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在史書上有什麼美稱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12-05

臺灣在史書上有什麼美稱網友791839769 2009-07-07

秦朝——-夷州

《史記·始皇本紀》記載:“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來、方丈、瀛洲,仙人居之雲”。

時人的解釋是:三山依北而南排列,蓬來為日本、方丈為琉球,瀛洲為臺灣。

西漢——東鯷

漢朝的《漢書·地理志》記載:“江南多溼,丈夫多夭,會稽海外有東鯷人,分為二十餘國,以歲時來獻見”。後來有一部份日本與中國的學者,推測東鯷非今日之琉球,而是指臺灣。

三國——夷州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將軍衛溫遣諸葛直以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所在絕遠,不得卒至。但得夷洲,數千人而返”。

沉瑩《臨海水土誌》記載:“夷洲在臨海東南”,“土地無霜雪,草木不死”,“女已嫁,皆缺去前上一齒”,“戰得頭,著首還,中庭建一大材,高十餘丈,以所得頭差次掛之,歷年不下,彰示其功”。衛溫、諸葛直到達夷洲後,“士眾疾疫死者十有八九”。

據沉瑩的《臨海水土誌》,對於夷州方位、地形、氣候、居民、物產、習俗,均有詳細的敘述。

有不少學者把“夷州”認為是今日的臺灣,並以“臨海水土誌”為有關臺灣的最古文獻,特別是中國學者大體上都持這種說法。

隋朝——流求國

《隋書·東夷列傳》記載:“流求國居海東,當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將軍陳稜要求土著投降,被拒,遂擄其男女數千人,載軍實而返”。

《隋書》所稱之流求,所述的風土習俗、方位和文化系統皆與三國夷州頗多相似之處,所以學者之間多認為《隋書》所指之流求即為臺灣。

從隋朝到明朝,臺灣一直被稱為流求或琉求。到明洪武受封時,才將臺灣改稱為小琉球,而與日本統治下的琉球有所區別。

南宋——毘舍耶國

元朝——留求

明萬曆——東番、大員、小琉球

明朝陳第之《東番記》(明神宗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記載:“東番人不知所自始,居澎湖外海島中,起魍港、加老灣,歷大員、堯港、打狗嶼、小淡水、雙溪口、加哩林、沙巴里、大幫坑,皆居其也。”臺灣稱為“小番”、“東番”甚明,陳第之《東番記》是繼三國吳沉瑩之《臨海水土誌》夷州、《隋書》之流求國、宋趙汝適之《諸番志》琉求國、元汪大淵之《島夷志略》琉球等之後,有關臺灣之最具體紀錄,文中所記大員一地,後來演繹為臺灣全島名稱。

明嘉靖二十三年當時葡萄牙人為了到日本貿易,經長透過臺灣海峽,遙望臺灣本島,頌稱“YlhaFormosa”。

明永曆——東都、東寧

明朝楊英之《從徵實錄》記載:“永曆十五年五月初二改赤崁地方為東都明京,設一府二縣,以府為承天府,天興縣萬年縣……改臺灣平安鎮。”

又明夏琳之《海紀輯要》記載:“永曆十八年三月,招討大將軍世子至東都,以諮議參軍陳永華理國政,改東都為東寧,置天興、萬年二州。”故明鄭經略臺灣,名曰“東都”、“東寧”。

清朝——臺灣

清靖海將軍施琅之《陳臺灣棄留利害疏》 (清聖祖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記載:“竊照臺灣地方,北連吳會,南接粵嶠,延數千裡。山川峻峭,港道紆迴,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隔離澎湖一大洋,水道三更餘遙。……臺灣一地,原屬化外,土番雜處,未入版圖也。”

所指“臺灣”已為全島之專稱,翌年四月清廷詔設臺灣府於今之臺南市,隸屬福建省,正式之“臺灣”名稱自此始。

回答者:sylano - 試用期 一級 3-26 18:28

好象老師不會問這樣的問題的,頂多是具體的哪個朝代稱呼臺灣是什麼,不是的話就是你老師有毛病呀。

回答者:iamfree163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4-8 15:00

東漢稱夷洲,隋時改稱流求,明代又稱北港、東蕃。元明設巡檢司於澎湖,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光緒十一年(1876年)建為臺灣省。臺灣一詞最早見於官方文獻的是明崇禎八年(1635年)何楷等人的奏疏中,從清初建府始一直沿用至今。

臺灣在史書上有什麼美稱東籬採菊人 2009-07-07

在中國的史籍記載中,臺灣在戰國時代稱為“島夷”,前後漢和三國時代稱“東鯤”、“夷洲”,隋、唐以後稱“流求”,明萬曆年間正式在公文上使用“臺灣”的名稱。

臺灣在史書上有什麼美稱總冠軍520 2009-07-07

琉球,夷洲,東寧,鹿島,福爾摩薩

臺灣在史書上有什麼美稱網友35122cf 2009-07-07

琉球,夷洲

臺灣在史書上有什麼美稱鎂麗人生 2009-07-07

琉球 夷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