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鴻是怎麼忠心守衛定海邊疆的?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1-08-05

鄭國鴻是怎麼忠心守衛定海邊疆的?北京創典文化 2020-01-03

鄭國鴻,字雪堂,回族,1771年生於湘西鳳凰縣沱江鎮人。曾祖父鄭智文和祖父鄭恂均為朝廷封贈武功將軍;父親鄭朝柱,歷任貴州守備和鎮竿左營遊擊、貴州上江協副將,伯父鄭廷松是鎮竿千總。

鄭國鴻少時聰穎好學,記憶過人。稍長,其父將他送往名師故交如煜處就讀經學。鄭國鴻徒步從師,寒暑不苟,經數年苦讀,學識優長,最精詩易,優於文學,恂恂雅飭,好吟詠,嗜窮經。

由於鄭國鴻研求經世之學,頗有見解,較早地接受了當時進步的社會思潮,先後著有《詩經疏義》、《葩經招旨》、《昌學崇源》等。

鄭國鴻17歲時,父親任貴州守備官,臨走前告誡他:“我們祖輩皆從武途進取,為國安邦,盡其薄力,讀書明理,是武將之本;練武殺敵,乃武將之志;你若能文習武,將來馳騁,就能折衝禦侮。”

鄭國鴻遵循嚴父教導,乃向伯父、叔父請教,精心習武。他還刻苦自學,尤其注重我國曆代名將的修身、冶軍、作戰經驗。

他對宋代岳飛的“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惜死”兩句名言頗為讚賞,常對人說:“此舉其大世而言耳,非謂武將可以愛錢也。”

鄭國鴻對晉代周處因救兵不至,力戰而死,讚揚道:“將軍得之所矣!”

他對漢代李陵戰敗後投降匈奴的失節行為感到憤怒,說:“援窮力竭,丈夫當死。”

鄭國鴻從書中的正反人物中吸取營養,立志學岳飛精忠報國,學周處忠勇不苟。

因世代軍功,鄭國鴻年僅18歲便承襲雲騎尉世職。1803年,拔補永綏屯守備,1815年調至湖北黃州協都司,1821年擢升湖北提標中軍參將,1825年升遷廣西平樂協副將,次年復調湖北竹山協副將並代理鄖陽鎮總兵,1830年調任浙江湖州協副將,60歲又調回湖南寶慶任協副將。

楚督裕泰對鄭國鴻倍加讚賞,說他是:“老將德高,才幹出眾。”

上奏朝廷,竭力推薦。這樣,1840年道光帝將鄭國鴻提升為浙江處州鎮總兵,調守邊疆。鄭國鴻時年63歲。前去赴任。

1840年,正值我國開展禁菸運動,英國侵略者以武力破壞禁菸運動,點燃了侵略中國的戰火。鄭國鴻前往處州就任時,裕泰設宴餞行,鼓勵他揮師江浙為國出力。

鄭當即表示:“我雖年過花甲,但救國之志猶存,若英夷敢犯,我當效仿古人墨絰從戎之義,殺賊衛國,在所不惜!”

1840年4月,侵華軍總司令喬治·懿律率領40多艘船和4000餘名士兵開赴中國。6月,鴉片戰爭爆發。侵略軍在廣東、廈門分別遭到兩廣總督林則徐、閩浙總督鄧廷楨的打擊,於是改道北上。7月8日,佔領了守備空虛的定海縣城,燒殺擄掠,無惡不作。

1841年1月,清廷下詔對英宣戰。鄭國鴻奉命與鎮海總兵葛雲飛、壽春總兵王錫朋率領大軍進駐定海,英軍被迫撤出定海。

之後,鄭國鴻等商討了兩件大事:一是狠抓嚴密佈防,以御防患;二是堅決懲奸撲盜,以防內患。並將計劃報請當時的兩江總督裕謙審批。

同時,他們又根據海防、海戰的特點著手訓練部隊。鄭國鴻制定了十六字治軍方針:

誠信必孚,賞罰必明,

真偽必察,甘苦必均。

使定海防務日益鞏固,社會秩序逐漸恢復。

裕謙審批了鄭國鴻等的定海防務計劃後,於4月上奏準,在定海增守軍1000人,並在東山興建鎮遠城。同時,批准修復定海城牆及沿海炮臺,增撥士兵1800名,大炮50門,鐵彈數萬斤。

