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宮秋》塑造了怎樣的背悲劇故事?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8-27

《漢宮秋》塑造了怎樣的背悲劇故事?北京創典文化 2020-01-03

王昭君作為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也可以說是古代四大美女中唯一一個正面形象。在悲劇《漢宮秋》中,王昭君是代表古代所有美女中最為悲情的一個,她只是一個無辜少女,有著父母、哥嫂的疼愛,有著美貌和才氣,她的一生合該找一個會疼愛她,門當戶對的良人。

可是,在《漢宮秋》中,命運卻對王昭君開了一個玩笑,“重色思傾國”的漢元帝在全國徵選少女入宮,理所當然的,王昭君入選了。

當那個抱著琵琶入宮的王昭君,曾經認為憑著自己的才色一定會得到君王寵愛,然後滿門榮光,只是她從未想過,以後她的人生會如此波瀾壯闊。因為王昭君沒有向畫師毛延壽行賄,所以她在毛延壽的畫中成了“貌若無鹽”的醜女,只能避居永巷。

在《漢宮秋》中,王昭君的形象鮮活美好且符合儒家的道德要求。王昭君雖然家道貧窮,但她品性正直。當畫師毛延壽向王昭君要百兩黃金,選她為第一,王昭君卻全然不肯。

此前畫師毛延壽奉旨“遍行天下,刷選室女,已選勾九十九名,各家盡肯饋送,所得金銀,卻也不少”,如此比較,令王昭君的耿直頗有幾分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味,也符合了儒家文化中“貧賤不能移”的道德要求。

還有,畫師毛延壽將昭君影圖點破,令其“不曾見的君王,現今退居永巷”,作為昭君不肯與他財賂的報復。王昭君在深夜之時感到孤單憤懣,然而她並不是像竇娥一般將自己滿腔憤怒冤屈呼天搶地的噴薄而出,這不符合儒家所要求的中庸之道。

於是,王昭君借一曲琵琶含蓄地消遣,頗如失意文士借詩詞抒懷一般,也正與儒家的內斂含蓄契合。因為一曲琵琶而與漢元帝相見,元帝驚歎昭君的美貌,然而昭君並沒有因為久居永巷恩寵忽至而急於給自己要求尊位,以償多年的孤悶,而是說:

妾父母在成都,見隸民籍,望陛下恩典寬免,量與些恩容咱。

我國是一個講究孝悌的國度,孝悌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王昭君為家中父母求恩典寬免,是我國孝悌文化的表現,而且她的表現形式十分真摯,因而為王昭君這個人物添色不少。

《漢宮秋》中的漢元帝劉奭是漢朝第八個皇帝,他性格怯懦軟弱,喜好儒學,這也是導致後來他與昭君愛情悲劇的原因之一。

在劇中,避居永巷三年的王昭君彈起了琵琶,夜遊的漢元帝聽到樂聲發現了王昭君。月光色,女子香,漢元帝踏著月光一步步來到王昭君面前,在馬致遠筆下,漢元帝和王昭君提前相遇了。

當漢元帝的僕人提著燈籠照向王昭君時,漢元帝就著光看去,永巷中這個懷抱琵琶,羅衣輕寒,亭亭而立的美人使漢元帝憐惜。

王昭君像流落凡間的月中仙子,漢元帝從未想到冷宮中還有這樣的遺珠。煙籠波渺的嬌憐美人闖入,帝王佔有的本色顯露。

在《漢宮秋》中,當漢元帝觸及王昭君幽怨的目光,他不由得放下矜持自重的身份,向她表白和道歉,劇中寫道:

休怪我不曾來往乍行踏。我特來填還你這淚搵溼鮫綃帕,溫和你露冷透凌波襪。天生下這豔姿,合是我寵幸他。今宵畫燭銀臺下,剝地管喜信爆燈花。

在作者馬致遠筆下,他借用了諸多詩詞語言顯示漢元帝是一位多情天子。從未涉男女之事的昭君面對如此一位溫柔體貼,且富有天下的男人是傾心相許的,縱使漢元帝曾冷落她,那也是畫師毛延壽的錯。

