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牡丹記》的語言現象總結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9-12

《洛陽牡丹記》的語言現象總結歲末年終 2011-11-23

(1)牡丹出丹州、延州,東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陽者今為天下第一。洛陽所謂丹州花、延州紅、青州紅者,皆彼土之尤傑者。然來洛陽,才得備眾花之一種,列第不出三已下,不能獨立與洛花敵。而越之花以遠罕識,不見齒;然雖越人,亦不敢自譽,以與洛花爭高下。是洛陽者,是天下之第一也。

語法現象: 被動句 不見齒 已 :同以

翻譯:

牡丹產于丹州、延州,往東則有青州,南面的越州也產牡丹。而洛陽的牡丹,現在是天下第一。洛陽所說的丹州花、延州紅、青州紅等等,都是那些地方培植最好的品種,可是到了洛陽,這些花才不過充得上眾多牡丹中的一種,排列次序,不會超出三等以下的範圍,哪一種也不能與洛陽牡丹分庭抗禮。而越州牡丹因產地遠,很少見,當然更不為人所重視,而即便是越州人也不敢自誇,拿來和洛陽牡丹一爭高下。這樣洛陽牡丹就穩穩地享有了天下第一的美譽。

(2)洛陽亦有黃芍藥、緋桃、瑞蓮、千葉李、紅郁李之類,皆不減它出者。而洛陽人不甚惜,謂之果子花,曰某花某花,至牡丹則不名,直曰花。其意謂天下真花獨牡丹,其名之著,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其愛重之如此。

註釋:減:不及

翻譯:

洛陽的花也有黃芍藥、緋桃、瑞蓮、千葉李、紅郁李之類,都不比其他地方出產的差,但洛陽人並不特別看重,稱為果子花,或叫什麼花什麼花,而到牡丹則不稱名稱,就直接叫“花”。這意思就是說天下真正的花就洛陽牡丹一種,它的名聲無人不知,不借稱說牡丹的名稱就知道說的是它。洛陽人對洛陽牡丹的愛就重到了這種程度。

(3)說者多言洛陽於三河間,古善地,昔周公以尺寸考日出沒,測知寒暑風雨乖與順於此。此蓋天地之中,草木之華得中氣之和者多,故獨與它方異。予甚以為不然。夫洛陽於周所有之土,四方入貢道里均,乃九州之中。在天地崑崙磅礴之間,未必中也;又況天地之和氣,宜遍被四方上下,不宜限其中以自私。

翻譯:

說(洛陽牡丹之所以特別好的原因)的人大都認為洛陽處於三河之間,自古就是善地,古時候周公憑藉精密計量考察太陽的出沒,在這裡測知寒暑變化與風雨調順與不調順的規律,因而這裡是天地的中央,草木開花得到天地中正平和之氣最多,所以洛陽牡丹獨與其他地方不同。我對這種說法很不以為然。洛陽在周朝所擁有的地域裡,四方諸侯來納貢,道里遠近差不太多,是九州的中央,可是在廣大無比的天地之間,洛陽未必處在正中。又何況天地平和之氣,應當是遍佈四方上下的,不應是侷限在某一地區之中而偏私於誰的。

(4)夫中與和者,有常之氣,其推於物也,亦宜為有常之形。物之常者,不甚美亦不甚惡。及元氣之病也,美惡隔並而不相和入。故物有極美與極惡者,皆得於氣之偏也。花之鐘其美,與夫癭木擁腫之鐘其惡,醜好雖異,而得一氣之偏病則均。

註釋 癭 (yǐng)瘤子

翻譯:

所謂中正平和,是一種普遍、一般之氣,它推及到各類事物,這些事物也應是普遍、一般的形態。事物的一般形態,是不甚美也不甚惡。到了事物內在之氣出了問題,美與惡兩種因素的正常轉換被阻隔,就導致事物呈現極美與極惡的不同形態,這都是緣於內在之氣偏離平和。花卉集中地表現美,瘤子腫塊集中地表現惡,在醜與好方面雖然很不相同,但都緣於內在之氣偏離常態,這點卻是一樣的。

