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到底有多大?到底有幾代皇帝在那住過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1-08-18

紫禁城到底有多大?到底有幾代皇帝在那住過ydtjone 推薦於2016-05-27

北京故宮,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1406),建成於永樂十八年(1420),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其時稱紫禁城,1925年始稱故宮。從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將末代皇帝溥儀趕出故宮,結束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統治,故宮一直是中國統治階級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先後經歷了24位皇帝。

民間傳說,紫禁城的宮殿房屋共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但這種說法只是有一定依據的一種推測。說它有一定依據,是因為在中國古代以陽數為大,宮殿建築大量資料都用陽數,大到宮殿座數、開間,如三大殿,每殿開間5間、7間、9間、11間不等;小到殿頂走獸、構件件數,如太和殿殿頂走獸為11個。1在陽數中最小,9在陽數中最大,5居中。9999。5正符合皇帝“九五之尊”的理想。又因為皇帝稱“萬歲”、“萬歲爺”,其他一切都不能超過萬的數字,所以皇帝住的宮殿,最高數也只能是9999。5間。但這種說法其實只是一種推斷。

紫禁城從始建到清代滅亡,建築始終是處於不斷的增減變化中的。上萬間房屋,每年都有修建、拆除,並沒有固定在一個數字上。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永樂初建時不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永樂建設紫禁城宮殿,是在拆除元代大內後進行的。新建的紫禁城較元大內向東南移動,但東六宮仍建在元大內範圍之內,元大內東城牆(原址約在今東筒子河)之外新拓出來的地方,即今東筒子以東,還是空著的。明英宗曾說:“初,太宗皇帝(即永樂帝)營建宮闕,尚多未備。”永樂時的記載是:紫禁城內大內、東華門外皇太孫宮、東安門外十王邸(故址即今王府井),通共八千三百五十間。現故宮外東路、外西路宮殿當時還都未建。從明代中期起,宮殿興造頻繁,紫禁城內外屢興土木,形成這樣一種格局:紫禁城為主體,稱“大內”;北、中、南三海(包括今府右街以西鄰近區域)為“西內”,或稱“西苑”;東華門外直至今南河沿以內,為“南內”,或稱“東苑”、“南苑”、“小南城”。到明末時,據記載全部宮殿(包括大內、西苑和東苑)共有786座,每座少則一二間,多則八九間乃至十一間以上,總數雖沒有準確的記載,但大約總要在20000間以上,約為清初大內的三倍多,數字顯然超過10000間。

清朝雖捨棄了南苑一帶,但宮殿建築還是足夠10000間的,清道光之後,由於財政緊張,宮殿維修跟不上,有一些次要建築逐漸自然損毀,有一些則人為拆除。辛亥革命後溥儀居住宮中時,1923年建福宮花園發生火災,德日新殿、延春閣、靜怡軒、廣生樓、中正殿、香雲亭等園內全部建築被毀。古物陳列所(故宮前朝部分當時歸其管理)和故宮博物院分別於1914年和1925年成立之後,根據當時建築狀況,又對一些附屬建築如西華門外圍房予以拆除。解放後,又清除一部分無法修繕的附屬建築,如東華門內上駟院(養馬處)。儲存到現在的建築計980座8707間,數目仍很大。

紫禁城的半間房在那裡?其實,故宮內有半間房的地方很多。太和殿原則上講是面闊9間,9是最大的數值,為了突出其等級的至高無上,又在9間兩頭各加一個“夾室”。夾室實際就是半間。太和門作為太和殿的正門,最高規格應為7間,也在兩頭各加夾室一個,也是兩個半間。傳說中的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的半間房,指的是文淵閣的樓梯間。文淵閣為二層樓房,樓上通為1間,樓下為6間,取“天一生水,地六承之”,意在以水壓火。另外,對下層還作了巧妙的處理,將內部又隔成上下兩層,增加使用面積。就在上層西端即下層樓梯之上,設計了一個半間,人們就將它附會成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的半間。

