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 孔子周遊列國為何先奔衛?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12-28

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 孔子周遊列國為何先奔衛?承吉凌8580 2022-11-09

“孔子與衛――客居十載第二故鄉”系列之一週遊列國首站奔衛

公元前497年,孔子與弟子一行數十人,自魯抵達衛都帝丘(今濮陽),開始了長達14年周遊列國的政治生涯。

衛國商代已有,周滅商後,衛成周的姬姓封國。西周時,衛國統治中心在淇縣、浚縣一帶。公元前629年,衛成公遷都帝丘;公元前241年,衛元君遷都野王(今沁陽);戰國時期,因衛都帝丘位於濮水之陽,更名為濮陽;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廢衛君為庶人,衛國滅亡。衛曾四徙其都,共歷800餘年,是秦統一後名義上仍存在的諸侯國。

孔子周遊列國,第一站選在帝丘。“衛都帝丘今已無存,它早在西漢晚期就被黃河水淹沒,深埋於地下,直至2005年,才因高城遺址的發掘,露出冰山一角。”濮陽市文史專家李中義先生道。

2009年3月9日,記者抵達濮陽,尋覓湮沒已久的衛都帝丘。

從濮陽縣城南行大約10公里,記者抵達五星鄉高城村,這是個不起眼的小村,靜臥於平坦、開闊的黃河故道上。該村老支書高自海把我們帶到村南,指著一片青青的曠野說:“這就是原來發掘高城遺址的地方,早已回填了。”

2005年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濮陽市文物保管所,對高城遺址四面城牆進行鑽探和試掘,當時開挖了4條探溝。“發掘時正遇濮陽市50年一遇的大洪水,工地發掘的探方全部成了水坑。”參與發掘的村民高奎生講。後來只好打眼井排水,發掘困難,探溝都沒發掘到底,最深探溝也只發掘了兩米夯土。

自2005年4月至2006年5月,發掘工作暫告一段落,發掘結果是:初步探明該遺址為一處面積約916萬平方米的古城址。

這座城,城址平面形狀大致為長方形,儲存高度6~9米,城牆基礎寬約70米,頂部寬20~30米,城牆外有一週城壕,北牆長約2420米,東牆長約3790米,西牆長3986米,南牆長2361米。古城址四面城牆頂部被4~5米厚的唐宋和明代淤沙層所覆蓋,城壕和城內文化層被漢代厚6~8米的淤土層所疊壓。

帝丘是個大城,據專家推測,它應是被西漢晚期一次黃河特大洪水沖毀淤埋。專家們因此設想,它既然是一次性地被洪水深埋於地下十幾米,當時街道、宮殿佈局會不會儲存較好?將來發掘中會不會有驚世發現?能否為衛國曆史研究提供更多資料?這一切,還都是未知數。

916萬平方米的高城遺址之上,現在散落著13個村莊,一派北方鄉村恬淡氣象。深埋於鄉村之下的帝丘城,當年孔子抵達時,是什麼樣子呢?孔子周遊列國第一站,為何選擇衛?他曾對衛國抱著何等希望呢?

這一切,都要從頭講起。

為何離魯奔衛?

孔子在魯國從政,以司寇身份代理相事,幹得有聲有色,公元前498年,孔子策劃的一個重要事件“墮三都”不幸失敗,這改變了孔子為政的命運。

原來春秋中後期,魯國有三種政治勢力,一是魯定公代表的公室,二是“三桓”代表的貴族,三是家臣勢力。魯定公受制於“三桓”,“三桓”又受制於家臣。魯定公希望削弱“三桓”,“三桓”希望打擊家臣。孔子就想利用這種矛盾,拆毀“三桓”家臣據以叛亂的三個城堡,並藉此抑制“三桓”。但計劃失敗,孔子和魯定公遭受打擊。“三桓”對孔子有了戒心,聯合對付孔子和魯定公,再度把持國政。

第二年,即公元前497年,齊國送來歌舞美女80人,駿馬120匹,誘使魯國君臣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魯定公由此不問朝政,怠於國事。

子路看到這種情況,勸孔子辭職,一走了之。孔子心存幻想,堅持再等等看。因為馬上就是郊祭的日子,如果郊祭後仍能按“禮”的規定,把祭肉分給大夫,孔子還打算留下來。

結果讓孔子非常失望,他沒有分到祭肉。孔子是個通達的人,深知“合則留不合則去”,於是率領眾弟子辭官別魯。臨行之際,孔子以獨特方式表達了對魯國的留戀與熱愛:“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一步九回頭,遲遲不肯離去。

孔子要離開魯國,他不能東向去齊國,因為“夾谷之會”時孔子觸犯了齊景公,“齊贈女樂”的事又大大激怒了孔子。向西奔衛,是他和弟子們認真商議決定的。

“魯、衛是兄弟之國,衛國政治平穩,文化上有鄭衛之音,經濟上陶衛並稱,都比較發達。”濮陽市文史專家孫德萱先生講。

何為兄弟之國呢?衛國是魯國近鄰,與魯國同為姬姓國家。魯國為周公之後,衛國是康叔之後,周公、康叔都是周文王的兒子,兩國是名副其實的兄弟之國。

衛國又有孔子好友蘧伯玉,他是衛國大夫,一生侍奉衛國三公(獻公、襄公、靈公),以賢德聞名於諸侯。孔子與他相交甚厚,此前曾多次入住其家。

孔子選擇衛國,與他的多位學生是衛國人也有一定關係。他的得意門生子夏、子貢都是衛國人,還有一些較知名弟子,如句井疆、琴牢、顏仇由等也是衛國人。顏仇由是子路妻兄,已在衛國做官。這些人在衛國有廣泛的社會關係,他們的稱揚,使孔子在衛國的知名度不亞於在魯國。子路就很積極主張到衛國去,因為除了顏仇由外,他還有個連襟彌子瑕是衛靈公的寵臣。子路認為,可以透過蘧伯玉、顏仇由、彌子瑕等人,和衛靈公建立聯絡,很可能得到重用。

此外,衛國還有史魚、公子荊、公叔發等一批不錯的大臣,是孔子比較欣賞的。去衛國之前,孔子要麼認識要麼已久聞其名。

公叔發,即公叔文子,孔子認為他是個不苟言笑,不義不取的人。他死後以“文”為諡。有一次子路問老師,公叔發為啥能以“文”為諡?孔子說,他“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孔子認為公叔發擔當得起這個“諡號”。

孔子奔衛,是滿懷希望的。但令他始料不及的是,他竟先後在衛國待了10年,使衛國變成了他的“第二故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