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後期的的東興之戰對曹魏的喪禮制度產生了奢靡影響?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10-05

三國中後期的的東興之戰對曹魏的喪禮制度產生了奢靡影響?

三國中後期的的東興之戰對曹魏的喪禮制度產生了奢靡影響?

三國中後期的的東興之戰對曹魏的喪禮制度產生了奢靡影響?

三國中後期的的東興之戰對曹魏的喪禮制度產生了奢靡影響?網友9638879c 2020-11-22

無論是從事蹟,還是從人物的角度來看,三國中後期的知名度都趕不上東漢末年和三國前期。

但實際上三國後期的歷史也很精彩,人才也沒有凋零,戰役的規模、激烈程度也並不遜色。

下面小編要說的就是發生於三國中後期的一次戰役——“東興之戰”,交戰雙方分別是曹魏和東吳。

這次戰役中東吳大獲全勝,曹魏死傷慘重,甚至導致了喪禮的簡化。下面小編就來說說“東興之戰”的首尾始末。

“東興之戰”的歷史背景:孫權病死,諸葛恪築東興堤二城

“東興之戰”發生在公元252年。按照曹魏的年號,是嘉平四年;按照東吳的年號,是在建興元年。

從東吳這個年號就可以看出來,當時東吳內部正處於權力交替的階段。孫權去世,由於晚年時期搞出來的“二宮之爭”,少子孫亮繼承了皇位。

諸葛恪(諸葛瑾之子)、滕胤、呂據(呂範之子)、孫峻(東吳宗室)作為輔政大臣。

三國中後期的的東興之戰對曹魏的喪禮制度產生了奢靡影響?

諸葛恪在孫亮即位初期做了一件事,修繕孫權修建的東興堤,並且在東興堤左右鑄造兩個城塢,保衛東興堤。

兩個城塢各駐軍千人,全端(全琮之子)、留略(留贊之子)兩個人留守。隨後諸葛恪引軍而還。

東興堤橫亙在巢湖與長江之間的濡須,諸葛恪修繕東興堤,並且在旁邊建築城塢,算是扼守淮南和江東的一條水道,加強了對曹魏的防備。

但諸葛恪的舉動也刺激到了曹魏的敏感神經,況且東吳內部正是主少國疑的處境。在這種背景下,曹魏打算對東吳發動進攻。

進攻計劃的制定:三路伐吳,拔除東興二城

曹魏決定進攻東吳,但是具體的計劃,在曹魏當中存在不同的聲音。

按照《三國志·魏書·傅嘏傳》引注的《戰略》,以及《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引注的《漢晉春秋》的內容來看,在戰爭前期,曹魏內部有四個不同的計劃,小編分列在下面。

一、乘船渡江,橫行江表,對東吳進行搶劫抄略。

二、多路進攻大張聲勢,憑藉巨大的威勢離間、誘降東吳守將,等待東吳內部出現問題(以上兩條為徵南將軍王昶、徵東將軍胡遵、鎮南將軍毌丘儉其中之二提出,分別是誰不清楚)。

三、在要地駐軍屯田,搶奪江北肥沃的土地,與東吳相抗,等待有利時機發動突然襲擊(王昶、胡遵、毌丘儉其中之一提出,具體是誰不清楚,尚書傅嘏附議)。

四、由王昶進攻江陵,毌丘儉進攻武昌,阻擋東吳長江上游的援軍,然後派遣精銳部隊迅速拔除東興堤附近的兩個城塢,破壞東興堤(鎮東將軍諸葛誕提出)。

三國中後期的的東興之戰對曹魏的喪禮制度產生了奢靡影響?

