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關小二 (也就是慣於啦) 的問題``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9-15

關於關小二 (也就是慣於啦) 的問題``匿名使用者 2013-07-25

兩個方面

第一:

至於為什麼是關羽,而不是白起、孫武等比他優秀得多的武將,這和滿清統治者的個人愛好有關,因為滿清建國者奴爾哈赤愛讀《三國演義》,其起家的過程中不乏運用這部小說中的計謀,以後歷代滿清統治者都把《三國演義》做為必讀書,相傳皇太級殺死明朝毛文龍和袁崇煥兩大名將,用的就是三國中的計謀。甚至可以說,沒有《三國演義》這本漢人寫的小說的教導,滿清根本得不了天下。

正因為滿清統治者對《三國演義》懷有特殊的感情,所以順治敕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追封關羽的曾祖為光昭公,祖裕昌公、考誠忠公,造神碑供奉後殿,並定每年春二仲月上戊日致祭,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敕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不斷地神化關羽。

清皇室統治者為了消除民間反清意識,強化滿族貴族統治階級的統治,在不斷地造出一些神化關羽的故事,為鞏固其統治地位服務。因此,他們不厭其煩地頻頻給關羽臉上貼金,連續為關羽封功晉爵,屢加封號,以使關羽更加神化。嘉慶發出敕諭,即在關羽的封號上又加封了“仁勇”二字,又為滑縣重修的關帝廟御書“佑民助順”匾額。宣宗皇帝時又加封“威顯”二字。咸豐二年、三年(公元1852、1853年),文宗皇帝又兩次加封“護國”“保民”四字。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 再加封“精誠”二字,七年(1857年)加封“綏靖”二字。在供奉或祭祀時,通常稱“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關聖大帝”。這樣的封號連祖孫三代都得到封贈的,真是亙古一人。因此,清代全國上下普遍建有關帝廟,僅新賓境內1910年統計,即有關帝廟35處268間殿宇,而關羽也在滿族傳統宗教中變成關瑪法,成為和如來並列的最高神之一。

所以,準確的說,中國的武聖人是民族英雄岳飛,而關羽則是滿清統治者篡改和強加的一個“武聖人”

第二,

關二哥不是個一般的人,大夥管他叫“武聖”,這個名頭可不是白來的。今個俺就來表一表關二哥的過人之處。大事不說,就從關羽先生選擇跟班兒的眼光來看,就可以發現二哥具有常人不具備的高屋建瓴、洞燭機先的超凡本事。 關羽過五關的經歷很辛苦。精力除去對付敵人不算,遇到要投奔自己的人,也要善於辨析良莠、去粗取精。一路上來投奔二哥的有廖化、裴元紹,還有周倉。這三人來歷差不多,但關羽慧眼識金,單單選中了周倉。事後周倉的一系列表現證明,咱二哥的選擇具有不可辯駁的正確性。

首先是出身。二哥素有傲上不忍下的脾氣。所謂“下”,自然是越苦大仇深越好。周倉出身黃巾,是正牌農民起義革命隊伍中的人,根紅苗正,政審一次過關。

其次是忠誠。這個忠誠不能停留在一般對事業忠誠的層面上,還需要一些個人崇拜,要真心實意的的當領導的FANS,這點周倉做得很到位。他一見到關羽,就激動的講述了在當年戰爭歲月的某一天曾有幸見過將軍一面,此後又如何心儀已久,如今願意“執鞭隨鐙,死亦甘心”。二哥聽了立即向大嫂請示,走過這道組織程式後,果斷的收留了周倉。

再次是智力。對於親近下屬來講,智力不能太高。智商太高,心眼就開始活泛,上司不放心,自己也容易惹上麻煩。魏的楊修、蜀的魏延,都是因為智商高又愛表現丟了小命。周倉和趙雲交手時被連捅了三槍,但跟關羽彙報時只說那人“極其雄壯,不知姓名”。他沒有就趙雲的武藝作出評論,只是認為對方的塊頭更大,是在力氣上大過了他。這種理解能力就很適中。

接下來的條件是要身體素質好,否則整天抗著三國重量之最的兵器,時間長了身體會吃不消。周倉“兩臂有千斤之力,板肋虯髯,形容甚偉”,身體素質完全符合標準。還說上個例子,趙雲刺別人一槍就掛,而周倉連挨三槍卻仍歡蹦亂跳。因為趙雲在過去和後來從未遇到過這種情況,所以無法解釋清楚,估計在休閒散步時遇上週倉只能默默無語,唯拱手而已。

再下的條件來要勇敢,這條也非常關鍵。關羽臨陣,臨危不懼的目視前方,看時機成熟,手臂伸出,大喝一聲“刀來!”咦?沒動靜。回頭一看,周倉正抗著大刀大步流星的往回跑,這戲可就演砸了。什麼人都好做,典韋第二是萬萬不能做的。周倉的勇敢是大家一致肯定的,即使遇到黃忠、龐德這樣的勁敵時,周倉也沒有退縮半步,每次都是準確無誤的把刀交到關羽手中。在關羽刮骨療毒時,周倉一直堅定的站在關羽身後,對疼痛沒有皺一下眉頭。

