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馬說》問題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12-13

語文《馬說》問題愛之殤2019.04.12 回答

1。首先,要從兩個材料的背景入手,理清楚他們不同的含義

其次,認識到兩個材料反映的是選才的不同階段,龔自珍:沒有人才時,創造良好的環境醞釀人才。馬說:有了人才,如何在芸芸眾生中發現人才。

一、背景材料

《乙亥雜詩》,詩人對清朝末年那種扼殺生機、窒息思想,導致萬馬齊喑的局面,十分痛惜;提倡社會改革並大聲疾呼:要振興國家,挽救危亡,就需要湧現出大批立志改革的仁人志士。

龔自珍(1792——1841),字璱人,原名鞏祚,浙江仁和人。蘇、松、太道麗正子。

幼聰明,能讀等身書。又獲聞其外祖段茂堂六書音韻之學,自視甚高。故事,凡翰詹科道子弟,別為官卷,較民卷易入彀。君顧不屑藉門蔭,以縣學生就民卷中式嘉慶戊寅恩科本省經魁。屢上春官不第,狂名滿天下。既購洞庭別業,又買崑山徐侍郎秉義故宅居之。道光己丑成進士,以不工書,不得入翰林。用知縣,改內閣中書,擢禮部議制司主事。丁父憂歸,掌教雲陽書院,膺暴疾卒。

《馬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認為選擇千里馬的關鍵在於識人才的伯樂。

《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795—800)。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儘管如此,他仍然宣告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後相繼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鬱鬱不樂,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2。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不是“懷才不遇”的,而是另一種境界。

“懷才不遇”最經典的當然是張九齡的感遇詩啦!

感遇·其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生此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遇·其二

江南有丹桔,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佳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迴圈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回答者: 關大掌櫃 - 護國法師 十五級 8-15 10:36

如: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岳飛《滿江紅。詠懷》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岳陽樓記》

語文《馬說》問題對我而言2013.04.14 回答

同 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