但這個防守措施仍與鄭國鴻等呈報的防禦計劃差距較大,於是三鎮總兵進見裕謙,提出情願用自己的3年俸祿作為經費修築各種防禦工程。裕謙批准了興建土城的計劃。

但定海收復不久,百業待舉,要在短期內修築長達2500米的土城,困難之多,不言而喻。鄭國鴻向軍民闡明修城意義,並親自帶頭。他身著短衣,腳穿草鞋,在烈日下挑泥夯土。

總督裕謙定海視察,目睹總兵的飯菜竟與士兵一樣,對鄭國鴻說:“現在軍務繁忙,此食不足以養身,何況總兵的俸祿不薄,何必如此節儉!”

鄭國鴻答道:“布衣素食是我的習性,況寇患未絕,即使桌上擺滿魚肉,我亦食不甘味。”

裕謙聽了很受感動,連連讚歎:“忠誠良將,忠誠良將!”

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奮鬥,這條長達2500米,高丈餘,厚近兩米的土城終於築成,同時還建了一座1300米長的震遠炮城。

鄭國鴻還經常深夜出營查哨,出海巡邏,發動人民組織團練,搞好軍民聯防,並於一次巡海中俘獲了威林士德等38名英軍,繳獲10門臺炮。

有一天,鄭國鴻與王錫朋帶領百餘兵士夜巡,在花島洋麵上追趕盜船,他倆身先士卒,縱身跳上賊船與海盜搏鬥,鄭國鴻的左臂受傷,王錫朋的右臂被刺,仍堅持奮戰,終於生擒邱親等11名大盜,殺死海盜12人,繳獲海盜船3艘,燒燬1艘,全殲盜賊,軍民皆大歡喜。

英軍攻佔了廣州之後,侵略軍得寸進尺,率軍北上。這時,道光帝已下令鄭國鴻、王錫朋撤離定海。8月30日,葛雲飛正在定海城北住宅給鄭國鴻、王錫朋設宴餞行,忽然接到英軍攻佔廈門,繼續北犯的緊急情報,葛雲飛立即下令迎戰。

鄭國鴻、王錫朋二人當機立斷,請葛雲飛上奏免於撤防,繼續留守定海。三總兵聯名上書,說明定海不僅不能撤防,還要調兵力、大炮增援。

裕謙同意留下鄭、王二人,他們分別帶兵防守各處要隘,隨時準備打擊敢於來犯之敵。

9月中旬,英艦29艘聚集在定海洋麵的黃牛礁一帶。26日上午,艦船全部竄到離定海30裡的橫水洋,鄭國鴻等立即集合隊伍,勉勵將士們堅決保衛定海,“城亡吾亡,不離定海半步”。

是日下午,氣勢洶洶的英艦列成縱隊闖入定海海面,稍後,侵略軍頭子璞鼎查指揮船艦突然向竹山門方向進發。葛雲飛跨馬奔向竹山門,把炮口對準戰艦,親自點火,擊中敵艦“布朗底”號,打響了戰鬥的第一槍,英軍倉皇而逃。

初戰告捷後,三位總兵重新調整防區,由鄭國鴻防守要隘竹山門。

9月27日凌晨,英軍“皋華麗”號等4艘軍艦竄入竹山門狹巷,向土城發炮猛攻,企圖突破正面防線。鄭國鴻率軍與其惡戰八九小時,擊斃英軍400餘人,使其慘敗而逃。

但是敵我力量懸殊,英軍達20000多人,而定海守軍只有4800人,且武器裝備落後。於是,三總兵聯名上書,請求支援。同時,三總兵以保衛定海為重,忍辱負重,動員將士們英勇殺敵,鄭國鴻號召大家“與定海共存亡,同心協力,誓死保衛定海”。

9月28日,鄭國鴻巡視竹山門時捉獲一英軍間諜,探知英軍情報後,立即作出周密佈置。果然,不久後英艦“哥倫拜恩”號等3艘艦艇來犯。守軍隱伏於石巖後等到英軍登陸,突然殺出,殺敵300餘,碎其舢板船2艘,我無一損,陣地猶存。

