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園林藝術相關的中國詩詞或者詩文?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8-10

與中國園林藝術相關的中國詩詞或者詩文?匿名使用者 2013-07-09

網上覆制的:中國詩文與中國園林藝術的聯絡 十笏茅齋,一方天井,修竹數竿,石筍數尺……而風中雨中有聲,日中月中

有影,詩中淚中有情,閒中悶中有伴。非唯我愛石竹,即石竹亦愛我也。

——鄭板橋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民族。由文化凝聚積澱的園林景觀,清幽中見畫意,細膩中見詩情,平淡中見蘊藉,變化中見新奇,可謂異彩紛呈,琳琅滿目。中國園林(主要指中國古典園林)有別於世界其他園林,主要可概括為四大特點:一、本於自然,高於自然。二、建築美與自然美的融糅。三、詩畫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蘊。這四大特點是中國園林在世界上獨樹一幟的主要標誌。它們的形成,一方面是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合力。另一方面,從根本上來說,與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以及重漸悟、重直覺感知、重綜合推衍的思維方式有著更為直接的關係。而其中,推動園林興盛、園林藝術普及和提高的,乃是一大批文人直接參與園林規劃的結果。他們借鑑文學、繪畫的表現形式,將自身的自然觀和思維方式融入到造園藝術中,賦予園林以深刻的內涵。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他們是中國園林風格和特色形成的主體人物。中國園林自唐代出現了詩人和畫家自成一派的“文人園林”以來,經過漫長的、不間斷的發展,乃至現代園林景觀的佈局、構景,仍與文學、繪畫緊密結合,蘊涵著被譽為“無聲的詩”和“立體的畫”的美學基礎。“文人園林”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中國園林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環節。

園林藝術是透過園林的物質實體反映生活美、表現一定審美意識的空間造型藝術、同時它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和審美理想①。其本質即在於,透過對包括山、水、建築、植物等所謂園林四要素,以及道路、室內陳設等的有機構成,組織一個富於情趣的飽含藝術意境美的環境。

中國古典園林在世界園林史上獨樹一幟,其特點為重視自然美、崇尚意境、追求曲折多變以及創造“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精神品格,與西方園林那種軸線對稱、均衡佈局、精美的幾何圖案構圖、強烈形式美的追求迥異。中國園林於先秦時期發軔,魏晉南北朝是轉折點,私家宅園和郊區別墅已相繼興起。經隋唐的發展,掀起過兩次皇家園林建設高潮,其間以文人園林面貌出現的私家園林也得到很大的發展;明清時期園林進入總結階段,尤以明清代的成就突出,現存園林幾乎全是這個時期的遺存。皇家園林現多存於北京西郊,而藝術水平更高的私家園林以江南最為集中,它們是中國的園林的兩大流派。中國園林的創作高下成敗的關鍵,要視創作者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而定,以下試從園林建造藝術意境與詩畫藝術的相互滲透入手,闡述中國古典園林的傳統特質。中國的造園的宏觀發展的整體藝術,我認為可以分為兩個大的方面來講,而個體的構建特色可以簡單用四小段闡述:宏觀上:一、因地制宜,順應自然

因地制宜是指造園時根據不同的基地條件,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攫取自然景色的美為我所用,這實際上也就是園林規劃佈局中的順應自然。順應自然的另一層意思是按自然山水風景的形成規律來塑造園中的風景,使園內景色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園林藝術的主要目的是創造(或者改造整理)山水風景美,使之更集中、更精練、更便於觀賞。祖國的山山水水,婀娜多姿,特別是那些經前人評定的傳統山水名勝風景區,更是無山不秀,有水皆麗。美麗的自然景色為園林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但是造園並不是單純地模仿自然,再現原物,而是以山水、花木和建築等組景要素,經過藝術勞動,塑造出比自然風景更美的景色的實踐過程。這就要求藝術家認真歸納總結自然山水美的各種不同形式和它們的形成規律,作為自己藝術創作的依據。