(5)牡丹之名,或以氏,或以州,或以地,或以色,或旌其所異者而志之。姚黃、牛黃、左花、魏花,以姓著;青州、丹州、延州紅,以州著;細葉、粗葉壽安、潛溪緋,以地著;一擫紅、鶴翎紅、硃砂紅、玉板白、多葉紫、甘草黃,以色著;獻來紅、添色紅、九蕊真珠、鹿胎花、倒暈檀心、蓮花萼、一百五、葉底紫,皆志其異者。

註釋:擫(yè)名 命名(動詞)

翻譯:

牡丹花的命名,或用姓氏,或用州縣,或用地區,或用顏色,或顯示其作為標誌的某種特色。姚黃、牛黃、左花、魏花,是以培植者的姓氏命名;青州、丹州、延州紅,是以所產州縣命名;細葉、粗葉壽安、潛溪緋,是以產地命名;一擫紅、鶴翎紅、硃砂紅、玉板白、多葉紫、甘草黃,是以顏色命名;獻來紅、添色紅、九蕊真珠、鹿胎花、倒暈檀心、蓮花萼、一百五、葉底紫,都是標誌其某種特色。

(6)姚黃者,千葉黃花,出於民姚氏家。此花之出,於今未十年。姚氏居白司馬坡,其地屬河陽,然花不傳河陽,傳洛陽。亦不甚多,一歲不過數朵。

翻譯:

叫做“姚黃”的,特點是千葉黃花,出於民間姚氏之家。這種牡丹問世,到今天不到十年。姚氏住在白司馬坡,那地方屬河陽地區,但這種花不在河陽流傳,卻在洛陽流傳。洛陽流傳的也不多,一年不過幾朵而已。

(7)魏家花者,千葉肉紅花,出於魏相仁溥家。始樵者於壽安山中見之,斫以賣魏氏。魏氏池館甚大,傳者雲:此花初出時,人有欲閱者,人稅十數錢,乃得登舟渡池至花所,魏氏日收十數緡。其後破亡,鬻其園,今普明寺後林池,乃其地,寺僧耕之以植桑麥。花傳民家甚多,人有數其葉者,雲至七百葉。錢思公嘗曰:“人謂牡丹花王,今姚黃真可為‘王’,而魏花乃‘後’也。”

註釋:緡(mǐn)一千個錢稱一緡,鬻(yù)賣

翻譯:

魏家的花,是千葉肉紅花,出於當過宰相的魏仁溥家。起初是樵夫在壽安山中發現這種牡丹花,後砍下來賣給魏家。魏家池塘館閣甚大,據說這種牡丹初面世時,有想去看一眼的,每人得交十數錢,才讓登舟渡池到養花的地方去看,魏家每天可收到上萬錢。後來魏家破亡,賣掉了那個園子。現在普明寺後的林木池塘就是魏家養花的地方。寺僧在那裡耕作,來植桑種麥。這種牡丹流傳到老百姓家的很多。有數過花瓣的,說一朵多到七百葉。錢思公曾說:“人們說牡丹是花中之王,現在千葉姚黃真可以算作‘王’了,而魏花是‘後’。”

(8)牡丹初不載文字,唯以藥載《本草》。然於花中不為高第,與荊棘無異。土人皆取以為薪。自唐則天以後,洛陽牡丹始盛,然未聞有以名著者。如沈、宋、元、白之流,皆善詠花草,計有若今之異者,彼必形於篇詠,而寂無傳焉。唯劉夢得有《詠魚朝恩宅牡丹詩》,但云“一叢千萬朵”而已,亦不雲其美且異也。謝靈運言永嘉竹間水際多牡丹,今越花不及洛陽甚遠,是洛花自古未有若今之盛也。

註釋:白居易有《惜牡丹》詩說:“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元稹詩說:“可憐顏色經年別,收取朱闌一片紅。”唐朝人並不是忽略牡丹,南宋洪邁在《容齋隨筆》已經指出歐陽修的片面之處。

翻譯:

牡丹花最早不見於文字記載,只作為藥記載在《神農本草經》上,但在花裡面沒有很高地位,與荊棘沒大差別,當地人砍來當柴火用。自唐代武則天以後,洛陽牡丹開始興盛,但還沒有憑特殊名目著稱的。唐代如沈佺期、宋之問、元稹、白居易等人都善於吟詠花草,推想如有像今天這種獨具特色的牡丹,那麼他們一定會在詩作中予以表現,可是他們並沒有這類詩作流傳。只是劉夢得有《詠魚朝恩宅牡丹詩》一詩,但也只寫“一叢千萬朵”而已,也沒有寫出什麼美而且特異的地方。謝靈運說永嘉竹林中、水流邊牡丹很多,但現在看到南方的牡丹比洛陽的差得很遠,這足以說明洛陽牡丹自古以來沒有像現在這般興盛過。