在王昭君心裡,既是情郎又是天子的漢元帝是多麼值得傾慕,她對漢元帝是全身心的崇拜,而久居高位的元帝對王昭君更是憐愛。

可是,廣袤世間不只大漢一個王朝,匈奴騷擾漢室已久,為保漢匈邊境安寧,和親從大漢開國伊始就有了。當呼韓邪單于大軍壓境,指名要納王昭君和親時,漢元帝手足無措。

漢元帝做夢也想不到剛和昭君相愛,轉眼就要分離。帝王暗中思索,掂量了無數遍,是否需要暗中調包或假傳死訊,終究是不行。在無奈之下,漢元帝只得求助臣子,可是大臣們卻都面露難色,義正言辭勸他捨棄妃子。

在悲劇《漢宮秋》中,作者馬致遠構擬了漢元帝“不自由”的戲劇情境,還讓他在灞橋送別時感慨“小兒家出外也搖裝”,流露出漢元帝對平民生活的羨慕。

隨著《漢宮秋》劇情推進,作者馬致遠逐步轉換了漢元帝的感情色彩,他讓一個擁有三宮六院的皇帝,更多地表現出有如普通人的情感願望,從而引發人們對漢元帝更多的同情,在漢元帝身上看到無力主宰自身命運的悲劇。

在《漢宮秋》中,漢元帝畢竟頭戴冕旒,這華貴的枷鎖使他更感受到超乎尋常的壓力。在《漢宮秋》膾炙人口的《梅花酒》一曲中,漢元帝唱道:

他、他、他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他部從入窮荒,我鑾輿返咸陽。返咸陽,過宮牆;過宮牆,繞回廊;繞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螿;泣寒螿,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

在這段唱詞中,幽深宮苑與漢元帝落寞心情互相襯托,酣暢淋漓地抒寫出一個空有尊貴名分卻又無法支配自己命運的悲涼與哀傷。

在《漢宮秋》中,漢元帝進退維谷,他遙想著開國始祖劉邦的威儀,不得不為了江山放棄美人。江山美人並重之時,漢元帝只能屈服,傳統道德觀念不會允許一個男人傾一國之力去保衛一個女人,否則,這個男人就愧為一國之君。

《漢宮秋》裡關於送別有大段臺詞,身為一國之君的漢元帝將愛妃王昭君拱手讓人,這是他畢生難忘的恥辱。

還有,作者馬致遠在《漢宮秋》第四折寫漢元帝對昭君的思念,進一步渲染了他孤苦悽愴的心境。在漢宮中,人去樓空,漢元帝掛起美人圖,苦苦追憶,朦朧間王昭君入夢,夢醒則茫然若失。只有孤雁哀鳴陪伴漢元帝度過這個寂寞的黃昏,就在濃郁悲劇氛圍中,傳達出人生落寞、迷惘莫名的悲劇意境。

其實,劇中的王昭君也與漢元帝一樣,她受到命運的折磨。王昭君空有才情與美貌,但事事總不如意。皇宮選美使王昭君背井離鄉,毛延壽弄權她被打入冷宮,偶然間得遇恩寵卻又好景不長,被迫和番。

後來王昭君身入異邦,她眷戀漢朝,義不受辱,投江自盡。在《漢宮秋》裡,作者馬致遠對王昭君的悲劇形象雖然著墨不多,但依然寫得相當突出。

最後,在《漢宮秋》結尾處,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居然不覺得自己被戲弄了,反而敬佩王昭君這個女人,他將毛延壽交給了漢元帝處置,從這一點來看,王昭君這個人物確實有很強的魅力,她悲劇性的投河自盡感染了呼韓邪單于。

總之,《漢宮秋》是一部優秀的歷史悲劇,它取材於漢代昭君出塞的故事。馬致遠透過對漢元帝和昭君悲劇人物形象的描寫,不僅體現了王昭君所代表的古代女性某些悲劇,也闡發了一種世事變遷,歷史興亡之感,更透露了命運的無常與無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