“活潑潑地”是蘇州留園西部的一座橫跨溪上的水閣,同時也作為溪澗景色的收頭。一條清澈的小溪緩緩從楓林中流出,到此水閣下隱去,好像穿閣而過,水雖止而動意未盡。流水、小閣、青翠的小崗,充滿了自然風景的活潑生氣,實在是園林造景中以人工創自然的妙著,以“活潑潑地”來題名,真是再恰當不過了。唐代詩論家司空圖在《詩品》中這樣寫道:“生氣,活氣也。活潑潑地,生氣充沛,則精神進露,遠出紙上。”園林風景要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效果,就要讓園林充滿活氣,順應自然地組織山水。像“活潑潑地”一景就是如此,小建築置於以土為主、間以黃石的假山平崗之中,溪水曲折流出,兩岸楓樹鹹林,要是在秋高氣爽的日子裡,在此小憩片刻,定會使人感到滿眼生氣,精神舒暢。

具體地講,園林藝術處理山水(即疊山理水)的規律就是“山貴有脈,水貴有源,脈理貫通,全園生動”。其實,山有脈絡走向,水有源頭流向,這是自然山水風景最一般的規律。要是園林中的山無脈絡,混成一堆,園中的水又是無源的死水,那末即使亭臺建築設計得再精巧,花木品種再多,整座園林也是生動不起來的。因此,造園的第一步就是要確定山的脈絡走向,疏通園中的水源,並使山水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如果園林建在自然山林之中,那麼就應該按照自然山嶺的脈理走向來構山,這也就是明代計成說的“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 而懸,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要是平地造園,也要“高出可培,低方宜挖”,按照景色的需要使全園山石脈理協調並統一起來。

擁翠山莊是蘇州城外虎丘山的天然坡度,依山勢逐層升高。園門南向,十餘級樸素的青石踏步將遊人引入翠樹掩蔽之中的簡潔園門。門內有軒屋三間,構築於崗巒之上的古木中間,是一處深邃幽奇的山中小築之景。軒北不遠處,有突起的平臺,臺上建亭名“問泉”,與軒屋和一邊的陡峭山坡互成犄角之勢,是引導遊人登山的點景小築,既增加了小園前後的空間層次,又將人們的視線引向高處。該亭的西、北兩面,在真山的懸崖下又堆了湖石假山,氣勢相連,中間植夾竹桃、紫薇、白皮松、石榴等花木。園牆隱約于山石花樹之間,並不顯眼。園內的景色與園外的自然山林景色溶合在一起,充滿生機和意趣。等到經由自然山石和人工稍為疊砌的蹬道逶迤而上,來到主要建築靈瀾精舍的平臺上時,往下看,是一片蔥翠的虎丘山麓風景;往上望,則是巍巍虎丘古塔。按照自然山水的脈理,人工構築的小園與大的山水景色協調而統一。擁翠山莊鹹了虎丘山的著名景緻,而虎丘的山林古塔也成了小園不可缺少的借景。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園林風景中山水的基本關係是“山因水活,水隨山轉”。只有能流轉的活水,才能給山帶來生氣;只有富有生命力的水,才能活潑潑地映出園林景色。要是園中的水是一潭死水,就會腐臭變質,根本談不上自然之美了。為此,計成在《園冶》中指出:造園在初創階段就要“立基先究源頭,疏源之去由,察水之來歷。”自然山水中的園林,得到活水比較容易,只要引進天然水源就可。如杭州靈隱寺的冷泉、無錫寄暢園的二泉水等。有地園林中,泉水源頭本身就是很好的一景,如太原晉祠的難老泉、濟南大明湖的趵突泉。有的園林中較大的水面被作為城市的調節水源和畜水庫,如北京頤和園的昆明湖等。城市園林,也要疏通水的去路,接入天然的河道。古園中的閘橋、閘亭都是為控制外河和內水而設立的(如《紅樓夢》)大觀園中的重要一景沁芳橋便是閘橋)。有些城市園林,實在沒有辦法接通活的地表水,造園家便因地制宜地在溪池的最深處,打幾口井,將園內的地表水和地下活水溝通,來保證水的活力。江南一帶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區,常用這種辦法救活水源。

