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南北對峙時,都是北方消滅南方

  • 作者:由 時光不老,我們不散 發表于 歷史
  • 2022-09-28

為什麼中國南北對峙時,都是北方消滅南方蘊真2018.06.15 回答

古代歷史上有個很奇特的規律,每當南北政權對峙的時候,最終的結果,總是北方統一南方。

唯一一次例外是元末朱元璋的北伐,但那次有南北聯手趕走侵略者的性質,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南北對峙。

其他時候,都是南方政權被消滅。

為什麼會是這樣?

如果一次兩次,可以用偶然性來解釋。但幾千年的歷史上一直這樣,背後一定有某些必然性。

我們仔細一想:近代川軍是出了名的能打,再遠一點,廣西兵的彪悍全國聞名,太平天國的時候曾國藩的湘軍戰鬥力也是槓槓的。

所以不能說南方人就不能打。

但南方人能打的時候,都是南北統一的大一統時期,北方政權統治著南方。

南北對峙的時候,南方人的戰鬥力就消失不見了。

所以,弱的不是南方人,而是南方政權。

為什麼會這樣?

歷史上大規模的南北對峙發生過三次:

三國時期,魏晉對吳蜀。

東晉南北朝。

兩宋對遼金蒙古。

三次全部以北方完勝告終。

其他南北對峙還包括,殘唐五代、元末農民軍、吳三桂、太平天國等等。多數也是北方獲勝。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南北雙方在地理上的不對等。

首先說明,我們討論的範圍主要在漢地十八省。其中,南北對峙的核心地帶是在黃河下游到長江下游這一片。

我們翻開地圖,在我國的東部,有一個很明顯的地理特徵:從黃河下游到長江下游的平原地區,北狹南廣,呈一個敞開的喇叭形狀。

喇叭的頂點在幽燕地區,也就是燕雲十六州北端,外面就是長城。

喇叭底部在長江以南一些,過了江南,大致到南嶺山脈。

如果沿著這個三角形從北向南打,地形會越來越開闊,到長江的位置,橫向已經有上千公里,一馬平川。

這時候會形成多點進攻,戰術發揮空間非常大,再配合長江上游四川地區的兵力,南方防守的壓力實在太大。

東吳、南朝陳、南宋,都是這樣被滅的。

而從南向北打,卻反過來,越走越窄,最後被卡在幽州的位置,被迫在這裡死磕。

這時候,周圍是黃土高原、蒙古高原、東北地區,重重包圍。南方軍隊很容易被困死在這裡。

宋太宗在高粱河遇到的就是這種局面。

這樣南方軍隊就很尷尬了。

南方的防線是一條一千公里的橫線,而北方的防線是一條一千多公里的縱線。

南征可以選擇多路突破,發動閃電戰,瞬間打破南方的防線;北伐卻像打關卡,打完一關還有一關,等到幽州的時候鋒芒已挫。

即使拿下幽燕,也會被卡在山海關的位置,再往北,就要上高原,這裡基本就是南方能打到的極限位置。

假使南方軍隊真的戰鬥力爆表,成功打到山海關,也無法穿過這個狹窄地段有效控制東北;另一個方向,是極度遼闊的蒙古高原,乃至於遙遠的漠北,南方更加無法控制。

這種地理條件,讓北方几乎處於無法被打敗的境地。

歷史上只有朱元璋的北伐徹底擊潰了北方政權,因為朱元璋選擇了一種正確的戰略:

先從沿海一線,北上山東,控制了山東以後,由東向西打,這時北方的前沿陣地也變成了一條橫線。

同時在潼關的位置卡住到關中的道路,把敵人堵在太行山以東,然後甕中捉鱉。

事實證明這種戰略是很成功的。

但當元順帝逃到漠北以後,明朝仍然無法徹底消滅他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草原民族逐步恢復國力,在遙遠的將來再度南下威脅中原,這基本上是南方政權的宿命。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北魏和柔然之間,彪悍如北魏也拿柔然這種“敵進我退,敵駐我擾”的流氓招數無可奈何。

一句話,人家有地方可退。

戰略縱深實在太重要了!

那麼,如果是北方戰鬥力更強會怎樣?

