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傳類文言文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3-01-19

史傳類文言文星恩文化 2022-11-19

1。 文言文整體閱讀(一)(史傳)趙充國字翁孫

4、以下選項中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3分)A、充國年七十餘,上老之 老 認為……老B、將軍度羌虜何如 度 估計C、宜簡練以俟其至 俟 等待D、則罕開不煩兵而服 煩 煩惱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A、亡逾於老臣者矣/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B、擊之未見利/之二蟲,又何知C、如其不服,須正月擊之未晚/方六七十,如五六十D、問籌策焉/心不在焉6、以下選項中都能表現趙充國穩妥持重的一項是( )(3分)①虜數挑戰,充國堅守。

②欲渡湟水,道厄狹,充國徐行驅之。③不先破罕開,則先零未可圖。

④宜簡練以俟其至,以逸代勞,必勝之道也。⑤吾知羌無能為矣⑥留萬人屯田,以待其敝A、①②⑥ B、②③⑤C、①④⑤ D、③④⑥7、下列選項中對文意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3分)A、趙充國青年時當騎兵,後調入長安為羽林騎,做皇帝的警衛。

他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匈奴,被圍。漢軍絕糧數日,傷亡很大。

趙充國率百餘人殺出重圍,李廣利率大隊緊隨其後,終於脫險。B、為防止羌叛軍襲擊,趙充國派主力部隊夜渡黃河,連夜在對岸修築陣地。

對於叛軍遊騎在陣前挑戰,他不予理會,而首先派人偵察前方地形、敵情。C、趙充國行軍是以遠出偵察為主,並隨時作好戰鬥準備。

宿營時加強營壘防禦,穩紮穩打,計劃不周全不作戰。愛護士卒,戰則必勝。

D、趙充國老病辭官在家以後,朝廷每討論邊防大事,也常常參與謀略,或者要向他問辦法。8、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①兵難逾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3分)②善戰者致人,不致於人。

(3分)③此窮寇,不可迫也,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致死。(4分)參考答案:4、D 煩:勞煩5、D A於:比/從 B之:代詞,代罕羌/代詞,這 C如:如果/或者D用法相同,相當於介詞“於”加代詞“之” 6、A7、B 不是派主力部隊夜渡黃河,而是派三隻小分隊先渡過河。

8、①打仗的事很難憑空設想。老臣想先到金城,再謀獻應付的方略。

(度、圖各1分,句意1分)②會打仗的人,能掌握敵人,而不是被敵人所掌握。(致1分,被動句1分,句意1分)③這些都是走投無路的窮寇,不可以過分逼迫他們。

慢慢的追趕他們,他們便會沒命的逃走;但是如果逼急的話,他們或許會回過頭來拼命的。(窮、緩急、致死各1分,句意1分)附參考譯文趙充國(公元前137一前52年),字翁孫,西漢隴西上邽人。

最初為騎兵,後來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因為善騎射而進入御林軍。漢武帝時(公元前99年)他隨貳師將軍李廣利擊匈奴,被匈奴團團圍困,漢兵幾天無食,死傷增多。

充國帶領壯士百餘人突圍陷陣,李廣利和大兵緊緊跟隨,終於解圍而出。漢元康三年時,先零、罕開都是西羌種族,各有酋長,因彼此互相攻擊而成仇家。

後來匈奴聯合其他羌族,互訂盟約,解除仇恨。漢昭帝聽說了這件事,就拿它來問趙充國。

充國時年七十餘,昭帝認為他很老了,趙充國回答說:“再沒有比老臣更好的人選了。”昭帝說:“將軍能否預測目前羌人的勢力、打算帶多少兵馬去?” 趙充國說:“百聞不如一見,打仗的事很難憑空設想。

老臣想先到金城,再計劃攻討的方略。”趙充國到了金城,徵調一萬名士兵想渡河,又怕遭到羌人截擊。

便趁夜派三個營士兵先悄悄渡河,渡了河後,立刻紮營防備羌人來犯。到了天亮,軍士們已依次全部安然渡河,羌人發覺後,派了數百騎兵,在漢軍左右出沒騷擾。

趙充國想羌騎一向驍勇善戰,難以制服,再說這也可能是羌人誘敵之計,於是下令:“我軍兵馬剛渡河,已略有倦意,不必追擊羌騎,攻擊羌人要以消滅他們為目標,區區近百羌騎,不必著意貪求。”趙充國一面派騎兵去偵察四望和陿中這兩個地方,發現其中並無羌人出沒。