酷愛遊賞風景的蘇東坡曾這樣評價園林中的建築和植物景觀“臺榭如富貴,時至則有。草木如名節,久而後成。”意思是說臺榭建築只要有了錢,馬上就可以造起來。園林中的花草樹木卻不是立刻便能長成,需要十幾年或數十年的生長。由此可以看出詩人對園林植物的重視。綠是生命之色,園林中要是沒有植物,一片灰黃,就會變得死氣沉沉。因此,花草樹木是使園林景色富有生氣、活潑可愛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園林植物的栽植也同山水造景一樣,要順應自然。我國古園中栽花種樹的原則,是讓其自然生長,不加人工約束。因此,在古園中幾乎看不到西式花園中那種筆直的林蔭道,修剪成幾何形體的樹木和十分對稱、規正的花臺,園中植物幾乎都是姿態舒展、生意盎然的。而且它們往往間雜種在一起,就象在山野中一樣。有姿態古拙可以入畫的老樹,有隨時會變化的各色花果,諸如桃、李、海棠、柿子等果樹,在園林中互相輝映,給景色平添了不少山野的自然氣息。在蘇州的一些城市園林中,至今人們還能欣賞到“老榆旁岸,垂楊臨水,幽篁叢出”的野趣(拙政園中部池上兩島)和“漫山楓樹,桃柳成蔭”的城市山林風貌(留園西部小崗)。

植物佈置因地制宜,順應自然的另一個表現是不求品種的名貴和齊全,山野村落中一些常見樹種,如榆、槐、楊、柳、銀杏等都是園林的座上客。就是一些較低等的植物,如石上的青苔,羅網般纏繞在假山石峰上的絡石,山腳石縫裂隙中長出的書帶草,伏在地上生長的小灌木、箬竹,在園林中也是隨處可見。它們既增加了山石景的自然情趣,又起到遮掩某些殘留的斧鑿之痕的“藏拙”作用,是造就園林自然活潑景緻的很好輔助。

二、山水為主,雙重結構

園林藝術是最終產品是立體的風景形象,毫無疑問,山水林泉等自然景物是它的主要部分。雖然有些城市的庭院小景,看上去全被建築所包圍,好像建築在這些小景中佔有很大的比例。其實不然,這時樓館廊榭多半是一種背景,僅僅起到陪襯的作用,人們觀賞的主要物件還是廊邊牆前的石峰和花木。有了它們,這種建築空間才能稱之為庭院。因此,園林創作的第一步就是塑造山水地形。

北京圓明園是我國古典園林中集大成的精品,也是世界園林史上的傑作。它的景色特點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可見真山只是作為遠景借入到園內來,主要景色還是來自平地上挖池堆山,人工創造的山水地形。當年修建圓明園的時候,雍正皇帝曾用16個宇總結了塑造風景的經驗:“因高就深,傍山依水,相度地宜,構結亭榭”。這16個字的概括深得“因地制宜,順應自然”的要領,說明大型皇家園林的建造也是因高就深地築山理水,使山水相依傍,這種人工塑造的有高有低的山水地形就是園林風景的骨架,要是沒有山水骨架,西山腳下的一片平川是沒有多少觀賞價值的。圓明園風景之所以會使中外遊覽者為主拍案叫絕,主要就在於造園家應用了傳統的山水構築技法,在平地上開挖了湖、海、溪澗,堆疊了連綿盤桓的假山,在這基礎上,再相度合宜的位置,佈置亭榭等建築,從而創造出來千變萬化的景色。一位曾在清宮廷如意館當畫師的法國神父致誠非常欣賞圓明園的山水地形,他認為園景的層次和變化就依賴於這種地形。“人工堆起來的七八米至數十米高的小山丘,形成了無數個小谷地,谷地裡有河渠池沼,各式各樣的建築物同花壇、流泉組成了可愛的整體……穿亭過榭又鑽進山洞便是另一個谷地,地形和建築物都跟前一個完全不同。”