南方的絕大部分人口和資源都集中在江南地區,而江南就在南北對峙的前沿陣地。

唯一的憑藉是長江,敵人一旦突破長江天塹,江南幾乎就會瞬間淪陷。

在明清之前,嶺南地區還沒有發展起來,四川和雲貴高原又是獨立的地塊,無法左右大局。因此,江南一淪陷,也就宣告了南方政權的滅亡。

南方根本不具備北方那樣的戰略縱深,這也是南方打得很吃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實際上,南方的戰略縱深也曾經發揮過作用,北宋被滅以後,金國繼續向南進攻,越過長江以後,就在這方面吃了大虧,以至於被岳飛、韓世忠又打了回去。

但南方的縱深還不夠,所以起到的效果也有限。

倘使江南以南還有像東北和蒙古那樣遼闊的土地,金國恐怕就不是吃虧的問題了,而是直接被翻盤也說不準。

但如果岳飛繼續向北打的話,又會被北方的戰略縱深所消耗,“直搗黃龍”恐怕只能是一句口號而已。

如果地形和戰略縱深這兩方面還不足以讓北方完勝的話,資源上的不均衡給了南方又一次暴擊。

南征,一路都是人口稠密的地區,搶到的資源足夠勞軍了,再加上北方用騎兵,來去如風,因此後勤壓力很小。

北伐,必須考慮北方嚴寒的因素。棉衣棉褲總要準備吧?冰天雪地中戰鬥力下降怎麼辦?打到北方以後吃什麼?堅壁清野在北方不要太好用,因此南方軍隊必須自帶糧草,龐大的後勤供應是一項重大的財政負擔。

後勤一直是北伐不可擺脫的重大困難。

從諸葛亮、陸遜這樣的天縱奇才,到祖逖、桓溫這樣的一代名將,都被耗死在這上面。

如果這還不夠的話,南方缺乏產馬地是又一個打擊,北宋就在這方面被拖累了,以至於要用砍馬腿這種慘烈的方式去阻擋金國的鐵騎。

即使像漢唐這樣強盛的大一統王朝,豢養騎兵部隊都是一項沉重的負擔。

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唐朝疆域圖_圖

最後,話說回來,還是人的問題。

南方人並不是天生孱弱,但南方的自然環境實在太好了,特別是江南地區。

北方政權為什麼一直有徵服南方的衝動?因為江南的富庶,只要征服江南,就能帶來人口和財富的暴增。

“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是北方政權一直以來的夢想。

每當一個北方政權建立,統治者就會立刻發現征服南方是擴大帝國和鞏固政權最直接最有效的一步。

同樣的原因,更北的草原民族也一直想著向中原進發。

他們的壓迫,又促使北方政權變得更加彪悍,更急於吞下南方這塊肥羊肉,來充實自己的勢力。

回到南方這邊,情況就反了過來。

南方的自然條件決定了,對內發展經濟比對外侵略收益要高得多。保持和平,生活會越來越優越。為了保持和平,稱臣、納貢,都是可以忍受的。

再考慮到地理、氣候等因素,北伐消耗實在太大,一旦興兵,財政根本撐不住。

所以南方政權一旦拿下江南以後就會發現自己似乎可以停下來享受了,再打打殺殺純屬自找麻煩。

這就是太平天國最終沉淪的原因。

再者,即使皇帝自己有雄心壯志,也很難說服貴族階層支援他。

畢竟打下江山也是你們家的,又不是我的。現在生活這麼舒適,我憑什麼要流血犧牲替你去開疆拓土?

所以每個南方政權內部都有強大的主和派勢力,千方百計阻擋北伐。

再加上酸腐文人一直哼哼唧唧的唱:“乃知兵者是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皇帝和主戰派最後只好嚥下這枚苦果,在失望中鬱鬱而終。

東晉和南宋遇到的就是這種局面。

只可惜了那些有意收復中原的仁人志士們。

為什麼中國南北對峙時,都是北方消滅南方刀搗倒纛2018.06.14 回答

在古代,北方政權消滅南方政權是因為當時中國的經濟人口重心都在北方,南方除了長江中下游平原,多數是未開發的山地和密林,不利於農業的發展。當時,南方政權除非能一次性出兵直接摧毀北方政權的君主集團,否則在長期的拉鋸中,是不足以與擁有更多人口和更強經濟實力的北方抗衡的。但隨著中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和南方的開發,經濟和人口對南北對抗中南方的不利影響正逐漸縮小。

明末出身起義農民的朱元璋的北擊元朝,以及民國中期國共兩黨合作對北洋軍閥的北伐,就是非常典型的南方擊倒北方的事例,雖然在這些時期也有北方政權擊倒南方政權,但至少形勢不再是一邊倒,而是兩邊互有來往了,因為經濟和人口差距的縮小甚至抹平不再成為造成雙方戰鬥力差距的第一因素。

實際上把這個問題拿到世界上其他國家身上一般也是如此,經濟和人口以及它們所帶來的生產力差別所造成的國力差距是一個決定性因素,在國力上居於劣勢的政權除非用速戰突襲的方式重擊甚至直接摧毀大國,否則必然在對方不斷髮展和雙方長期消耗中被壓倒和擊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