這些進攻計劃中,諸葛誕提出的計劃最直接,得到曹魏實權人物司馬師的認可。

不過司馬師對諸葛誕的計劃也進行了調整。按照諸葛誕的計劃,派精銳部隊突襲,搶在東吳支援之前完成任務,數量想必不會太多。而司馬師的意思是大兵壓境。

於是進攻東吳的計劃就這樣被制定下來:王昶攻江陵;毌丘儉攻武昌;司馬昭率領胡遵、諸葛誕七萬大軍攻東興。

一、東興二城據守,諸葛恪迅速支援

胡遵、諸葛誕的軍隊人數雖然多,但畢竟受限於地形。曹魏軍隊架起浮橋到達東興堤,分別圍攻東興二城。

但這兩個城塢分別依山而建,地勢非常險要。所以即使面對七萬大軍,東興二城的兩千守軍也堅持了一陣,沒有被迅速拔除。

而另一方面,諸葛恪率領四萬軍隊日夜兼程支援東興堤,終於在東興二城沒有失守前趕到。雙方兵力的規模超過十萬的大戰一觸即發。

二、“雪夜奮短兵”,東吳前部擊潰魏軍

諸葛恪令留贊、呂據、唐諮、丁奉率領部隊作為前鋒,進攻東興堤上的曹魏軍隊。

丁奉擔心曹魏軍隊提前佔據有利地形,於是率領部曲三千人從小道進發,只花費兩天就佔據了東興堤附近的徐塘。

三國中後期的的東興之戰對曹魏的喪禮制度產生了奢靡影響?

當時天上正下著大雪,曹魏眾將置宴飲酒,防備也相對稀鬆。丁奉決定趁這個機會發動進攻。

為了追求速度和敏捷,東吳士兵脫下鎧甲,只留下頭盔;兵器也放棄長兵器,只准備短刀和盾牌。

曹魏軍隊也看到這些東吳士兵,但裝備上的不足更加令他們放鬆警惕,沒有及時做好防備。

丁奉計程車兵順利爬上東興堤,突然擊鼓進攻,由於之前的輕敵,曹魏軍隊大亂,前營被擊破;隨後呂據等人趕到,繼續進攻東興堤上的曹魏軍隊,曹魏的敗勢已經無法逆轉。

三、破壞浮橋,數萬士兵葬身水底

古代冷兵器對敵人的殺傷的效率是比較低的,但是水火無情。

就像後來姜維發動的“洮西之戰”中,數萬隴西精銳葬身於洮水,“東興之戰”中的東吳同樣藉助了水利。

丁奉等人擊潰曹魏軍隊,暫時保住了東興堤和東興二城,但如果曹魏軍隊能夠順利撤退,很大機率會重整旗鼓爭奪東興堤。

丁奉的“雪夜奮短兵”的壯舉也無法做到一錘定音的效果,直接終結“東興之戰”。

即便曹魏與東吳相持之後撤軍,那東吳也只能說是完成一個比較漂亮的防禦戰,但戰果卻比不上“洮西大捷”或者說“石亭之戰”這樣的大勝。

而有一個人成為了東吳的奇兵,配合丁奉等人的正面進攻,將“東興之戰”變成殲敵數萬的大勝。

三國中後期的的東興之戰對曹魏的喪禮制度產生了奢靡影響?