大園如此,小園也一樣。蘇州環秀山莊是一個僅有一畝多地的小園,得力於清著名造園家戈裕良的深湛技藝,在這有限的面積之內,塑造了以假山為主、溪地為輔的大起大落的地形,使小園現出質樸自然的山林風貌。主山在池東,有前後兩峰。前峰突起於水面之上,雖不高,卻巨石嶙岣,氣勢磅礴,是堆疊得極好的峭壁峰,山中構築有洞。後峰稍矮,兩峰之間有幽谷斷崖,其間植物有數株古木,陰翳森然。兩峰之外,還有幾個小峰環衛左右。整座假山均用湖石堆成,層次分明,山峰石壁微微向西南側傾,加上湖石的紋理體勢,給人以形同真山之感。後山在溪北,臨水為石壁懸崖,石壁與前山相距僅1米,形成深約5米的峽谷,加強了山形的危峻。園中山有脈,水有源,山分水,水穿山,山因水活,水繞山轉,使咫尺小園的山水景呈現出充沛的生機,成為我國古典園林藝術的一處瑰寶。

可見,園林的總體佈局中,山水地形的設計極為重要。園林風景是否自然天真,是否有野趣,是否曲折變化,是否餘意不盡,都與此有直接的關係。

然而,地形塑造、山水景的佈置,只是造園的第一個結構層次,這一層次只能造景而不能組織遊覽。欣賞園林藝術和欣賞風景畫不同,風景畫是山水的平面表現,人們只要面對它看看就行了,而遊園必須循著遊覽路線,進入到藝術品內部去觀賞。要是隻有第一層結構,沒有路、橋可通,沒有設計好的遊覽路線,我們只能象看大盆景那樣來“看”林,更談不上在園林中結合賞景進行讀書、宴客、遊戲和居住等日常起居活動了。要使園林真正滿足遊賞和居住功能,還必須在山水結構的骨架上加上道路、橋樑、遊廊以及廳堂、亭榭、樓臺等第二個結構層次。這一層結構,一方面是組織遊覽路線,引導人們遊賞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可以對第一層山水結構進行更好的“精加工”。象園中的亭臺建築固然是人們賞景休息和起居生活必不可少的地方,而它那輕巧的造型和絢麗的色彩點綴在山石林木中,確實可以為景色增添幾分嫵媚。因此,只有加上了第二層結構,組織了遊覽,設立了含有多種活動內容的觀賞點,並使它和山水結構溶合在一起,園林藝術才完善了。

蘇州環秀山莊假山峭崚雄險,但如果比山上沒有遊路可以通,景區也沒有建築亭臺與之相對,這半畝大小的假山將會變成一座巨大的山石盆景,只能看不能遊,其藝術魅力就會頓減。事實上,環秀假山之所以會受到中外造園家的重視,是和山上山下游路安排的妥當、建築佈置的巧妙分不開的。這一點園林家陳從周在他的《蘇州環秀山莊》一文中有詳細的描述:“主山位於園之東部,後負山坡前繞水。浮水一亭在池之西北隅,對飛雪泉,名問泉。自亭西南渡三曲橋入崖道,彎入谷中,有澗自西北來,橫貫崖谷。經石洞天窗隱約,鍾乳垂垂,踏步石,上蹬道,渡石粱,幽谷森嚴,陰翳蔽曰。而一橋橫跨,欲飛還斂,飛雪泉石壁,隱然若屏,即造園家所謂“對景”。沿山巔,達主峰,穿石洞,過飛橋,至於後山,枕山一亭,名半潭秋水一房山,緣泉而出,山蹊漸低,峰石參錯,補秋舫在焉。東西二門額曰“凝青”、“搖碧”,足以概括全園景色。其西為飛雪泉石壁,澗有步石,極險巧。”

