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做的元寶跟銀做的元寶有什麼不同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10-28

鉛做的元寶跟銀做的元寶有什麼不同網友99be79a 2019-01-30

銀錠是指用白銀按一定的形狀和重量鑄造的一種塊狀物,就形制而言,銀錠可分為幾種:船形、條形、餅形,不同形狀的銀錠有著不同的名稱,船形的一般稱銀錠,條形的一般稱銀鋌,餅形的一般稱銀餅。因為人們常見的是船形的一種,所以習慣上將銀鋌、銀餅和銀錠統稱為銀錠。銀錠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是人們物質生活中不可少的東西,賞賜、賦稅、買賣等都缺不了它。它是一種財富。銀錠看上去只是用白銀鑄成的普通塊狀物,其實,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覺它具有很深的文化內涵。透過外形、文字以及具體使用,我們不僅可以瞭解到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的形制變化、職官制度、歷史地理、歷史人物,更可知道它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收藏銀錠,實際上也是收藏一種有待發掘的文化。尤其是當人們的注意力還沒有集中到它時收藏,更能增添它的收藏價值。 隨著銀錠收藏的普及,它的收藏價值不斷提高,偽(仿)品就出現了,銀錠的鑑別就顯的十分重要。我們除了要了解各個時期銀錠形制特點和銘文特徵外,還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觀察銀錠的真偽。一、 觀色 銀錠的顏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外在的銀鏽,一是內在的成色。 古代銀錠的成色一般都在95%以上,含銀量95%以下的銀錠是很少見的,尤其是宋元時期的銀錠,銘文上都記載著行人、庫子、秤驗銀庫、監鑄官之類的職務,這些職務就是為了檢驗銀錠成色而設定的。並且,將工匠等姓名鏨刻在銀錠銘文之中,就是為了防止偷工減料的現象出現,金代的銀錠鑄造對成色、重量更有複驗的程式。所以,一般而言,古代銀錠的成色都是符合官方要求的,成色有的甚至達到了99%以上。由於成色高,當它全新時,具有一種特有的亮麗的光澤,渾身帶有“珠光寶氣”。相反,偽品的成色往往達不到95%,一般含銀量都在90%以下,不可能像真的銀錠那樣光亮,色澤較暗。有的偽品的光澤甚至出現泛紅的現象,這是由於白銀中攙入的銅過多而引起的,在我國古代就有在白銀中攙銅做假的情況存在。由於古代銀錠距今天久遠,況且鑄造出來的銀錠大多是用來流通使用的,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由於受氧化的作用和人們的觸控,在銀錠之外自然而然地生成了一層反而起到保護作用的外衣,即銀鏽和包漿,呈灰色或灰褐色,色澤溫潤。作假的銀錠由於時間間隔短,不可能會像古代銀錠那樣,生成天然的包漿,所以,它的色澤讓人看上去就像剛剛出爐,火氣很大。二、 驗重古代銀錠的重量,與當時的度量衡制是相吻合的。古代銀錠一般分五十兩、二十五兩、十兩、五兩和一兩等數種,多見的是五十兩重的銀錠。不同時期實行不同的衡制,所以,同樣是重五十兩的銀錠,重量上也有差異,因為唐代的一兩合42克,宋代的一兩合39克,金代的一兩合39。8克,元代的一兩合36。6克,明代一兩合37克左右。但是,即使這樣,如果我們將古代每兩重放在合36。6克到42克的區間中,得出的結論就是,古代五十兩重約合今天的1809克到2100克之間。由於白銀在化學元素中,比重達10。8克,所以,五十兩的銀錠放在手心裡,給人的感覺是沉甸甸的。而作假的銀錠卻不盡然。在過去,為了降低成本,作假者要麼在白銀中攙雜銅、鐵、鉛等金屬,這樣,使銀錠成色降低,或者為了矇騙過關,在銅鐵或鉛塊的外面用白銀裹住,並做成銀錠形狀。這種裡面藏銅、鐵等金屬的偽銀錠雖然重量也在1800克以上,但沒有真銀錠那樣的沉重感。裡面包藏鉛金屬的偽銀錠,儘管重量達到了真銀錠的重量,但由於在化學元素中,鉛的比重高達20。7,差不多是銀的一倍,當這種假銀錠拿在手裡時,就比真銀錠還要沉重。所以,檢驗銀錠的重量,我們不光要稱重,還要看拿在手裡的感覺,而這種感覺的把握,需要長年的多接觸、細品味和不斷地總結經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