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是怎麼入主中原的?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10-06

北魏是怎麼入主中原的?sakioni2019-02-03

淝水之戰後,強大的前秦土崩瓦解了,拓跋部便乘機復國。北魏登國元年(386年),拓跋珪被諸部推戴,即位代王,並任命張兗為長史,許廉為右司馬。同年,改國號為魏,表示已不願再受晉朝的封號。

拓跋珪稱帝后施行的重要措施就是務農息兵,並首先取得後燕(慕容垂)的援助,藉以抵禦內部諸部酋長的不穩定性。拓跋部屬遊牧民族,那些酋長往往叛服無常,不懂得要在一個固定的國家內服從一個國王對自己有什麼益處。因此,在登國二年(387年),拓跋珪制定了一條措施,即在每次戰爭勝利後,按戰功分賞給群臣將士應得的戰利品。這使得諸部酋長和鮮卑兵可憑戰功得利,由此而大大增加了他們的好戰心理,不致隨時叛逃。在取得內部的團結之後,登國三年(388年),魏便開始攻打庫莫奚(東胡),並獲大勝。登國四年(389年)破解如部與高車諸部。次年,又大破高車袁紇(回紇)部,並再於次年打敗了拓跋部的世仇劉衛辰部(南匈奴的別支),繳獲馬三十餘萬匹,牛羊四百餘萬頭。魏開始佔據黃河以南(河套)的廣大牧地,由於國力劇增,便開始窺視中原。

當時,佔據北方廣大地區的後燕國前來向拓跋部索取馬匹,並扣留了拓跋部派往後燕的使臣,拓跋珪便決定斷絕與之友好的關係。北魏登國十年(395年),後燕皇帝慕容垂下令太子慕容寶統兵8萬,進攻北魏。張兗建議可暫退避其鋒芒,拓跋珪率領部眾退到河套一帶。後燕出兵三個月,卻未找到北魏主力。九月,傳來慕容垂病逝的訊息,慕容寶便燒燬準備渡河的船隻,準備退兵。拓跋珪帶領兩萬兵馬,迅速渡過黃河,日夜追趕,到達參合陂(今山西大同東)西,截斷後燕的退路,將後燕軍隊團團圍住。慕容寶見勢不好,拋棄大軍,輕騎出逃。北魏兵乘機攻擊。後燕大敗,俘獲的四五萬人全被活埋殺死。後燕由此開始衰落。

魏皇始元年(396年),拓跋珪率大軍四十餘萬攻打後燕,奪得幷州(大同西南),同年,從林阱(屬河北)進入河北,圍攻後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縣)。一年後,中山被攻陷,後燕的殘部退到龍城(今遼寧朝陽)等。大河以北諸州全被北魏佔有。北魏天興元年(398年),拓跋部定都平城(大同)。次年,改稱魏道武帝,至此南北朝對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滅後燕之後,北魏遷徙原後燕境內的吏、民及鮮卑等雜夷36萬,百工伎巧十餘萬人到魏京,給內徙的新民耕牛,計口授田,此發展農業。平城附近,被劃為“王畿”。王畿之外,又設“方”、“維”,由皇帝直接派官管理。四“方”、四“維”合稱“八國”,管理這些地方的官員稱為“八部大夫”或“八部帥”。原來以遊牧為業的鮮卑族人,便在此“八國”中定居下來,而原來的“部大人”(酋長)被皇帝任命的官員所替代。官員的主要職責變為監督和勸課農耕。朝廷按各地收入的多少,來考核官員的政績。這種新的行政法令,使得北魏的政府結構得以轉變,並使落後的遊牧業過渡到了先進的封建式農業生產方式中,使新興的北魏有了強大的物質力量為後盾。

天興二年(399年),拓跋珪於京城設定太學,置五經博士,增生員三千。拓跋珪格外重視尋找漢族士大夫對他的支援,以利用漢族文化改造處於原始狀態的鮮卑民族。崔宏歸附北魏之後,把拓跋部的歷史與漢族的歷史聯絡起來,說黃帝最小的兒子昌意“受封北土”,是拓跋部的祖先,拓跋珪對此深表贊同。一次,拓跋珪問博士李先:“世界上什麼東西最好,可以增長見識與智慧?”李先生回答說:“書籍。”於是拓跋珪就命郡縣在民間蒐羅書籍,送到京都。另一位博士公孫表,則把韓非的著作介紹給拓跋珪,告訴他如何做一個封建專權國家的皇帝。天興四年(401年),拓跋珪親祭先聖周公、先師孔子,並任用大量漢族士人作文官,依靠這些漢族文官的支援來建立封建政治制度的專治機構。