紫禁城到底有多大?到底有幾代皇帝在那住過匿名使用者 2011-07-31

非常大! 衛星影象顯示都是蠻大的 元明清三代皇帝都在住的

北京故宮,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1406),建成於永樂十八年(1420),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其時稱紫禁城,1925年始稱故宮。從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將末代皇帝溥儀趕出故宮,結束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統治,故宮一直是中國統治階級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先後經歷了24位皇帝。

民間傳說,紫禁城的宮殿房屋共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但這種說法只是有一定依據的一種推測。說它有一定依據,是因為在中國古代以陽數為大,宮殿建築大量資料都用陽數,大到宮殿座數、開間,如三大殿,每殿開間5間、7間、9間、11間不等;小到殿頂走獸、構件件數,如太和殿殿頂走獸為11個。1在陽數中最小,9在陽數中最大,5居中。9999。5正符合皇帝“九五之尊”的理想。又因為皇帝稱“萬歲”、“萬歲爺”,其他一切都不能超過萬的數字,所以皇帝住的宮殿,最高數也只能是9999。5間。但這種說法其實只是一種推斷。

紫禁城從始建到清代滅亡,建築始終是處於不斷的增減變化中的。上萬間房屋,每年都有修建、拆除,並沒有固定在一個數字上。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永樂初建時不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永樂建設紫禁城宮殿,是在拆除元代大內後進行的。新建的紫禁城較元大內向東南移動,但東六宮仍建在元大內範圍之內,元大內東城牆(原址約在今東筒子河)之外新拓出來的地方,即今東筒子以東,還是空著的。明英宗曾說:“初,太宗皇帝(即永樂帝)營建宮闕,尚多未備。”永樂時的記載是:紫禁城內大內、東華門外皇太孫宮、東安門外十王邸(故址即今王府井),通共八千三百五十間。現故宮外東路、外西路宮殿當時還都未建。從明代中期起,宮殿興造頻繁,紫禁城內外屢興土木,形成這樣一種格局:紫禁城為主體,稱“大內”;北、中、南三海(包括今府右街以西鄰近區域)為“西內”,或稱“西苑”;東華門外直至今南河沿以內,為“南內”,或稱“東苑”、“南苑”、“小南城”。到明末時,據記載全部宮殿(包括大內、西苑和東苑)共有786座,每座少則一二間,多則八九間乃至十一間以上,總數雖沒有準確的記載,但大約總要在20000間以上,約為清初大內的三倍多,數字顯然超過10000間。

清朝雖捨棄了南苑一帶,但宮殿建築還是足夠10000間的,清道光之後,由於財政緊張,宮殿維修跟不上,有一些次要建築逐漸自然損毀,有一些則人為拆除。辛亥革命後溥儀居住宮中時,1923年建福宮花園發生火災,德日新殿、延春閣、靜怡軒、廣生樓、中正殿、香雲亭等園內全部建築被毀。古物陳列所(故宮前朝部分當時歸其管理)和故宮博物院分別於1914年和1925年成立之後,根據當時建築狀況,又對一些附屬建築如西華門外圍房予以拆除。解放後,又清除一部分無法修繕的附屬建築,如東華門內上駟院(養馬處)。儲存到現在的建築計980座8707間,數目仍很大。

紫禁城的半間房在那裡?其實,故宮內有半間房的地方很多。太和殿原則上講是面闊9間,9是最大的數值,為了突出其等級的至高無上,又在9間兩頭各加一個“夾室”。夾室實際就是半間。太和門作為太和殿的正門,最高規格應為7間,也在兩頭各加夾室一個,也是兩個半間。傳說中的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的半間房,指的是文淵閣的樓梯間。文淵閣為二層樓房,樓上通為1間,樓下為6間,取“天一生水,地六承之”,意在以水壓火。另外,對下層還作了巧妙的處理,將內部又隔成上下兩層,增加使用面積。就在上層西端即下層樓梯之上,設計了一個半間,人們就將它附會成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的半間。

紫禁城到底有多大?到底有幾代皇帝在那住過a243192452 2011-07-31

非常大! 衛星影象顯示都是蠻大的 元明清三代皇帝都在住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