於是趁夜引兵到洛都,召集各部將領說:“我就知道羌人不善用兵,如果他們調派幾千人防守四望和陿中,我軍哪能向前推進呢?”於是向西推進到西部都尉府,日日饗宴軍士,士卒都希望為他效力立功,羌人好幾次前來挑釁,趙充國都下令堅守。昭帝下令趙充國進攻。

趙充國上書請罪,剖陳利害,說:“臣聽說《孫子兵法》上說過:‘善於作戰的人,能掌握敵人,卻不會被敵人所掌握’。現在羌人入寇,我們便應該整飭兵馬,訓練戰士,以逸待勞,才是致勝之道。

依老臣之見,如果能先誅滅先零,即使不討伐罕開,罕開也自然會歸順;萬一先零已被誅滅,而罕開仍然不服,那麼,到正月時再進攻也不遲。”昭帝接納了趙充國的意見。

趙充國於是率兵進攻先零,先零因居安日久,已鬆懈防備,望見漢朝大軍,紛紛丟下裝備,想渡湟水逃命,由於道路狹隘,趙充國只緊躡潰兵之後,徐徐驅趕。有人說:“追擊先零逃兵,這正是建功的大好機會。”

趙充國說:“這些都是走投無路的窮寇,不可以過分逼迫他們。慢慢的追趕他們,他們便會沒命的逃走;但是如果逼急的話,他們或許會回過頭來拼命的。”

羌酋靡忘於是自動前來歸順,趙充國賜他食物後,仍放他回去勸曉其他的族人。一時之間,有一萬多名羌人請降,趙充國預料羌人會自行瓦解,所以遣回全部騎兵,並請准予留下一萬名兵士在當地屯田,靜待其變。

2。 《元史商挺傳》文言文閱讀答案

【參考譯文】 商挺,字孟卿,曹州濟陰人。

其先家本姓殷,因避諱宋皇帝之名而改姓商。挺二十四歲時,汴京被蒙古軍隊攻破,因此到北方去依靠冠氏縣趙天錫,在此與元好問、楊奐等交遊。

東平嚴實聘請他為諸子的老師。嚴實死後,其子嚴忠濟委任商挺為經歷,出任曹州判官,不久又任經歷,贊助忠濟興辦學校培養人才。

憲宗三年(1253),世祖在王府接受京兆分地,聞挺之名,遣使把他從鹽州請來,他對世祖的詢問都做了滿意的回答,世祖親切地稱他的字而不呼其名。有次在陪宴時,商挺對世祖說:“挺來時,李王建朐山城,東平當輸送米萬石。

東平至朐山,運一石米要花十石的運費,而且雨後車輛往往陷於泥淖中,不能按期送到,過期判處死刑。請改運至沂州,令李王到沂州去取,這樣方便。”

世祖說:“卿如此之愛民,不忍不依從。” 楊惟中為關中宣撫使,挺為郎中。

戰亂之後,關中八州十二縣戶不滿萬,皆驚惶不安,無所依託。商挺輔助楊維中,任用賢良,罷黜貪官,使有才能德行的人受到重用和提拔,制定各項章程,印發紙幣,頒佈俸祿,重農業,薄賦稅,通有無,等等,一月之內,人民安居樂業。

誅殺了一個最奸猾的官吏,其餘都畏服。還請求朝廷將關中每年的賦稅減徵一半。

第二年,楊惟中罷職,由廉希憲代替,升挺為宣撫副使。憲宗九年,廢除宣撫司,商挺回到東平。

憲宗親自徵蜀。世祖將領兵出鄂、漢,駐軍於小濮,召商挺詢問軍事形勢。

挺說:“蜀道既遠又險,皇上不宜輕動。”世祖沉吟了許久說“:卿言正符合我的想法。”

憲宗崩,世祖北迴京都,途中遣張文謙去與商挺議論如何應付時局變化的對策。挺說:“軍中當嚴格管理符印,謹防奸詐。”

文謙急忙趕上世祖轉告商挺的話。世祖猛然醒悟,罵道:“過去無一人同我這樣說過,若非商孟卿,幾乎要壞大事。”