這個人就是朱桓的兒子——朱異。

在丁奉突襲東興堤的時候,朱異率領一支水軍進攻曹魏軍隊的浮橋,將曹魏軍隊的後路徹底斷絕。

這樣一來,在丁奉、留贊、呂據、唐諮或者還有諸葛恪本部的正面強攻令曹魏軍隊向後潰退,而浮橋又被朱異破壞,大批曹魏軍隊在走投無路之下投身水底。

按照《三國志·吳書·丁奉傳》的記載,曹魏“悉許、洛兵大舉而來”,大部分士兵是從北方重鎮而來,不善水性。

所以可想而知,這些跳水的曹魏士兵基本上算是九死一生,再加上在混亂中自相踩踏,這次“東興之戰”曹魏損失了數萬計程車兵。

在江淮地區的主力部隊吃了大敗,那麼進攻江陵和武昌也沒有了意義。王昶、毌丘儉燒燬軍營自行撤退。在“東興之戰”中曹魏可以說是敗得一塌糊塗。

“東興之戰”是一次規模比較大的戰役,而且也非常慘烈,這樣的戰役當然會產生比較大的影響。

小編從東吳、蜀漢、曹魏三方來說一說“東興之戰”的影響。

東吳是“東興之戰”的勝利者,作為主將的諸葛恪成為最大的受益人。

諸葛恪一方面提升了巨大的威望,但同時也令他生起了輕敵的心理。

於是在“東興之戰”的次年,也就是公元253年五月,諸葛恪起兵二十萬之巨侵入淮南,圍攻新城。

但是遭到了新城守將張特的頑強抵抗以及駐紮在壽春的司馬孚的二十萬大軍的威脅,同時軍中發生疫病,最後只能撤軍。

這次“新城之戰”令諸葛恪在“東興之戰”中獲得的聲望掃地,激發了很多人的不滿,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孫峻奪權,諸葛恪被殺。

我們不難發現諸葛恪和姜維這兩個人非常相像,都是有過一次巨大的勝利而產生輕敵情緒,接著在次年收穫慘敗,從而威脅到自身在朝中的地位。

曹魏的實力遠遠強於蜀漢和東吳,蜀漢和東吳也算是唇齒相依,同氣連枝。

諸葛恪在東興獲得大勝,決定繼續入寢淮南,同時向蜀漢聯絡,從西線和東線一同發兵進攻曹魏。

此時“恰逢”費禕被刺殺(關於費禕的死因,實在有很多爭議,小編姑且打一個引號),姜維失去壓制,當然是一百個同意。

於是在諸葛恪圍攻新城的時候,姜維出兵圍攻南安,但是不久後糧盡退軍。

曹魏是“東興之戰”的失敗者,當然受到的影響也比較大。

首先是對“東興之戰”中各將領的處置問題。

當時朝臣提議將這些將領罷黜。但當時距離“高平陵之變”才三年而已,司馬氏對曹魏的掌控還沒有那麼牢固。

於是司馬師以自己不聽從諸葛誕的話(也就是輕兵突襲)為由,將過錯攬在自己身上,司馬昭當時作為曹魏軍隊的主將,被剝奪了侯爵,算是承擔起這個責任。

不過“東興之戰”後還是出現一個人事調動。

原先諸葛誕督揚州軍事,毌丘儉督豫州軍事,經歷這次慘敗後,二人調換了防區。

諸葛誕督豫州,毌丘儉督揚州,一定程度上為後來“淮南三叛”中的第二叛創造了條件。

三國中後期的的東興之戰對曹魏的喪禮制度產生了奢靡影響?

另一方面,“東興之戰”的慘敗對曹魏的禮制也造成了影響,小編將一些史料分列在下面。

《晉書·禮制》:“諸如此,皆依東關故事,限行三年之禮畢而除也。”

《宋書·鄭鮮之傳》:“文皇帝以東關之役,屍骸不反者,制其子弟,不廢婚宦。”

《陳書·沈洙傳》:“但魏氏東關之役,既失亡屍柩,葬禮無期,議以為禮無終身之喪,故制使除服。”

根據這三條史料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到,在古代的時候,要下葬後才算完成了葬禮,才能出來做官、婚娶。如果久而不葬,主喪者要一直穿喪服守喪。

但是“東關之戰”中戰死計程車兵難以收殮回來,所以曹魏只能將葬禮從宜,這些“久而不葬者”的主喪者守孝三年後就可以做官或者婚娶了。

“東興之戰”和之後的“新城之戰”都是發生在曹魏和東吳之間的規模較大的戰役。

在“東興之戰”中,曹魏軍隊反了一個非常致命的錯誤,那就是輕敵。

丁奉等人正是利用了這一點,突然殺到東興堤,令曹魏軍隊措手不及,出現潰退之狀;朱異在敵後破壞浮橋,更是極大地擴大了東吳軍隊的戰果。

總的來說,東吳一方在“東興之戰”中兼備智勇,再加上極為有利的地形,取得這樣的大勝也就可以理解了。

而隨後的“新城之戰”中,雙方攻守互換,諸葛恪同樣是帶有一點輕敵性質的豪賭,最後無功而返,還導致東吳政局中的一系列連鎖反應。看來輕敵真是為將者的大忌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