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成語勵志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12-02

古代成語勵志金色盛典歷史 2022-05-28

我國自古以來就流傳著很多關於勵志的古代成語故事,那麼古代勵志成語故事都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古代成語勵志,供大家閱讀!

古代成語勵志:疑鄰盜斧

疑鄰盜斧,漢語四字成語。出自《呂氏春秋。有始覽。去尤》篇。

典故故事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便觀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臉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一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後,他(丟斧子的人)在翻動他的谷堆時發現了斧子,第二天又見到鄰居家的兒子,就覺得他言行舉止沒有一處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含義

這則寓言說明,主觀成見,是認識客觀真理的障礙。當人以成見去觀察世界時,必然歪曲客觀事物的原貌。

寓意

做人處事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不能憑空猜想。

古代成語勵志:集思廣益

三國時,劉備死後,劉禪繼位,他就是蜀漢後主。由於後主年輕,朝堂中的大小國事,都由丞相諸葛亮來拿主意。這樣,諸葛亮權傾朝野,成了蜀國政權的實際掌握者。雖然諸葛亮的威望很高,功勳卓著,但他從不驕傲,而是經常聽取下級的意見,來改正工作的缺失。

丞相府中,有一位掌管文書事務的主簿官,名叫楊顒。當時,他看到諸葛亮對每一件事情都要過問,就覺得這種工作作風對於蜀國的發展極為不利。

有一次,楊顒對諸葛亮說,處理國家大事,上下之間應該有不同的分工。他還引經據典,列舉了史書上的著名例子,勸諸葛亮不必對一切文書都親自處理,不要為瑣碎的小事而勞神,應該把一些瑣細的事情交給下屬去辦,而自己則履行丞相職責,只抓軍政大事。

諸葛亮覺得楊顒的意見很有道理,因此對他的提醒非常感激。但是因為劉備對自己恩深如海,他唯恐一時不慎,辜負了劉備所託的大事,仍然親自處理大小事務。

後來楊顒染上重病而死,諸葛亮心裡非常悲傷,一連痛哭了好幾天。諸葛亮還特別寫了一篇文告,鼓勵下屬參政議政,多提意見。

這篇文告就是著名的《與群下教》。

他在文中寫道:“國家大事需要大家共同討論,所以丞相府讓大家都來議論政事,以便集中眾人的智慧和意見,廣泛地聽取各方面的真知灼見,從而振興漢室江山。”

◎成語釋義

形容集中群眾的智慧和意見,辦事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故事出處

諸葛亮《與群下教》:“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

◎出處譯文

丞相府讓大家都來議論國事,是為了集中眾人的智慧和意見,廣泛地聽取各方面的真知灼見。

古代成語勵志:前倨後恭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他是一位著名的策略家,非常聰明。

蘇秦曾經到秦國去遊說,向秦王陳說天下大勢,顯示自己的才華。可是秦王有眼無珠,覺得他沒什麼才能,只會誇誇其談。

回到家中,他的父母、兄嫂,甚至是妻子都覺得他這輩子不會有出息,沒有一個人瞧得起他。特別是他的嫂嫂,經常白眼相向,對他冷言冷語,罵他遊手好閒、不務正業,並說若是他這種人都能出人頭地,這個世界就太怪了。

蘇秦非常生氣,於是發憤苦讀,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學習當中。後來,他研究出一套“合縱”之術,就是聯合六國,合起來對付秦國。他先去遊說燕王,很快得到賞識,拜為當朝相國。後來,他又奉命到趙國遊說,又被趙王欣賞,掛了相國之印。再往後,他又去其他四國洽談聯合事宜。其他四國早被強秦欺負苦了,見到蘇秦的主張可行,就都封他為相國。

這樣一來,蘇秦就掛了六國相印,成為權傾天下之人。有一次,他去楚國議論國事,經過家鄉洛陽。他父母知道了,就將庭院打掃乾淨,擺下酒席,並率領全家人,到三十里之外迎接他。他的妻子、兄弟只顧低著頭,看都不敢看他。他的嫂子則伏在地上,規規矩矩地拜了四拜,向蘇秦承認自己當年的錯誤。

蘇秦笑了笑,對嫂子說:“嫂嫂,你以前對我那麼傲慢,現在對我又這樣謙卑,這到底又是為什麼呢?”他嫂嫂又慚愧又害怕,對他說:“我之所以這樣,是因你現在地位高、金錢多啊!”

蘇秦聽了,不由嘆息了一聲,說:“同樣是一個蘇秦,富貴時親戚們懼怕我,貧賤時連父母也瞧不起我。人世間不以貧賤富貴對待別人的,又有幾人!”

◎成語釋義

原先傲慢,後來恭順。形容前後態度截然不同。倨:傲慢。

◎故事出處

《戰國策·秦策一》:“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後卑也。’”

◎出處譯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