假山的峭壁、洞壑、澗谷、飛泉、危道、險橋、懸崖和石室等景色,不是親身遊歷,是不能領略其中之趣味的。這座佔地半畝的小假山,卻闢有60餘米山徑,盤旋起伏,曲折蜿蜒,將山上山下的所有精華之景都串在一起,使湖石假山的玲瓏剔透、變化萬千的美統統顯現出來。再加上亭、房、閣、舫等建築的陪襯點綴,兩個結構層次在這小園中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北京北海公園的瓊華島和白塔山是倍受人們喜愛的園林風景。它的美也在於山水和建築這兩個結構層次的互相襯托和互相輝映。現在的塔山山麓,立有不少石碑,其中有一塊刻著清乾隆皇帝的《塔山西面記》,上面有這麼一段話:“室之有高下,猶山之有曲折,水之有波瀾。故水無波瀾不致清,山無曲折不致靈,室無高下不致情。然室不能自以為高下。故因山以構者,其趣恆佳”。這一段關於園林造景的總結是很有見地的,它說出了地形和建築兩個層次結合的一般規律一一互相依託,互相陪襯,相得益彰。北京西城區阜城門內大街北的妙應寺白塔要比北海白塔高大許多(是國內現存元代喇嘛塔中最大的一座),但看上去遠沒有北海白塔那麼突出,那麼美麗,其關鍵原因是那裡沒有起伏的山地可依靠,沒有秀麗的園林環境可相襯。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富於地形變化的瓊華島山林給各式各樣的園林建築提供基地,那麼山上那巍峨的秀塔,北部臨水半圓形的長廊、水榭,高踞在峰嶺之上的亭臺,順地勢蜿蜒起伏的雲牆等就如同海市蜃樓一般,缺少了存在的依據。同樣,瓊華島要是沒有這些建築的裝點修飾,也只不過是水中普通的一座石相間的島山,絕下會有如此大的名聲。

微觀上:一、造園藝術,師法自然 師法自然,在造園藝術上包含兩層內容。一是總體佈局、組合要合乎自然。山與水的關係以及假山中峰、澗、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觀規律。二是每個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組合要合乎自然規律。如假山峰巒是由許多小的石料拼疊合成,疊砌時要仿天然岩石的紋脈,儘量減少人工拼疊的痕跡。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狀。花木佈置應是疏密相間,形態天然。喬灌木也錯雜相間,追求天然野趣。 二、分隔空間,融於自然 中國古代園林用種種辦法來分隔空間,其中主要是用建築來圍蔽和分隔空間。分隔空間力求從視角上突破園林實體的有限空間的侷限性,使之融於自然,表現自然。為此,必須處理好形與神、景與情、意與境、虛與實、動與靜、因與借、真與假、有限與無限、有法與無法等種種關係。如此,則把園內空間與自然空間融合和擴充套件開來。比如漏窗的運用,使空間流通、視覺流暢,因而隔而不絕,在空間上起互相滲透的作用。在漏窗內看,玲瓏剔透的花飾、豐富多彩的圖案,有濃厚的民族風味和美學價值;透過漏窗,竹樹迷離搖曳,亭臺樓閣時隱時現,遠空藍天白雲飛遊,造成幽深寬廣的空間境界和意趣。 三、園林建築,順應自然 中國古代園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樓、臺、閣、館、齋、舫、牆等建築。人工的山,石紋、石洞、石階、石峰等都顯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邊曲折自如,水中波紋層層遞進,也都顯示自然的風光。所有建築,其形與神都與天空、地下自然環境吻合,同時又使園內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園林體現自然、淡泊、恬靜、含蓄的藝術特色,並收到移步換景、漸入佳境、小中見大等觀賞效果。 四、樹木花卉,表現自然 與西方系統園林不同,中國古代園林對樹木花卉的處理與安設,講究表現自然。松柏高聳入雲,柳枝婀娜垂岸,桃花數里盛開,乃至於樹枝彎曲自如,花朵迎面撲香,其形與神,其意與境都十分重在表現自然。 師法自然,融於自然,順應自然,表現自然——這是中國古代園林體現“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獨立於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藝術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那麼接下來我們談談中國園林的意境塑造了:意境的塑造