(9)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花開時,士庶競為遊遨,往往於古寺廢宅有池臺處為市,井張幄帟,笙歌之聲相聞。最盛於月陂堤、張家園、棠棣坊、長壽寺、東街與郭令宅,至花落乃罷。

翻譯:

洛陽百姓的習俗,是大多喜歡花,一到春天,城裡不分貴賤都要插花,即便是挑擔子賣苦力的也不例外。花開的時候,士大夫和一般百姓都爭著遊春賞花。往往在有亭臺池塘的古廟或廢宅處,形成臨時街市,搭上帳幕,笙歌之聲遠近相聞。最熱鬧的要數月陂堤、張家園、棠棣坊、長壽寺、東街與郭令宅等幾處。要到花落,街市才會撤掉。

(10)洛陽至東京六驛,舊不進花。自今徐州李相迪為留守時始進御。歲遣衙校一員,乘驛馬,一日一夕至京師。所進不過姚黃,魏花三數朵。以菜葉實竹籠子藉覆之,使馬上不動搖,以蠟封花蒂,乃數日不落。

翻譯:

洛陽到東京有六個驛站,原先洛陽並不向京城進獻牡丹花。自徐州李相迪任“留守”時,才開始向東京進獻牡丹。每年派衙校一員,乘驛馬,一天一夜趕到東京。所進獻的不過是姚黃、魏花三數朵。用菜葉把竹籠子裡面墊好、蓋好,使花在驛馬上不動搖,用蠟把花蒂封好,就可讓花幾日不落。

(11)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樹者,蓋其不接則不佳。春初時,洛人於壽安山中斫小栽子賣城中,謂之山篦子。人家治地為畦塍種之,至秋乃接。接花工尤著者,謂之門園子。豪家無不邀之。姚黃一接頭直錢五千。秋時立契買之。至春見花乃歸其直。洛人甚惜此花,不欲傳,有權貴求其接頭者,或以湯中蘸殺與之。魏花初出時接頭亦錢五千,今尚直一千。

註釋:畦塍(chéng)塍,田間土埂。直同值。

翻譯:

一般洛陽人家家有牡丹,而很少有大樹的,原因是牡丹要嫁接才好,不嫁接品種會退化。初春時,洛陽人到壽安山中砍小枝子到城裡賣,稱小枝子為山篦子。人們在家裡把園中土地整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栽下去,到秋天才嫁接。精通嫁接的工人,被稱作“門園子”,有錢人家都要邀請這樣的人。姚黃一個接頭值到五千錢,秋天時立下契約買定,嫁接好,到春天見到開花才付給工錢。洛陽人特愛惜這種花,不願意公開其中的技術秘密,有位權貴想買姚黃接頭(瞭解其中秘密),有人於是用開水把接頭燙死賣給那位權貴。魏花起初一個接頭也要值到五千錢,現在也還值一千錢。

《洛陽牡丹記》的語言現象總結甜甜甜甜甜的我 2011-11-26

而出花以遠罕識,不見齒 (被動句)

是洛陽者,果天下之第一也。 (判斷句)

測知寒暑風雨乖與順於此 (介詞短語後置)

四方入貢道里均,乃九州之中 (判斷句)

夫中與和者,有常之氣。 (判斷句)

物之常者 (定語後置)

姚黃者,千葉黃花 (判斷句)

魏家花者,千葉肉紅花 (判斷句)

洛陽者,今為天下第一。 (判斷句)

而越之

姚氏居(於)白司馬坡 (省略句)

人有欲閱者 (定語後置)

人有數其葉者 (定語後置)

牡丹初不載(於)文字,唯以藥載(於)《本草》(省略句)

土人皆取(之)以(之)為薪 (省略句)

彼必形於篇詠 (介詞短語後置)

使(之於)馬上不動搖 (省略句)

接花工尤著者,謂之門園子 (定語後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