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同級別的京官為什麼有人錦衣玉食有人清苦貧寒?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8-23

清代同級別的京官為什麼有人錦衣玉食有人清苦貧寒?

清代同級別的京官為什麼有人錦衣玉食有人清苦貧寒?

清代同級別的京官為什麼有人錦衣玉食有人清苦貧寒?

清代同級別的京官為什麼有人錦衣玉食有人清苦貧寒?網友9638879c 2020-10-23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封建時代但凡是個官都和富貴聯絡在一起,官僚階級給後人的直接觀感便是錦衣玉食,鐘鳴鼎食。其實,還真不是這麼回事,以官場最為腐敗的清代而言,先富起來的只有一小部分人,有很多大清公務員是“被富貴”了。

清代同級別的京官為什麼有人錦衣玉食有人清苦貧寒?

在普通百姓眼中,只要是當官的,不管是一品大員還是七品芝麻官,都是出有車,食有肉,住有廈,穿有袞,個個滿腦肥腸。從實際情況來看,大清官員還真是有不少日子過不下去的。戴璐其在他的《藤陰雜記》中說:有一個工部官員叫張衡,級別是司局級,每日三餐上頓不接下頓,“貧不能舉火”。

著名文史學家,晚清時官至山西道監察御史的李慈銘在京城時,也是天天叫苦,自稱靠典當度日,他還有一個同事比他更窮,境況是:

“貧瘁不堪,門庭蕭索,屋宇欹漏,使令不供,人有菜色。”

如果說官場之人的描述多少還有點誇張的話,那麼民間對官家的描述應該還是可信的。《都門竹枝詞》專描京官:

“轎破簾幃馬破鞍,熬來白髮誠亦難;糞車當道從旁過,便是當朝一品官。”

這說的還是當朝一品大員。對於那些普通京官,民間更有謠唱:

“上街三大厭物,步其後有急事無不誤者,一婦人,一駱駝,一翰林也”

,這三類人都是令人討厭的。

清代同級別的京官為什麼有人錦衣玉食有人清苦貧寒?

那麼作為京官中的精英分子翰林們為何會讓人討厭呢?這是因為翰林官們收入最低,也沒有什麼油水可撈,所以坐不起車,但官架子依然放不下,走在路上磨磨蹭蹭,給跟在後面的人添堵。

上面說的這些京官們貧窮已經是十分窘迫了,但有人卻說:“京官寒苦……部曹借捐官印結之人,殆皆餓死”。這話會不會太過誇張了,難不成京官還有餓死的嗎?

張之洞有很長一段時間的在京為官經歷,他算過一筆賬:京官用度繁巨,日需一金,歲有三百金,始能勉強自給。也就說是在京官員一年下來,省著花一年也得要三百多兩銀子,那麼普通京官工資收入又是多少呢?

清代同級別的京官為什麼有人錦衣玉食有人清苦貧寒?

以曾國藩為例,他在翰林院任職時是個七品京官,年俸45兩。從乾隆元年以後,為了改善京官的工資待遇,給予雙俸,加在一起就是90兩。另外,在正俸之外,又支米45斛,這樣算下來大概全年的收入是125兩,即便是這個收入,離“日需一金”還有很大的差距。

這些京官們如果沒有其他的收入,那麼無疑就會餓死。我們知道嘉慶帝有一個十分信任的老師叫朱珪,他去世後,眾大臣前往府上吊唁,有人描述他家的情況是:

“臥處僅一布被布褥,其別處則殘書數篋而已,見者莫不悲感。”

朱珪身為帝師,又是當朝大學士,如此身份都能窮到這個份上。

大清官員們一些人在九重天,一些人在十八層地獄,造成如此貧富差距的原因又是什麼呢?想來只有三個,一是權力差,二是級別差,三是崗位差。

清代同級別的京官為什麼有人錦衣玉食有人清苦貧寒?

權力差和級別差這就很好理解,畢竟握有實權的高官有人鑽營,如果不是立志要做清官的,斷不至於會落到貧窮的地步。關鍵是那些上不上、下不下的中低階官員,崗位不同,待遇也就又天壤之別了。

中央六部之中,在兵部任職是最清寒的,禮部次之,工部油水也少。各部之中,只有戶部為優。按照大清的公務員工資制,除了正俸和祿米外,在京文官還有一些生活補貼,其中飯食銀差距最大。光緒年間的軍機大臣王文韶記載:兵部可領的飯食銀是448兩,禮部67兩,戶部最多,是1075兩。

戶部除了正當收入外,還有其他進項。晚清時期,捐納之風大盛,所有買官者都得先向戶部交錢,王文韶任職戶部時,光是分賣官所得之肥,一次性就拿了24123兩。這筆錢,就是崗位差帶來的直接經濟效應。

清代同級別的京官為什麼有人錦衣玉食有人清苦貧寒?

同樣都是京官,不同部門的收入差距是驚人的,這也造成了同級別的京官有著巨大的貧富差距。但油水多的衙門畢竟是少數,而且清代又有照顧滿人的政策,漢人能得肥缺者是少數,因此,大多數漢人京官成了嚴重“拖後腿”的那一部分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