛。”從當時情況來看,第三種可能性最大。可惜她的侯公子最終還是辜負了她的厚望。

《桃花扇》人物論?謝謝!邈蓼 2007-02-04

侯方域:字朝宗,歸德人。明末清初著名文人,與方以智,陳貞惠,冒襄齊名。入清後曾應河南鄉試中副榜。侯祖父侯執蒲,官至太常寺卿;父侯恂官至戶部尚書,東林黨人。品格正直,多才多情而軟弱動搖的才子。

昏暗的末世中,歌妓李香君卻如一道亮光照亮夜空。孔子曾說女人為“難養”,但到了他64世孫孔尚任這裡,當所有的文人武夫都在滿清鐵蹄下簌簌發抖時,倒是一個他看不起的女人身上有著男人都沒有的氣節和風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