還有一條是必須爬山涉水,這一條可能很奇怪。為什麼要有這個要求呢?因為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很古怪,“登山渡水,如履平地”。周倉要幹好親隨這項工作,就必須跟著赤兔的感覺走,要登山就登山,要涉水就涉水,不能講二話。周倉在黃巾革命處於低潮的時候曾經在山上打過遊擊,登山的能力自不必說。周倉水中勇擒龐德,難得的是他水下功夫也如此了得。由此也看出關二哥閱人的獨到眼光。

關於關小二 (也就是慣於啦) 的問題``匿名使用者 2013-07-25

關羽被人們崇拜形象的形成的標誌還是這個人物形象受到觀眾的愛戴,張耒的《明道雜誌》記載了一個故事:

京師有富家子,少孤專財,群無賴百方誘導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戲,每弄至斬關羽,輒為之泣下,囑弄者且緩之。一日弄者曰:“雲長古猛將,今斬之,其鬼或能祟,請既斬而祭之。”此子聞甚喜,弄者乃求酒肉之費,此子出銀器數十,至日斬罷,大陳飲食如祭者,群無賴聚而享之,乃白此子,請遂散此器,此子不敢逆,於是共分焉。

雖然這個富家子顯得愚蠢了一些,但是他為斬關羽而泣不能自已,被人欺騙而無恨無悔,可見關羽的戲劇感人之深。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在江湖藝人的創作影響下,民間對對關羽的崇拜已經達到一定的熱度。關侯廟也在大江南北許多地方出現。李廌詩、郝經碑文、元好問的筆記小說到涉及到關廟。

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為什麼江湖藝人把遊民所向往的品德都集中表現在關羽這個人物形象上 ?由於有關“三國”平話故事的文獻不足,很難確切地回答這個問題。但是我們從宋代以前關於關羽的記載和傳說來看,有以下幾點是遊民感興趣的。

1,關羽有與遊民大體相同的出身與經歷。《三國志》關羽本傳言關羽早年“亡命奔涿郡”;《三國志平話》把這句話敷衍成為“因本縣官員貪財好賄,酷害黎民,將縣令殺了,亡命逃遁,前往涿郡”。這段經歷與脫離了宗法網路的遊民十分接近,使他們感到親切。

2,關羽對於劉備的忠誠是很感人的,而劉備對待關羽的態度又較為“平等”,於是江湖藝人便把這種君臣關係改造遊民易於接受的“義結金蘭”的關係。把連線這種關係的思想意識,闡釋為“義氣”,而“義氣”是遊民組織起來的紐帶。

3,關羽極為勇敢和武藝超群,這與宋代出現的遊民尚武精神非常合拍(宋代統治者“重文輕武”,因此尚武之風下沉於遊民群體)。遊民一無所有,大多又沒有文化,他們只能靠力氣和武藝為自己的生存和發展開闢道路。

4,宋代以前就有關羽神靈“顯聖”的傳說,而且保佑下民(這些在胡小偉的論文中有很詳細的介紹)。落拓江湖、脫離了宗法庇護的遊民們時時會有不虞之災,需要強有力的神靈的護佑。

5,作為脫離了戶籍管理的亡命者是官方所要緝拿的人,他們在社會上是沒有地位的。可是,關羽只是依靠自己個人的力量不僅生前成為名將,而且死後還化為流傳千古的神靈,這是最易於引起處於社會底層的遊民共鳴與欽佩的。

6,還應該注意到,關羽一生輾轉四方,只是晚年才稍稍安定,鎮守荊州。死後又被弄得身首異處,也給人們以漂零之感。這些都容易引起過著不安定生活人們的同情與共鳴。因此,關羽特別受到流落到他鄉的遊民、輾轉四方的行商和漂流到海外的華僑的崇拜、成為他們的保護神。

綜合這種種原因,可以看出關羽的歷史以及宋代之前有關的傳說就已經具備了被缺少安定生活的社會群體人們崇拜的因素。這樣,就為江湖藝人把關羽塑造成為能夠表達自己理想的英雄形象提供了素材與可能性。有悠久的傳說和歷史事實為基礎,關羽這個形象一出現馬上就各個階層(包括一些主流社會的人們)的歡迎與尊敬(當然歡迎和尊敬的角度不同)。元代文人社會地位低下,關羽的故事自然易於引起他們的創作衝動,這個時期產生大量的有關關羽題材的戲劇作品。著名的如《關大王獨赴單刀會》《關雲長千里獨行》《關雲長大破蚩尤》等。這使得關羽的形象更豐滿、更高大、更能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