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嬰“二桃殺三士”,齊國在夾縫生存有哪些無奈?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11-27

晏嬰“二桃殺三士”,齊國在夾縫生存有哪些無奈?

晏嬰“二桃殺三士”,齊國在夾縫生存有哪些無奈?

晏嬰“二桃殺三士”,齊國在夾縫生存有哪些無奈?

晏嬰“二桃殺三士”,齊國在夾縫生存有哪些無奈?蒼柏長坂坡9400 2020-10-11

晉楚爭霸,淪為陪襯的東方齊國

周王朝取代商王朝為天下共主,太公姜尚因輔佐之功建立齊國,數代經營漸成東方強藩。

周平王東遷洛邑王權衰落,“華夏第一相“管仲輔佐齊桓公,以齊國鹽鐵之利富甲諸侯,又以“尊王攘夷”之名,號令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可惜齊桓公病逝,齊國內亂甚至託庇宋國,晉國於城濮之戰挫敗楚國,拉開晉楚百年爭霸的大幕,南北雙雄急速擴張,齊國與秦國只能淪為陪襯。

載入課本的《晏子使楚》,展現晏嬰靈活擅辯維護齊國聲譽,也從楚國君臣的蔑視挑釁看出,齊國綜合國際地位下降。

出使楚國以後,晏嬰用兩顆桃子,將齊景公帳下的三員悍將誅殺,即是“二桃殺三士”的典故,成為古代謀略的典範。

晏嬰“二桃殺三士”,齊國在夾縫生存有哪些無奈?

晏嬰

晏嬰——清正廉潔的三朝重臣

晏嬰家族在宋國內亂後遷居齊國,至晏桓子時竟成為正卿,齊靈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23歲的晏嬰非宗室亦無政績,竟能襲得上大夫之職開始仕途,說明晏氏家族的苦心經營得到回報。

齊後莊公想借助晉國欒盈重新爭霸,晏嬰勸諫正視兩國差距,齊後莊公沒有采納,反被親近晉國的權臣崔杼弒殺,群臣唯有晏嬰敢前往祭奠,即便利刃近身的威脅,晏嬰也拒絕盟誓之詞,從此名揚天下。

《史記·管晏列傳》讚譽:方晏子伏莊公屍哭之,成禮然後去,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

崔杼對晏嬰也早已恨之入骨,卻只能對身邊的人解釋:“他是百姓所景仰的人,殺了他會失去民心。”崔杼不能殺晏嬰,朝堂卻也容不下晏嬰的存在,貶斥晏嬰為東阿縣令。

崔杼晚年政務交付諸子,卻導致家族內部爭鬥,被覬覦權勢的左丞相慶封,攻滅其家族掌握齊國權柄。

出於制衡的目的,齊景公有意讓晏嬰擔任相國,但晏嬰知道慶封掌權後,驕橫程度更勝崔杼,因此謝絕擔任相國,向齊景公請求再次治理東阿三年,以此躲避齊國朝堂的鬥爭。

公元前545年慶封奔吳,公孫灶與公孫蠆共同執政,晏嬰得以回到朝堂,向齊景公建言獻策,能夠用機智的語言,在不激怒齊景公的情況下點醒齊景公,為齊國走向穩定的治理努力。

晏嬰“二桃殺三士”,齊國在夾縫生存有哪些無奈?

慶封專權

晉楚百年爭霸落幕,助力齊國終結動亂

公元前548年,不僅是齊景公即位元年,更是晉國與楚國,由爭霸走向邦交化的開端。

晉悼公受制於卿士,因此提拔啟用功勳後代改革國政,將“趙氏孤兒”趙武立為正卿,以均衡卿士的勢力,達到鞏固王權之目的。

趙氏勢力已衰,按照晉國的軍功政策,對外戰爭若是失敗,執政需要擔負責任;若是取勝,其餘卿士家族壯大更快;因此和平的環境,才能穩固趙氏在晉國的影響力。

很巧合,楚國令尹屈蕩也祈盼和平,以應對楚國快速擴張帶來的隱患,並應對吳國崛起帶來的威脅,弭兵息戰符合雙方共同的利益,晉楚百年的爭霸基本終結,兩國走向邦正常交化。

晉國與楚國爭霸過程中,不約而同向東方齊國丟擲橄欖枝,培植拉攏親近勢力,由此導致齊國君權被削弱相權得到提升,由此引起崔杼與慶封專權的局面。

公元532年,陳無宇攻打欒施、高強,世卿欒氏與高氏敗亡,原因有三:

第一:陳無宇謀劃已久聯合鮑牽,而欒施與高強卻毫無準備,倉促應對難以抗衡。

第二:齊景公即位十餘年時間,身邊聚集私屬勢力,挫敗欒氏劫持齊景公的計劃。

第三:在晏嬰的建議下,陳無宇將財產與田邑上繳齊景公,取得政治上的合法性。

削除欒氏與高氏,使群臣意識到齊國公族的崛起,得到物資支撐的齊景公,隨著政治經驗日益豐富,具備主導齊國未來的能力。

晏嬰“二桃殺三士”,齊國在夾縫生存有哪些無奈?