速遣使至軍中立定規約。不久,阿里不哥之使來到軍中,被逮捕斬首。

召挺北上至開平,與廉希憲共同輔助世祖制定立國大計。 世祖即位後,商挺建議:“南伐之師應撤回,西蜀之師應擇地屯駐。”

世祖同意。朝廷任廉希憲及商挺為陝、蜀兩地宣撫使。

中統元年(1260)五月,挺至京兆。哈剌不花為徵蜀名將,渾都海曾任他為副將,屯駐於六盤山,起兵響應阿里不哥反抗朝廷。

挺對希憲說“:估計六盤山哈剌不花有三種策略:全力向東,直取京兆,此為上策;聚兵於六盤山,伺機而動,這是中策;整裝北歸,策應和林阿里不哥,此為下策。”希憲問:“他們會採哪種策略?”挺曰:“必取下策。”

不久,哈剌不花果然向和林而去。於是挺與希憲商定,令八春、汪良臣發兵抵禦。

其事見《廉希憲傳》。六盤山之兵北上。

阿藍答兒自和林引兵南下,與哈剌不花、渾都海相遇於甘州。哈剌不花與阿藍答兒等不合,領兵繼續北上,阿藍答兒與渾都海合軍南下。

諸王合丹率騎兵與八春、汪良臣兵會合。商挺與他們議定,分三路抵抗南下軍隊。

南北兩軍交戰,風沙大起,良臣令軍士下馬步戰,以短兵衝擊北軍左翼,繞到後方,然後從右翼殺出;八春從正面進攻;合丹則以精兵截斷北軍的歸路。雙方大戰於甘州之東,殺阿藍答兒及渾都海。

世祖聞捷大喜,讚歎說:“商孟卿真古之良將也。”改宣撫司為行中書省,晉升希憲為行中書省右丞,挺為僉行省事。

中統二年,挺晉升參知政事。宋將劉整在瀘州投降,並將以前降於宋的數人逮捕送來,蒙古軍官要求殺掉這些人以儆戒其他,挺竭力奏請釋放了這些人。

興元判官費寅有罪,恐判死刑,藉故向朝廷控告商挺與廉希憲,世祖召挺於便殿向道“:卿在關中,懷孟兩地治績卓著,但攻擊你的言論也有,難道說是同僚中有人要敗壞你的名聲,還是你地位高了而懶於政事?近年來,談論王文統的人不少,為何卿獨無一言?”挺對曰:“臣素知文統之為人,曾與趙璧議論過,想陛下還能記得。臣在秦三年,過錯很多,對有些事臨時為適應情況在做法上有些改變也是有的,但說以功成歸於自己,事敗歸罪於別人,臣則不敢,若有這樣的事,請殺我的頭。”

挺出朝後,世祖與駙馬忽剌出、樞副合答等統計挺提出的大政方針先後有十七項,因而讚歎說:“挺有這樣大的功,還說自己有罪,若真辦他的罪,誰還肯為朕盡力!你們要記住這點。”中統四年,賜商挺金符,命行四川行樞密院事。

至元元年(1264),挺入朝拜參知政事。建議令王鶚、李冶、徐世隆、高鳴、胡祗、周砥等人修纂遼、金二史,甚合皇帝的想法。

二年,巡察河東,很快又召還京師。三年,世祖注意於經學,挺與姚樞、竇默、王鶚、楊果等編纂《五經要語》共二十八類進呈。

六年,任同僉樞密院事。七年,調為僉書。

八年,升副使。在任樞密副使時,清點軍隊實有人數,確定軍官品級和俸祿,令四千人屯田,墾田三萬畝,其收穫供親軍軍餉。

淘汰不能為軍戶者三萬戶,雖一丁一戶者亦淘汰;丁多家產少、家產多而丁少者,各以其財或力合出一軍。 九年,封皇子忙阿剌為安西王,併為王建立相府,以商挺為王之相。

十四年,詔令安西王北征。王命挺曰“:關中事有不適宜的,可完全改變。”

挺曰:“延安民兵共數千,應令李忽蘭吉訓練,以防意外。”不久,禿魯反叛,以延安之兵去。

3。 有哪些關於李贄文言文

李贄在《明史》無傳,僅於《明史·卷221·列傳第109·耿定向》中簡短地帶了一下。文曰:

“(耿定向)嘗招晉江·李贄於黃安,後漸惡之,贄亦屢短定向。士大夫好禪者往往從贄遊。贄小有才,機辨,定向不能勝也。贄為姚安知府,一旦自去其發,冠服坐堂皇,上官勒令解任。居黃安,日引士人講學,