中國古典藝術講究的是神、勢、氣,中國藝術歷來主張“師法造化”,“觀象於天,觀法

於地”,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②,古代中國先哲們的時空觀是互補共生的,並不像西方近代哲學和科學將時間與空間割裂開;這種古代中國的藝術哲學是一種樸素的整體美學觀。其藝術創造追求於象形、圖解,追求“術而不作,慎終追遠”②。因此特別強調精神,強 調人的主動性,強調主體的思、品、悟;人的審美感知的形成就個體來說,有其生活經歷、教育薰陶及文化傳統的原由③。

我們都知道研究中國古典藝術必然牽涉到“意境”一詞,“意境”一說最早可追溯至佛經。佛家認為“能知是智,所知是境,知來冥境,得玄即真”④。按字面來理解“意”即意象,屬於主觀範疇,“境”即景物,屬於客觀範疇,也謂哲學中常提到的“能指”與“所指”。但王國維在其《人間詞話》中卻認為:“境非獨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也,故能寫真感情、真景物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④。然而,“意境”作為一個更加具體的美學概念,不能被簡單的看作是意與境的疊加,背後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心理學和哲學意味,它的包容特徵使其成為中國古典美學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範疇。

意境這一範疇包含了經驗、情感和思想,是中國文人藝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它通常是透過表現有限而給人無限的感受①,即“景外之景、弦外之音”。因此,中國古典美學特別強調藝術中的“虛境”。即強調虛實結合,即所謂“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所以中國書畫歷來講究留白,園林亦不例外,造園者在造園佈局時,常讓幽深的意境半含半露,或是把美好的意境隱藏在一個或一組景色的背後,讓遊者自己去觀賞、聯想,去領會其深度。更為重要的是,此種境界還包含對人生、對世界的深刻理解以及對情感歸宿的執著追求。

然而,如何才能透過表達有限而給人無限的感受呢?中國古代“玄學”亦對此有所思考,主要表現在其“貴無”的思想。儘管其基本出發點是在現實生活中,但它特別追求在情感中達到對無限的體驗,同時又將這種對無限的體驗訴之於對人生的體驗。這樣的一種境界,恰恰正是審美的境界!王弼是玄學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於意而存象焉,則所存乃非其象也,言生於象而存言焉,則所存乃非其言也,然則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重畫以盡情,而畫可忘也”⑤。總之從王弼的觀點來看,對“象”與“意”的瞭解不能脫離“言”與“象”,但要真正的“得意”和“得象”卻非要“忘象”和“忘言”不可。這實際就是說,真正的對於“意”的瞭解是一種即需要“象”但又超脫於“象”的領悟,即超越有限而對“無限”的體驗。談到這種審美體驗時,慧能在其《壇經》中亦有他自己的思考,即主張“內外不迷,即離兩邊,外迷著相,內迷著空,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即主張領悟事物即不能執著於色相,又不執迷於空虛,因為色相只是道的表現形式,它變化無定,但又不離開了色相,執迷於空,因為離開了色相,便無從找到道了。

