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戰是怎麼回事?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10-16

土木堡之戰是怎麼回事?易書科技 2019-02-01

元亡以後,一部分蒙古貴族退到蒙古及東北等地,分為韃靼、瓦刺和兀良哈三大部。蒙古各部經常侵擾明朝邊境,明成祖曾五次親征蒙古。永樂八年,明成祖親統五十萬大軍征討韃靼。明軍抵達臚朐河(成祖賜名飲馬河)以後,成祖自率輕騎前進,至翰難河,擊敗韃靼騎兵,韃靼可汗本雅失裡僅以七騎逃遁。韃靼部經這次大敗,內部統治解體,便嚮明朝貢臣服。永樂十年(公元1414年),蒙古瓦剌部攻殺韃靼本雅失裡,並扣留明朝使臣。永樂十二年,成祖率軍親征瓦剌,直至土剌河,馬哈木敗逃,不久死去。經過這次打擊,瓦剌部在永樂時期一直接受明朝政府管轄。到永樂十九年,蒙古韃靼又起兵侵擾明朝興和等地。明成祖又於永樂二十年、二十一年和二十二年親率大軍征討。這三次出征,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這時成祖已是六十五歲的老人,在最後一次出征回師途中,病死於榆木川。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不斷侵犯大同,明英宗在宦官的蠱惑下準備親征。吏部尚書王直鑑於當時的實際情況,對出征不利,便率群臣上疏勸諫。當時王振控制朝政大權,英宗不聽群臣勸諫,偏信王振,決意親征。英宗命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及內閣學士曹鼐、張益等文武官員隨徵“護駕”。隨徵的文武官員以張輔居首,他在永樂年間,曾幾次率軍平定南方叛亂,功勳卓著,但此次出征,卻不參與軍政事務,一切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這是一個怪事,大軍出征,朝廷軍政大臣不參與軍政事務,卻由一個宦官專斷獨行,這是必然要失敗的。

正統十四年七月十六日,英宗和王振率領五十萬大軍從北京出發,因組織不當,軍心不穩,于謙像士兵人人懷疑懼心理,更加上連日風雨,部隊在行軍路上已經乏糧。二十八日至大同東北的陽和。十幾天前,大同總管宋英、總兵官朱冕曾在陽和迎戰也先率領的瓦剌軍,因受監軍太監郭敬的牽制,不能適宜指揮作戰,全軍覆沒。這時大軍來到陽和,仍可看到戰場上的遍野伏屍,不由得士氣更加低落。當王振知道前城慘敗情況,大為恐懼,第二天就鼓動英宗班師。王振隨意改動明軍的撤退路線,以致沿途遭到也先軍的襲擊。十三日,英宗狼狽逃到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東)。土木堡地高無水,掘井二丈也不得水,人馬兩天不飲水,飢渴難忍。土木堡南十五里處有河,已被瓦剌軍所佔據。十五日,也先軍偽退,並派人來明軍處假意講和。英宗命曹鼐起草詔書,派通事二人隨來使去也先軍營。王振看到也先軍向後撤退,即下令移營就水。明軍行未三四里,瓦刺軍四面圍攻,明軍潰亂。英宗與親兵乘馬突圍,不得出,只得下馬盤膝面南而坐,成了瓦剌軍的俘虜。

在土木堡混戰中,隨從英宗的英國公張輔、駙馬都尉井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銘、王永和等五十多人都戰死。騾馬二十餘萬及大量的衣甲器械等物盡為也先軍所得。英宗的五十萬軍隊,是明朝京軍的精銳,幾乎全部斷送。也先所率領的瓦剌軍,其實只有二萬人。以二萬人打敗五十萬人,不是瓦刺軍能戰,而是明軍瞎指揮所致。王振在混戰中,被護衛將軍樊忠以錘擊死,說“吾為天下誅此賊”。

也先在土木堡之役中俘獲明英宗皇帝,以為奇貨可居,想利用英宗來誘明朝的城、關,嚮明朝索取金帛財物。但明朝廷在英宗被俘以後,群臣議立英宗的同父異母弟朱祁鈺為君,以免瓦刺軍借英宗來進行要挾。皇太后同意群臣的建議,由朱祁鈺即帝位,為明代宗,年號景泰。代宗把戰守的重任託付給堅決主戰的于謙。當時明朝京城的勁甲精騎皆陷沒,所餘疲卒不過十萬,人心震恐。于謙在接受任務的第二天,立即奏請代宗調南北兩京及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京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以及寧陽侯陳懋所率的浙軍趕赴京城守衛。同日,又命運通州糧入京。各地軍隊陸續來到京師,更加糧食有了儲備,京師人心漸趨穩定。

正統十四年十月初一日,瓦刺也先率軍擁挾英宗繞過大同向北京進犯。初八日,代宗命于謙提督各營軍馬,將士皆受節制。于謙立即分遣諸將率兵二十二萬軍列陣於九門外。等到各部軍隊皆出城外部署完畢後,將城門全部關上,以示背城死戰的決心。十月十一日,瓦剌軍抵北京城下。也先原以為明軍不堪一擊,北京旦夕可下。但經過五天激戰,皆被擊敗,也先感到沮喪,瓦剌軍士氣低落。明軍自接戰以來,屢獲勝利,士氣旺盛,也先又聽到明軍援軍將集,恐斷其歸路,遂於十五日夜撥寨北遁。于謙和主戰派官員組織的北京保衛戰,終於取得了勝利。也先退到瓦剌後,感到繼續扣留英宗已不起什麼作用。景泰元年八月,英宗就由右都御史楊善迎回北京,成為太上皇。

土木堡之戰遭到慘敗,五十萬精銳之兵毀於一旦,可見明朝宦官專權,貽害無窮。後來主戰派組織的京城保衛城,打敗了氣勢洶洶的瓦刺軍,說明了明朝的軍隊還是有戰鬥力的。

土木堡之戰,史稱“土木之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