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詩人的命運都不好呢?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8-07

為什麼古代詩人的命運都不好呢?屬素英2 2014-05-01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 (蘇軾,蘇洵,蘇轍三人稱為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拜歐陽修為師)。(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 韓愈(768~824)字退之 ,唐 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 古文運動 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 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省運城市),世稱柳河東,生於長安,貞元初年進士,官監察御史。順宗時,王叔文執政,他任禮部員外郎,銳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敗,他也被貶為永州司馬,遷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於柳州。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傑出的文學家。 作為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對六朝以來籠罩文壇的綺靡浮豔文風,提倡質樸流暢的散文。著有《柳河東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歐陽修(1007~1072年), 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自稱廬陵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天聖進士。仁宗時,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諡文忠。既是范仲淹慶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又喜獎掖後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有《歐陽文忠公文集》。 北宋散文家。漢族,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應試不舉,經韓琦薦任秘書省校書郎、文安縣主簿。長於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祐集》。 蘇軾(1037~1101) 宋朝人,字 子瞻 ,又字 和仲 ,號“ 東坡居士 ”,諡號 文忠 ,享年 64歲 。南宋高宗朝,贈太師,追諡號“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漢族,是父親 蘇洵 的第五個兒子,是北宋著名 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詩人、詞人 。嘉祐二年(1057)與弟 蘇轍 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 王安石 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罹“ 烏臺詩案 ”,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籤書公文。 蘇轍 ( 1039~1112 ) 字子由,北宋散文家。與其父蘇洵、兄蘇軾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仁宗嘉祐二年(1057)與蘇軾一起中進士。不久因母喪,返里服孝。嘉祐六年,又與蘇軾同中制舉科。當時因“奏乞養親”,未任官職,此後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寧三年(1070)上書神宗,力陳法不可變,又致書王安石,激烈指責新法。熙寧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豐二年(1079),其兄蘇軾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被捕入獄。他上書請求以自己的官職為兄贖罪,不準,牽連被貶,監筠州鹽酒稅。元豐八年,舊黨當政,他被召回,任秘書省校書郎、右司諫,進為起居郎,遷中書舍人、戶部侍郎。哲宗元祐四年(1089)權吏部尚書,出使契丹。還朝後任御史中丞。元祐六年拜尚書右丞,進門下侍郎,執掌朝政。元祐八年,哲宗親政,新法派重新得勢。紹聖元年(1094),他上書反對時政,被貶官,出知汝州、袁州,責授化州別駕、雷州安置,後又貶循州等地。崇寧三年(1104),蘇轍在潁川定居,過田園隱逸生活,築室曰“遺老齋”,自號“潁濱遺老”,以讀書著述、默坐參禪為事。死後追復端明殿學士,諡文定。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臨川人(今 江西 省 東鄉 縣 上池村 ),漢族。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曆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改革家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諡號“文”。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中國最偉大改革家。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南豐(今屬江西)人。 世稱“南豐先生”, 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嘉祐二年(1057年)登進士第,兒童時代的曾鞏,就與兄長曾曄一道,勤學苦讀,自幼就表現出良好的天賦。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狀》中稱其“生而警敏,不類童子”,而且記憶力超群,“讀書數萬言,脫口輒誦”。嘉祐二年(1057年),39歲的他才考取了進士,被任命為太平州司法參軍,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熙寧二年(1069年)先後在齊、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頗有政聲。元豐三年(1080年),徙知滄州,過京師,神宗召見時,他提出節約為理財之要,頗得神宗賞識,留三班院供事。元豐四年,神宗以其精於史學,委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元豐五年,拜中書舍人。次年卒於江寧府。理宗時追諡“文定”。 杜甫畫像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詩1400多首,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稱為“詩聖”。官至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代表作有“三吏”、“三別”等,有《杜工部集》傳世,紀念地有杜甫草堂、杜甫墓、杜公祠、杜甫公園、杜陵橋、杜陵書院等。 1。詩佛可以為多個詩人的代指,包括唐代詩人王維、清代詩人袁枚和吳嵩梁,一般以指王維居多,關於各個人物的介紹請參見百科中的具體詞條。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第二章二曾指出“王維的詩歌受佛教影響是很顯著的。因此早在生前,就得到‘當代詩匠,又精禪理’的讚譽。後來,更得到‘詩佛’的稱號。” 2。關於另外兩人被稱為詩佛的記載見於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三:“蔣心餘太史自稱詩仙,而稱餘為詩佛,想亦廣大教主之義”和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梅龕詩佛》:“西江吳蘭雪中翰嵩梁,工詩,高麗使臣得其所著詩,稱為詩佛,而築一龕以供之,種萬梅樹雲。”

為什麼古代詩人的命運都不好呢?死鬼A0134 推薦於2018-05-10

古代的文人大多豪放不羈,最出名的就是李白,而且古時候想要出名是很難的,所以那些很有名氣的詩人也肯定會有點恃才傲物的感覺,而當時的統治者雖然也看中一個人的文學修養,但更多的還是政治修養,再加上詩人們的狂放不羈,自然不會討統治者們的歡心。

為什麼古代詩人的命運都不好呢?戚念之uO 2014-05-01

因為古代讀書人讀書是為了入仕,所謂“學而優則仕”,命好的當官了,自然沒時間去寫詩;命不好的落榜了,只好寫詩抒發心中的抑鬱了。這也是社會大環境所造成的,也算是無奈吧!

為什麼古代詩人的命運都不好呢?朋來島張6P 2014-04-30

因為只有命運悲慘才能寫出好作品,被我們所知曉,如果命好,隨會去寫詩

記得采納啊

為什麼古代詩人的命運都不好呢?你過來呀xxx切 2020-07-06

除了年代不好,自身也有問題,古代詩人作詩,不是借古諷今,就是炫耀享受,抱怨自己文學,愛國,得不到回報,別人怎麼樣怎麼樣不好,但是他們從來不會潔身自好。不是對老婆不好且多,就是害死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