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一下關於明思宗朱由檢的主要功績(好的功績)~~~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9-04

請問一下關於明思宗朱由檢的主要功績(好的功績)~~~亥心慈sN 2014-10-10

朱由檢是個亡國之君,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他也是一個比較不捱罵的亡國皇帝,也可以說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為什麼這麼說了?看看當時明朝的現狀和朱由檢的在位經歷就可瞭解一二。 事實上,明朝早在朱由檢即位之前的萬曆朝後期,就已名存實亡了。所以朱由檢即位時,明朝已是風雨飄搖,機會已很渺茫,但是朱由檢沒有學他的前任,登基伊始,就體現了他的不同。 朱由檢還在信王府時就已看到閹黨的危害,繼位伊始,首先就是清除閹黨。天啟七年(1627年)十一月,朱由檢抓準時機果斷出擊,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二百六十餘人,或被處死,或被遣戍,或被禁錮終身,這一系列的舉措使氣焰囂張的閹黨受到致命打擊。魏忠賢和客氏的勢力被清除一空。朱由檢以十七歲的小小年紀,乾脆利落的整治了手段,表現的超乎機智,使群臣和百姓們彷彿看到了明朝的希望(朱由檢後來又寵信宦官王承恩,但這都是後話了)。 朱由檢在清除閹黨的同時,整頓吏治和整飭邊政是其革新朝政的重要舉措,朱由檢平反冤獄,起用天啟年間被罷黜東林黨人,全面考核官員,禁朋黨,力戒廷臣交結宦官。起用袁崇煥為兵部尚書,並賜尚方劍,託付其收復全遼重任。 朱由檢的勤政和反省在歷史上都是有口皆碑的,《明史。本記第二十四》中記載:“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而且,從朱由檢的諸多舉措來看,他也是想有為的,面對危機四伏的政局,朱由檢每逢經筵,恭聽闡釋經典,毫無倦意,召見廷臣,尋求治國方策,勤於政務,事必躬親。朱由檢在位十七年,不斷反省,動輒下《罪已詔》來安撫民心,前後四次下詔罪己所用的都是極盡自責之言詞,直到最後寫給李自成的血書。 朱由檢是個節儉主義和理想主義並存的皇帝。朱由檢生活上簡樸到近乎平民的生活方式,儘管身為帝王,無法隨意出入於民間,但為了節約起見,他卻常派人到宮外去從民間採買物品,然後仔細地詢問價格,與此同時朱由檢還減膳撤樂。可嘆的是這種節儉卻是一種守財奴式的節儉,他本身擁有豐厚的內帑,大談節儉,同時也要求所有官員不但要節儉,而且要廉潔,這本來是一個明君應該具備的品德。但是,理想主者的誤區往往就在於無視現實的可能性而急於想達到目標,急於求得完美,朱由檢即是如此。眾所周知,明朝官員薪水之低是歷朝罕見的,官員們如果不集體貪汙受賄,很難生存下去,官員們如何節儉呢?這種情況下各級官吏們和朱由檢的關係就十分微妙了。 [ 轉自鐵血社群 http://bbs。tiexue。net/ ]朱由檢還是疑心病很重的皇帝,可以說是明朝皇帝中疑心病最大的一個。特別是到了統治的後期,不信任和懷疑所有大臣,朱由檢一直處在對朝臣的刻毒怨恨和對自己懷疑、自責兩種情緒中。兩種情緒交替在他身上起作用,就表現為一會兒對朝臣痛下毒手,一會兒態度又相當溫和謙虛。在崇禎朝的17年裡,朱由檢一共任用過50位內閣大學士,這在歷朝歷代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最高記錄。六部和都察院的大臣更換也同樣頻繁:朱由檢共用過吏部尚書13人,戶部尚書8人,兵部尚書17人,刑部尚書16人,工部尚書13人,都察院左都御史132人,結果換來換去,仍然沒有換出一個讓朱由檢滿意的官員來。同時朱由檢在位期間,死於他手下的高階官員共計有:輔臣(相當於總理)1人、尚書4人、總督和督師7人、巡撫11人、侍郎以下的官員更是難以計數。 朱由檢對於前線領兵作戰的高階將領,同樣是懷疑加猜忌。朱由檢先後用過的楊鶴、曹文詔、陳奇瑜、孫傳庭、袁崇煥、楊嗣昌、盧象升、洪承疇、熊文燦等將領,這些將領在朱由檢的信任下率兵分別同後金軍以及農民起義軍作戰,但在朱由檢的猜忌這些人卻幾乎沒有一個得到了善終。尤其是一代名將袁崇煥的冤死,等於朱由檢自毀長城,“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 到了後來,為了支撐對內鎮壓各地農民叛亂,對外支援對金的戰爭,朱由檢在不願動用豐厚的內帑以及無法從皇親國戚和文武百官中得到助餉的情況下,不得不大幅增加賦稅,名曰“三餉”——遼餉、剿餉和練餉。國庫中沒有錢,皇帝有錢卻不想出,朱由檢的這種釜底抽薪自斷生路的做法,引起更大的民變。當李自成攻佔北京後,發現“皇庫扃鑰如故,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注:出自《明季北略》中的一段話“。。。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鐫有永樂字,每馱二錠,不用包裹。。。”作者在“錠”是五百兩還是五十兩都沒弄清楚的情況下,就匆忙下個“。。。(則)須騾馬一千八百五十萬(頭)方可載之。。。”此三千七百萬錠,每錠就算是五十兩,其數量也遠遠超過了明代白銀數量的總和,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如果考慮到當時存在的通貨膨脹的問題,再加之明代後期海外大量白銀的流入,“三千七百萬錠”理解為“三千七百萬兩白銀”是比較妥當的,我個人傾向於這種看法。)而“拷餉”則從北京城的王公大臣身上得到更多白銀,大明朝豈有不亡之理! 1644年4月25日凌晨,在李自成大軍隆隆的攻城炮聲中,朱由檢用衣帶寫好遺書,在煤山上吊自殺,時年34歲。李自成將其葬在昌平,後人又將他合葬在田貴妃墓中。滿清入關後,將他移葬思陵,諡為懷宗,後改諡莊烈帝。南明政權諡他為思宗烈皇帝,後又改諡為毅宗。 朱由檢在衣帶書上寫道:“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總的來說朱由檢是個性格相當複雜的皇帝,在他的身上,既有機智、膽略和高明之處,又有愚蠢、剛愎與昏暗的一面,後人對於朱由檢普遍抱有同情的態度。史學家們說,崇禎是在為萬曆和天啟兩代皇帝充當亡國之君的替罪羊,歷史學家孟森就曾經說過:“思宗而在萬曆以前,非亡國之君;在天啟之後,則必亡而已矣!”他的敵人李自成在《登極詔》也說:“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連反了大明朝十幾年的李自成都是這樣想的,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我們也只有說朱由檢是“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可悲!可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