與此同時,北魏政府中的鮮卑貴族與皇帝之間的矛盾仍一直繼續。鮮卑舊貴族在過去已不能容忍一個國王,在此時則更不能容忍一種新的體制下的皇帝,一有機會,便窺覦這一寶座。天賜三年(406年),拓跋珪下詔稱:“人們認為漢高祖以布衣而得天下,這是錯誤的。漢高祖有天下是因為有天命。無天命而妄圖非分,便會遭殃。”因而勸臣下安分知足,以“保榮祿於天氣,流餘慶於後世。”接著又下詔書,勸臣下不要爭名奪利,要講道義。此後,貴族有反對皇帝的許多都被處死,其中最著名者是拓跋珪的堂兄拓跋遵和拓跋儀。但同時,他自己也常常心懷疑慮,煩悶不安,或幾天不吃飯,或通宵不眠,自言自語,見神見鬼。朝臣見他時,不小心說錯一句話,或表情失常,便懷疑其心懷惡意,被當場處死。拓跋珪終精神失常,北魏永興元年(409年),被其子拓跋紹殺死。年僅39歲。同年,拓跋珪太子拓跋嗣回平城,再殺拓跋紹,即帝位,是為魏明元帝。

魏明元帝稱帝后,便採取拓跋部四部大人與大酋長共同管事的慣例,命長孫嵩、安同、崔宏等八大臣共聽朝政,號稱八公。又讓燕鳳、封懿等共議政事。鮮卑貴族和漢族士人都可參與朝政,使得北魏的緊張局面得以緩和。神端二年(415年),魏國已連年霜旱,平城附近不少民眾被餓死。有人主張遷都到鄴城(今河南安陽北)去,崔浩、周澹反對認為,山東人現不知鮮卑虛實,還認為人畜眾多,如現在遷去,一旦見鮮卑人數有限,定會生輕侮之心。不如等明春草生,取馬牛乳和蔬菜充飢,捱到秋熟,就可渡過難關。魏明元帝贊同他們的主張,但仍怕無法捱到來秋,便選窮困的本族人到山東定、相、冀三州,下令漢民每戶出租米五十石來養活這些窮困人。

當時,北方鮮卑的又一支柔然開始強大起來,又有匈奴族鐵弗部所建立的夏國在關中一帶自稱一霸,對北魏具有一定的威脅性。柔然還常常侵犯北魏的邊境。泰常二年(417年),劉裕打後秦,後秦向北魏求救,拓跋嗣本想派一支精銳騎兵直逼彭城(江蘇徐州)和壽春(安徽壽縣),便向崔浩問計。崔浩以為現在“西有屈丐(夏),北有柔然”,出師對北魏不利。同年,宋武帝滅後秦,取得黃河以南州郡,魏則守黃河北岸,無力渡河相爭,魏用兵機會大減,窮人增多,遇天災就要餓死。秦常七年(422年),宋武帝死,魏明元帝立即大舉渡河攻宋,崔浩極力諫阻未成。次年,魏奪得司州(治洛陽)全部,兗州、豫州大部。北魏在黃河以南取也得了許多州鎮後,重新確立了南北兩朝對立的形勢。

泰常八年(423年),魏明元帝拓跋嗣死,其子拓跋燾繼帝位,是為魏太武帝。魏太武帝是北魏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君主,在其在位期間,北魏的社會極為繁盛,他依靠崔浩的謀略和鮮卑人的慓悍,幾乎戰無不成勝。始光元年(424年)始,北魏開始大舉進攻柔然,迫使它逃奔漠北,暫時不敢南犯。始光三年(426年),又分兵兩路攻夏,一路攻長安,一路攻統萬(夏都城,今陝西榆林西南),當年即克長安,次年又攻下了統萬。神麝元年(428年),俘獲了夏國君主赫連昌。神麝二年(429年),魏太武帝又一次進攻柔然。柔然大敗,原來臣服於它的些高車等小部落乘機擺脫羈絆,被北魏降服的柔然達三十多萬家,擄獲馬牛羊達幾百萬頭,敕勒也有幾十萬人向北魏投降。另一部分柔然人向漠北逃亡。兩年後,又攻取夏最後都城平涼,夏亡,魏取關中。太延二年(436年),滅後燕國,取遼河流域。太延五年(439年),滅北涼國,取涼州。至此,自晉永安元年(304年)開始的十六國大亂已經結束,黃河流域得到了統一。

平定北方之後,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魏太武帝認為進攻南方的時機已經成熟,便率大軍南下攻宋。當時正是宋文帝在位,國力極強。魏宋大戰,魏軍無法攻克宋的重要城鎮,便在城外大肆殺掠,儘量破壞。宋軍民痛擊魏軍,魏死傷大半。次年,魏太武帝只得退兵平城。這次戰敗,大傷魏國元氣,又遭國人怨恨,北魏從此害怕再與南朝交戰。正平元年(451年),魏太武帝被宦官宗愛殺死。從此,魏始由盛轉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