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的作者是誰?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9-04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的作者是誰?釗鉼 2019-05-06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的作者是誰:張鍅

張鍅(1989年1月12日至2018年7月7日)原名張苒,筆名張苗,2003年5月改名張鍅,北京人。他在北京人民大學附屬初中學習,並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申請入學考試。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的作者是誰?

2018年7月7日,張軍在美國休斯頓因病去世,享年29歲。

張鍅出生在一個文藝世家。她的父親是一位著名的報告文學作家和詩人張鍥。她母親是北京廣播學院廣播系教授魯景超。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張軍從小就對文學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從小在巴金、冰心、胡絜青等文學大師的照料下長大。

2001年,張鍅出版了她的第一本書《小苗大樹對話》,記錄了她與巴金、冰心、季先林、藏可嘉、丁聰、王蒙、胡秋清等當代著名文藝大師的精彩對話,出版了數萬冊,引起了轟動。國內外。全國幾十家電視臺和重要媒體都做了專題報道。

擴充套件資料:

主要作品

《等 待》

《我喜歡做夢》

《那大片、大片的四葉三葉草》

《我眼中的人大附中》

《藝術家散論》

1、 《小友張苗(代序)高洪波》

2、《 訪胡絜青——老舍爺爺是個“小孩兒王”》

3、 《訪季羨林――在季羨林爺爺家的那片荷塘前》

4、 《訪史鐵生――兩個傻子的“好運設計”》

5、《》訪李國文――李國文伯伯開講:《三國演義》》

6、 《訪丁聰――您為什麼永遠是“小丁”》

7、《 訪黃宗江――“賣藝人家”,好老頭兒》

8、 《訪靳尚誼――大畫家給我上大課》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的作者是誰?匿名使用者 2013-09-17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本文為略讀課文,是一名小學生對季老的訪談錄,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一種文體。這一老一小,一個是德高望重學有建樹的著名學者,一個是剛開始求學的小學生。他們倆在年齡、閱歷、學識上有著巨大的懸殊,卻在平等和諧的氣氛中就閱讀展開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寫好,要多看書;要努力培養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學好外語,還要進行古詩文積累。這些不僅使苗苗受益,也使讀者受到啟發。在兩者的對話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氣與禮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親切幽默、平易近人,還有對下一代的殷切希望與深深關愛。

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一是把握訪談的主要內容,進一步感受閱讀的樂趣,明晰健康成長的要求;二是繼續開展關於閱讀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為口語交際、習作打好基礎,逐步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我小時候,跟我一個妹妹一塊兒看,家裡的桌子底下有個盛白麵的大缸,叔父一來,我們就趕緊把閒書藏到缸裡頭,桌上擺的,都是正課。

“閒書”指的是《彭公案》《濟公傳》等課外書,“正課”指的是課內要學習的課程。“閒書”與“正課”的區分源自教師與家長的界定。這句話是季老在與苗苗交流讀課外讀物時,現身說法,舉了自己童年的例子。季老對童年時閱讀印象深刻,說得生動形象,聽來如臨其境。

②三貫通,這才是21世紀的青年。

“貫通”,即全部透徹地理解和領悟,達到精通。“三貫通”則是指清華大學提出的“中西貫通”“古今貫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貫通”。這句話是季老針對苗苗偏科而說的。國力的競爭取決於人才的競爭,21世紀是一個知識和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學貫中西、博古通今,還要文理兼備。這種綜合型的人才,才能適應新世紀發展的需要。

③我覺得,一個小孩起碼要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這是最起碼的要求。

“起碼”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與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詩文積累的建議,並用“起碼”“最起碼”提出了量化的要求。這與我們《語文課程標準(試用)》提出的古詩文背誦不謀而合。這裡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長的體驗,又有著對中華傳統文化繼承的關注,更是對“古今貫通”的一個註解與落實。

(2)對詞語的理解。

綠林好漢:原指西漢末年聚集起義的湖北綠林山的農民起義軍。後來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統治者的人們。文中指《水滸傳》裡所描寫的起義後聚集到梁山上的各位英雄。

一百單八將:單,一個。文中指梁山上的一百零八個好漢。

滾瓜爛熟:形容朗讀、背誦得熟練流利。

偏科:指單獨著重某一科,不能全面發展。

注:用文字解釋字句。文中指對《古文觀止》中難以理解的詞句加上註釋。

二、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能借助字典,聯絡上下文和生活實際讀懂詞句的意思。

2.正確、流利、分角色朗讀課文,把握談話的主要內容。

3.能從對話中得到怎樣讀書和學習的啟示,進一步開展有關閱讀的綜合性學習活動。

三、教學建議

1.本文作為略讀課文,且是對話形式的訪談錄,沒有複雜的句式、過多的修辭和深奧的詞句,完全口語化,所以更應放手讓學生自學,自讀自悟。

2.本文是訪談錄,通篇都是對話,在反覆自讀把握主要內容後,可以進行分角色朗讀或模擬採訪。在朗讀中要把握住人物對話的基調:苗苗是個熱愛讀書的小學生,謙虛好問,對季老的尊敬崇拜溢於言表;而季老毫無名人架子,親切隨和,在幽默的談吐中善於誘導,滿含著對下一代的關愛之情。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插圖,更好地體會人物的年齡、身份與情感。文中有許多多音字,如《水滸傳(zhuàn)》、“綠(lù)林好漢”、“一百單八將(jiàng)”、《濟公傳(zhuàn)》等要注意讀準確。還要注意對話是口語化的,如“跟前兒”“偏科”“起碼”這些北京方言,更是透著親切,所以要讀得像說話一樣自然,毫不做作才好。

3.在弄清苗苗同季老交流了閱讀、偏科、學習外語和積累古詩文的問題後,可以在小組內就感興趣的某一個問題展開討論,交流自己的感受。還可以提出與文中人物不同的見解。然後形成小組意見全班交流,達成一些共識,得到應有的啟發,如,要加大課外閱讀,才能促進寫作的提高;不要偏科,全面發展;加強古詩文積累,增強文化底蘊等。

苗苗與季老的對話內容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緊密相關,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辯論,如,季老是主張看閒書的,但在課上和寫作業的時候看可行嗎;苗苗的爸爸打她對嗎;學生偏科與任課教師有關係嗎;背兩百首詩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我們能成為“三貫通”的人才嗎……

4.在本文的學習中,要注意從對話中感受到季老談笑風生中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誘、關心關愛下一代成長的人格魅力。還有在訪談中如何有禮貌地請教、表達自己的觀點、傾聽對方的表述等,學習一些採訪的技巧,用於指導課外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就本文還可做一些拓展,如,調查一下本班同學的閱讀書目;採訪愛讀書的人,列一個採訪提綱,並做一份訪談記錄等。

5.在讀書、討論、交流後,可以品味題目的寓意:表面上與二人的名字密切相關,“小苗”--苗苗;“大樹”--季羨林。實際上“小苗”還包含著苗苗在求學和增長知識的路上剛剛起步,猶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營養;而季老學識淵博、學有建樹,恰似一株根深葉茂的大樹。“小苗”與“大樹”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長、汲取營養,小苗才會長成參天大樹,像苗苗這樣的孩子們才會成才的內容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的作者是誰?王琪爾艾 2013-12-30

張鍅 或 張苗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的作者是誰?匿名使用者 2013-09-17

作者是張苗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的作者是誰?匿名使用者 2013-09-17

張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