29日,英軍“布朗底”號等3艘艦船及2艘武裝船進攻,被葛雲飛擊退。連日來臺風不斷,大雨傾盆,鄭國鴻獨守竹山門。

竹山門是拒敵入港必經要隘,遠離營房,在風雨中連生火煮飯的地方也難找,生活十分艱苦。定海人民有時冒著狂風暴雨送去飯餚,慰勞守軍。

一次,他們特地給鄭國鴻送去一碗參湯,說他年過花甲,萬里迢迢來定海抗英,令人敬仰。

鄭國鴻說:“我身為總兵,未能驅逐夷寇,即使喝一杯水也感不安,如獨飲參湯則更愧對父老!”話畢,將參湯傾入水缸,對官兵大聲疾呼:“大家與鄭某枵腹苦戰多日,請共飲此水,同享父老之愛,奮力殺敵。”他率先喝下一碗,接著官兵們共飲,鬥志更加旺盛。

9月30日,英軍自竹山東南吉祥門駛進,被守軍再次擊退,旋即進犯曉峰嶺,亦被擊退。五奎山的敵人又發炮隔山轟擊。

當時天都快黑了,又沒有援兵,鄭國鴻的部屬勸他:“退保曉峰,與葛軍合力以抗。”

鄭國鴻堅定答道:“竹山不守,曉峰焉能自存?武臣效命疆場,份也!”仍帶領將士們拼命奮戰,再一次把侵略者趕入東海。

至此,五天五夜,英軍共發射1000多枚炮彈,仍無法攻下定海。

10月1日晨,大霧茫茫,英軍以為我軍無從瞭望,企圖偷襲。鄭國鴻等將領料定英軍必至,伏地倚土,矚目四望,忽滿耳風篷聲,又有海水中似船頭遇風吹一般。發現英軍兩隻載運火藥大船,用鐵索連之並行,遂立即瞄準開炮轟擊,彈入艙內大火燃燒,片板無存,英軍大亂,守軍連環開炮,英軍且拒且走,全部竄逃。

幾個小時後,英軍傾巢出動,分三路夾擊:一路攻土城,一路攻曉峰嶺,一路攻竹山門。這次總攻,英軍共派出船艦、運兵船、測量船、汽船共15艘,規模巨大。英軍分兩路縱隊在五奎山炮隊的掩護下,分別強行登陸。

第一縱隊向曉峰嶺再次進攻,鎮守此處的王錫朋首當其衝,督兵阻擊,守軍前隊陣亡,後隊繼進,英軍被殺退數次。無奈敵愈殺愈多,守軍所有臺炮打至紅透,不能裝彈,猶拼命死戰。總兵王錫朋左衝右突,手刃數人,最終寡不敵眾,壯烈陣亡。

曉峰嶺失守後,英軍又兵分兩路,一路從山巔直下進攻定海城,用大炮轟開北門,一擁而入,定海城失守。另一路沿曉峰嶺北脊而下,參與對竹山門的進攻。

竹山門的戰鬥,從早晨打到中午,三千英兵,水陸並進,攻打鄭軍。鄭國鴻腹背受敵,毫無畏懼,沉著指揮。在炮筒發紅不能再裝火藥的情況下,使用刀矛阻擊。面對敵人步步逼近,鄭國鴻見敗局已定,乃將將印交給將校,單槍匹馬衝入敵群,揮刀連斬數敵,身受十餘傷,終於血染沙場,壯烈殉國。

竹山門失守,敵人乘虛而入,很快進入關山炮臺南端,三面夾攻關山炮臺,成直逼葛雲飛守軍之勢。葛雲飛分段嚴守,英勇抗擊,肉搏血戰,突然被槍彈射中,墜崖身亡。

鄭國鴻等三總兵犧牲後,欽差大臣、兩江總督裕謙於10月4日向道光皇帝奏陳了定海戰況及結果,極力陳述三鎮總兵的壯烈忠勇。

道光皇帝閱畢,揮淚下詔,賜金治喪。對鄭國鴻照提督例恤,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追諡忠節。

同時皇帝硃批:

三鎮死事最烈,賜祭建祠,撰傳改碑,並許在各原籍建專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