雜以婦女,專崇釋氏,卑侮孔、孟。後北遊通州,為給事中張問達所劾,逮死獄中。”

李贄《焚書》卷五《讀史》《賈誼》

【原文】

班固贊曰:“劉向稱賈誼言三代與秦治亂之意,其論盡(甚)美,通達國體,雖古之伊、管未能遠過也。使時見用,功化必盛,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觀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風俗,誼之所陳略施行矣。及欲改定製度,以漢為土德,色上黃,數用五,及欲試屬國,施五餌三表以系單于,其術固以疏矣。誼亦天年早終,雖不至公卿,未為不遇也。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要於事者著於《傳》雲。”李卓吾曰:班氏文儒耳,只宜依司馬氏例以成一代之史,不宜自立論也。立論則不免攙雜別項經史聞見,反成穢物矣。班氏文才甚美,其於孝武以前人物,盡依司馬氏之舊,又甚有見,但不宜更添論贊於後也。何也?論贊須具曠古雙眼,非區區有文才者所能措也。劉向亦文儒也,然筋骨勝,肝腸勝,人品不同,故見識亦不同,是儒而自文者也。雖不能超於文之外,然與固遠矣。

漢之儒者鹹以董仲舒為稱首,今觀仲舒不計功謀之雲,似矣。而以明災異下獄論死,何也?夫欲明災異,是欲計利而避害也。今既不肯計功謀利矣,而欲明災異者何也?既欲明災異以求免於害,而又謂仁人不計利,謂越無一仁又何也?所言自相矛盾矣。且夫天下曷嘗有不計功謀利之人哉!若不是真實知其有利益於我,可以成吾之大功,則烏用正義明道為耶?其視賈誼之通達國體,真實切用何如耶?

班氏何知,知有舊時所聞耳,而欲以貶誼,豈不可笑!董氏章句之儒也,其腐固宜。雖然,董氏特腐耳,非詐也,直至今日,則為穿窬之盜矣。其未得富貴也,養吾之聲名以要朝廷之富貴,凡可以欺世盜名者,無所不至。其既得富貴也,復以朝廷之富貴養吾之聲名,凡所以臨難苟免者,無所不為。豈非真穿窬之人哉!是又仲舒之罪人,班固之罪人,而亦敢於隨聲雷同以議賈生,故餘因讀賈、晁二子經世論策,痛班氏之溺於聞見,敢於淪議,遂為歌曰:駟不及舌,慎莫作孽!通達國體,劉向自別。三表五餌,非疏匪拙。彼何人斯?千里之絕。漢廷諸子,誼實度越。利不可謀,何其迂闊!何以用之?皤須鶴髮。從容廟廊,冠冕佩玦。世儒拱手,不知何說。

4。 文言文《遼史列傳35》漢語翻譯

馬人望,字儼叔,高祖馬胤卿曾任後晉的青州刺史,遼太宗攻青州,堅守不降,城破,被活捉,遼太宗看重他的忠義,予以釋放,將其全族遷徙至醫巫閻山,從此便居住於此。他的曾祖父馬廷煦,任遼南京留守;祖父馬淵。任中京副留守。父親馬詮,任中京文思使。馬人望聰明穎悟,幼時便成孤兒,年長以後以才學著稱。

遼道宗鹹雍年間進士及第,任松山縣令。每年運送澤州的官炭,只在松山徵調伕役,馬人望向中京留守蕭吐渾請求;在其他縣均平伕役,蕭吐渾大怒,將馬人望抓起來,關了近百日。又將他提出來審訊,仍不屈服。蕭吐渾大喜說:“閣下這樣一心為了百姓,以後必有大用。”並將此事上報給朝廷,他的全部請求都得到滿足。調任涿州新城縣知縣,新城縣與宋朝接壤,驛道從此處透過。馬人望任官不擾民,官吏百姓都敬畏愛戴他。皇帝的近臣出使於宋,歸來後,皇帝詢問地方的情況,多舉薦馬人望,因此擢升為東京度支司鹽鐵判官,轉任南京三司度支判官,任官時,官府、百姓都很富裕。遷升為警巡使,京城中獄訟很多,馬人望斷案,卻沒有一個被冤枉的人。正值檢驗戶口,他沒用兩個月便檢驗完畢。同知留守蕭保先感到奇怪,便問他為什麼如此之快,馬人望說:“百姓的資產若一點不漏地全部登記,以後定會助長厚斂的弊端,大體登記十分之六七便可以了。”蕭保先拜謝說:“閣下深思遠慮,我實在不如您。”