齊景公

齊景公的三位重臣——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

齊國曆經數十年動亂,齊景公想要復興爭霸中原,但對晏嬰與國弱等忠臣而言,齊國單獨與晉國爭霸極不明智,因此才有晏嬰結盟楚國的故事。

楚國早已看透齊國的實力與訴求,所以敢對使者的晏嬰諸多挑釁,而從很多史籍的記載看,晏嬰最終達成的是和平協議,代價是誅殺齊國三位悍將,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

在《晏子春秋》裡,公孫接自述與猛虎搏鬥之功,田開疆則是上陣殺敵,但《喻世明言》則記載田開疆隨齊景公狩獵殺猛虎,而公孫接勇猛無雙上陣殺敵;唯有古冶子斬蛟龍被尊為“河神”,兩本書皆無異議。

同時,三人的姓氏都值得探討,按照古代傳統,以公孫為姓氏必然是諸侯後裔;陳無宇其實也叫田無宇,因此田開疆極有可能是田氏家族成員;古冶子的姓氏倒是難以探尋究竟,但只有道德者或士大夫才會被記載為“子”。

公孫接、田開疆與古冶子三位悍將,既有勇武之能,又出自顯貴世家,加之對齊景公有救命之恩,被賜予封邑和爵位,寄託著齊景公爭霸中原的希望。

晏嬰帶回楚國的答覆,等同熄滅齊景公的雄心壯志,原本拱衛疆域的功臣,變成威脅王權且跋扈的絆腳石。

《晏子春秋·內諫》載: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

此時齊景公已不再念及過往功勳與恩情,而是擔憂不能殺三位勇士,而遭遇三位勇士的憤激反撲,可見帝王之薄情寡義。

晏嬰“二桃殺三士”,齊國在夾縫生存有哪些無奈?

二桃殺三士

被晏嬰精心設計的“二桃殺三士”

晏嬰誅殺公孫接、田開疆與古冶子三位悍將,是精心設計而非臨時決定的結果。

時間,桃子成熟通常在7~8月期間,地點,齊國都城臨淄城中,人物,涉及到魯國君臣與齊國眾將。

將時間、地點與人物串聯起來就是,齊國輪戍封賞之時,適逢魯國君臣到訪,於是齊景公以桃設宴,邀請三位悍將與百官共同品鑑。

晏嬰摸透公孫接、田開疆與古冶子三位悍將秉性,面對魯國君臣與滿朝文武,晏嬰故意安排侍者,由功勞最小的公孫接和田開疆先選取桃子,激化三位悍將的矛盾。

《晏子春秋·內篇諫》公孫接仰天而嘆曰:“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計吾功者,不受桃,是無勇也,士眾而桃寡,何不計功而食桃矣。

公孫接、田開疆與古冶子同侍齊景公多年,早已經熟悉彼此的本領與功勞,所謂論功吃桃也可以由齊景公指定封賞,但晏嬰偏偏就是逼迫三位悍將選擇。

公孫接直接道出,若不接受桃子,面對滿朝文武,等同承認功勞不及他人,如此便能夠留得性命,但日後就要無條件臣服齊景公調遣,失去原本的自主決斷能力。

古人視名譽高過生命,為保全顏面公孫接毅然拿起盤中桃子,自覺功勞更高的田開疆也就毫不猶豫接桃,導致古冶子無桃可拿。

古冶子憤而辱罵公孫接與田開疆令其自刎,又覺得兩人慷慨赴死,更顯得自己心胸狹隘,因此也“反其桃,挈領而死”。

公孫接“嘆”字道盡苦楚,明知是計謀也要慷慨赴死,展現古人忠義氣節,”公殮之以服,葬之以士禮焉”將其厚葬,卻永失國之柱石。

晏嬰“二桃殺三士”,齊國在夾縫生存有哪些無奈?

春秋後期疆域圖

晏嬰二桃殺三士,卻沒能使齊國走向強盛

晏嬰助齊景公剷除公孫接、田開疆與古冶子三位悍將,收其封地強盛王權勢力,維繫與晉國和楚國的和平穩定,使齊國重新回到繁榮昌盛。

只是長久的和平,使鹽鐵之利的東方齊國,始終無法在疆域得到拓展,甚至被晉國卿士的趙魏韓三家所欺凌,並最終被田氏家族所取代。

要知道田開疆擅長近戰,適宜充當護衛之職;公孫接統軍禦敵,是前鋒戰將的優選;古冶子潛水數里,統御齊國水軍誰敢來犯?

晏嬰用計謀穩固君主統治,卻葬送齊國進取的銳意,而公孫接、田開疆與古冶子三位悍將,沒能血染沙場報效國家,如此屈辱的死去太過不值。

齊景公與晏嬰,若能充分重用能者,使將領開疆拓土,使官吏治國安邦,齊國何須向楚國俯首稱臣,歷史也許將是另一種結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