讀晚明文學小品,宛如遊園。而且有許多文字真不啻造園法也。這些文人往往家有名園,或參予園事,所以從明中葉後直到清初,在這段時間中,文人園可說是最發達,水平也高,名家輩出。計成《園冶》,總結反映了這時期的造園思想與造園法,而文則以典雅駢驪出之。我懷疑其書必經文人潤色過,所以非僅僅匠家之書。繼起者李漁《一家言·居室器·玩部》,亦典雅行文。李本文學戲曲家也。文震亨《長物志》更不用說了,文家是以書畫詩文傳世的,且家有名園,蘇州藝圃至今猶存。至於園林記必出文人之手,抒景繪情,增色泉石。而園中匾額起點景作用,幾盡人皆知的了。 中國園林必置顧曲之處,臨水池館則為其地。蘇州拙政園卅六鴛鴦館、網師園濯纓水閣盡人皆知者。當時俞振飛先生與其尊人粟廬老人客張氏補園,(補園為今拙政園西部),與吳中曲友顧曲於此,小演於此,曲與園境合而情契,故俞先生之戲具書卷氣,其功力實得之文學與園林深也。其尊人墨跡屬題於我,知我解意也。 造園言“得體”,此二字得假借於文學。文貴有體,園亦如是。“得體”二字,行文與構園訊息相通。因此我曾以宋詞喻蘇州諸園:網師園如晏小山詞,清新不落套;留園如吳夢窗詞,七層樓臺,拆下不成片段;而拙政園中部,空靈處如閒雲野鶴去來無蹤,則姜白石之流了;滄浪亭有若宋詩;恰園彷彿清詞,皆能從其境界中揣摩得之。設造園者無詩文基礎,則人之靈感又自何來。文體不能混雜,詩詞歌賦各據不同情感而成之,決不能以小令引慢為 長歌。何種感情,何種內容,成何種文體,皆有其獨立 性。故郊園、市園、平地園、小麓園,各有其體。亭臺樓閣,安排佈局,皆須恰如其份。能做到這一點,起碼如做文章一樣,不譏為“不成體統”了。 景以境出,取勢為主,巧於因借,精在體宜,起結開合,多樣統一“①。總之,佈局應相勢取勢,隨地形起伏變化和形勢的開展而佈置相宜的景物,”高方欲就亭臺,低凹可開池沼“,宜亭斯亭,宜榭斯榭,就是所說的”得景隨形“之理。

與中國園林藝術相關的中國詩詞或者詩文?yy010740730 推薦於2017-09-19

水調歌頭 端午

暮色掩行跡,懷石自沉江。大夫吟唱何處,殘月冷穹蒼。濁浪滔滔東去,雲夢沉浮輾轉,楚地亦神傷。羈客賦騷體,憂患著文章。

擊鼉鼓,投米粽,整行裝。飛舟遏浪,揮槳揎臂吼聲狂。顛沛流離往昔,日麗風和此際,三閭應安詳。歲月如梭逝,風義永流芳。

中秋思鄉

漂泊離鄉數十載

今夜輾轉最難眠

未知村旁青柳池

是否有月寄相思

除夕寄我思

古時花燈今已無

唯有元宵依舊甜

除去昨日相思淚

喜得灣兒夢裡回

子於何地開天問

斯世幾回離國門

雲夢如留馬行處

魚梁必賦玉招魂

聖朝無事多來往

佳旅相情少去存

漫道龍舟達故意

同聞山水悼王孫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塞下曲 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竹裡館 王維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魚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清平調 李白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民歌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妻同羅帳,幾家飄散在他州。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 孟浩然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

維揚憶舊遊。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旅夜書懷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

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錦瑟 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無題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時常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詩詞——勵志

古風 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金縷衣 杜秋娘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葉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圖傷悲!

雜詩 陶淵明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詩詞——離別

送別 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渭城曲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庭中有奇樹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

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圓月被視為團圓的象徵,也是文人墨客情感之所繫。下面是從歷代詩詞中節選出的與明月、中秋有關的名句。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月下獨酌》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李白《關山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溼。驚鵲棲未定,飛螢捲簾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螿鳴露草。捲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中秋月》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米芾《中秋登樓望月》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辛棄疾《滿江紅》

待月舉杯,呼芳樽於綠淨。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

與中國園林藝術相關的中國詩詞或者詩文?淡淡清香飄千古 2019-05-05

仙境 胡秉言 紅花綠草滿園栽, 風送花香蝶自來。 曲徑閒幽寧靜雅, 身居愉悅賽仙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