先前,樞密使耶律乙辛竊取大權,玩弄權術,終於害死太子。天祥帝即位後,要為父報仇,選派馬人望及蕭報恩追究耶律乙辛的罪行,馬人望平心論處,救活了很多人。改任上京留守,正巧大盜趙鍾哥攻打上京,劫走宮女和皇帝所用之物,馬人望率眾追捕,右臂中箭,用文蒿燻灼之後,又奮力馳驅,賊人只好丟棄劫掠的人和財物而逃。馬人望命令各關口稽察過往行人,將盜賊全部抓獲。

不久被擢升為樞密都承旨,宰相耶律儼厭惡馬人望與自己意見不合。從而遷升他為南京請宮提轄制置,年中,擔任保寧軍節度使。有兩個官吏兇狠殘暴,百姓畏之如虎,馬人望極為嚴厲地對待二人,暗中調查他們的劣跡,處以黯刑,將其發配。這一年,各處都缺乏糧食,只有馬人望所治之處不缺糧,路上沒有桴鼓之聲,被遙授彰義軍節度使,遷升為中京度支使,開始到任時,倉庫都是空的;他任官僅半年,便積儲糧谷十五萬斛,錢二十萬糹強,調任左散騎常侍,經多次升遷為樞密直學士。時間不長,又拜任為參知政事,判南京三司使事。當時,在錢票出納方面的弊端,以燕京地區最為嚴重,馬人望以嫌帛作為單據,凡是庫中的錢物出入,都分門別類地列在單據上,稱之為“臨庫”。奸人和狡猾的官吏因此無法營私舞弊,便到處聲言說馬人望年老糊塗。朝廷不調查分析,便把馬人望改任為南院宣徽使,以表示優待年老的臣僚。過了一年,天祥皇帝又親手書寫“宣馬宣徽”四字詔書給他,召見之後,告諭地說:“以愛卿為年老,是誤聽了他人的話。”於是拜任他為南院樞密使。他任職期間,人們不敢以私情請託,用人必任用大家都贊成的人,例如曹勇義、虞仲文曾被壞人排擠,經馬人望的推薦,都成為有名的大臣。當時,困擾民眾的,主要有驛遞、馬牛、旗鼓、及鄉正、廳隸、倉司等徭役,很多人因此破產不能自給。馬人望要百姓出錢,由官府自行招募人員充役,當時人們認為效果很好。

很久之後,他以年老請求離任,以守司徒、兼侍中退休。去世後,諡號為“文獻”。

馬人望注重節操,喜怒不形於色,從不巴結奉承以求晉升。剛被拜任為執政官,家人表示祝賀,馬人望嚴肅地說:“得到不必高興,失去也不要憂傷,被抬舉得愈高,人們排擠得就愈嚴酷。”他就是這樣小心謹慎。

5。 文言文 《元史。王克敬傳》

王克敬,字叔能,大寧人。既仕,累遷江浙行省照磨,尋升檢校。調奉議大夫、知順州,以內外艱①不上。除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往四明監倭人互市。先是,往監者懼外夷情叵測,必嚴兵自衛,如待大敵。克敬至,悉去之,撫以恩意,皆帖然無敢譁。有吳人從軍徵日本陷於倭者,至是從至中國,訴於克敬,願還本鄉。或恐為禍階,克敬曰:“豈有軍士懷恩德來歸而不之納邪!脫有釁,吾當坐。”事聞,朝廷嘉之。鄱陽大飢,總管王都中出廩粟賑之,行省欲罪其擅發,克敬曰:“鄱陽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為仁,而吾屬顧為不仁乎!”都中因得免。拜監察御史,尋遷左司都事。

泰定初,出為紹興路總管,郡中計口徵鹽,民困於誅求②,乃上言乞減鹽五千引。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貨③,拗蕃④者例籍其貨,商人以風水為解,有司不聽。克敬曰:“某貨出某國,地有遠近,貨有輕重,冒重險,出萬死,舍近而趨遠,棄重而取輕,豈人情邪!”具以上聞,眾不能奪,商人德之。擢江西道廉訪司副使,轉兩浙鹽運司使,首減紹興民食鹽五千引。明年,擢湖南道廉訪使,調海道都漕運萬戶。是歲,當天歷之變,海漕舟有後至直沽者,不果輸,復漕而南還,行省欲坐罪督運者,勒其還趨直沽。克敬以謂:“脫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今蹈萬死,完所漕而還,豈得已哉!”乃請令其計石數,附次年所漕舟達京師,省臣從之。入為吏部尚書,乘傳至淮安,墜馬,居吳中養疾。

元統初,起為江浙行省參知政事,請罷富民承佃江淮田,從之。松江大姓,有歲漕米萬石獻京師者,其人既死,子孫貧且行乞,有司仍歲徵弗足則雜置松江田賦中令民包納克敬曰匹夫妄獻米徼名爵以榮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奪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國用寧乏此耶具論免之。(選自《元史·王克敬傳》,有刪改)

【注】①內外艱:父母喪事。②誅求:強制徵收。③抽分舶貨:向從海外運貨來貿易的人抽稅。④拗蕃:違背貨運規定。

【參考譯文】王克敬,字叔能,大寧人。出仕以後,多次升遷到江浙行省照磨,不久升任檢校。調任奉議大夫、順州知州,因遇父母喪事未去上任。被授予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前往四明監督百姓與日本人互相貿易。在此之前,前往監督的官員擔心外國心理不可揣測,必然要嚴密部署軍隊自衛,如同防備強大的敵人一樣。王克敬到任,全部撤走軍隊,用恩惠撫安撫他們,日本人都俯首收斂,不敢喧譁鬧事。有一個從軍征討而身陷日本的吳人,此時跟從日本商人來到中國,向王克敬申訴,希望回到家鄉。有人擔心這樣會成為禍端,王克敬說:“哪有士兵懷念國家恩德迴歸祖國卻不接納他的呢!如果有什麼禍患,我承擔罪責。”此事上報朝廷,朝廷讚許他。鄱陽出現嚴重饑荒,總管王都中取出官倉的糧食救濟饑民,行省官員想治他擅自開啟官倉的罪,王克敬說:“鄱陽離此地有千里之遙,等到行省釋出命令,饑民將會餓死,他做了仁愛之事,而我們卻反而要做不仁之事嗎?”王都中因此得以免罪。被授予監察御史,不久調任左司都事。

泰定初年,外任紹興路總管,郡中按人口徵鹽,百姓被強制徵收弄得貧困不堪,王克敬於是進言請求減少鹽額五千引。行省檄召王克敬向從海外運貨來貿易的人抽稅,違背貨運協定的人照例沒收他們的貨物,商人以風水無常為由進行辯解,有關部門不聽從。王克敬說:“某貨出某國,所在地有遠有近,貨物有輕有重,他們冒著重重險阻,出入於萬死之中,放棄近路走遠路,放棄重貨運輕貨,難道符合人情嗎?”將這些情況向上詳細呈報,眾人不能駁倒他,商人們感激他。被提拔為江西道廉訪司副使,改任兩浙鹽運司使,首先減少紹興百姓食鹽稅五千引。第二年,被提拔為湖南道廉訪使,調任海道都漕運萬戶。這一年,正當天曆之變,從海路運糧的船隻有後到直沽的,沒有完成運輸任務,又將糧食運回南方,行省想治督運官員的罪,命令他們又運回直沽。王克敬說:“如果他們常年這樣往返,確實應該治罪。現在他們歷經萬死,完好地將漕運的糧食運回南方,難道不是沒辦法才這樣做嗎!”於是他讓他們統計運送的石數,附帶裝在次年漕運的船上送到京城,省臣聽從了他的建議。入朝擔任吏部尚書,奉命出使到淮安,從馬上摔下來,在吳中養傷。

元統初年,起復為江浙行省參知政事,請求取消除富民承佃江淮田的規定,朝廷聽從他的建議。松江大姓人家中有人每年漕運萬石大米獻給京城,那人死後,他的子孫窮得將要行乞,有關部門仍然每年徵收,不夠就混雜在松江田賦之中,讓百姓負責交納。王克敬說:“匹夫亂獻大米,求取名爵來求得一人的榮耀,如今自己身死家破,朝廷又已經取消他的名爵,不可以讓全郡的人都受他的損害,國家的用度難道就少這一萬石糧食嗎?”詳論此事,免除其所獻糧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