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滅南燕之戰,劉裕能夠取勝的原因是什麼?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1-09-19

東晉滅南燕之戰,劉裕能夠取勝的原因是什麼?竹風墨語 2020-08-14

公元409年,東晉大將劉裕策劃北伐鮮卑族政權南燕。他分析了南燕國土幅員較小,政治腐敗及沒有長遠的戰略眼光等弱點,制汀了沿途築城,分兵留守,鞏固後方,主力長趨北進的作戰方針。同年4月,劉裕率兵十餘萬從建康出發,由水路過長江,由淮水至泗水前進。5月,晉軍到達南燕境內的琅玡。

當時,自琅玡至廣固有三條路:一是由琅玡經營城,越大峴山(今山東沂水北)直趨臨朐、廣固。這是條捷徑,水路運輸比較方便。但大峴山很險峻,山高七十丈,周圍二十里,其上關口(今穆陵關)僅能通一車,號稱“齊南天險”。二是向東北經營城、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濰水北上,再轉而西趨廣固。這條路比較遷遠,勞師費時。

東晉滅南燕之戰,劉裕能夠取勝的原因是什麼?

三是向北越泗水經梁父,轉而向東北達廣固。這條路山路過長,不利行軍,運輸困難。劉裕判斷燕軍不準備在南線作戰,而意在讓晉軍主力深入南燕腹地,以便依託臨胸、廣固等堅城,在平坦地區同晉作戰,以發揮他們的騎兵優勢,所以劉裕決定走第一條線路。

在南燕,慕容超聽說東晉軍北上,便召群臣議與晉作戰對策,公孫五樓說道:“東晉的軍隊遠道而來,有利於速戰。”於是提出了三條策略,上策是佔據大峴山,不讓劉裕入境,和他相持,然後派軍隊透過海路截斷劉裕的糧道和退路,兩面夾擊,可獲勝利;中策是命令各地方長官據城而守,燒燬多餘的物資,堅壁清野;下策就是引劉裕進大峴山,然後與他們決戰。

慕容超認為東晉遠道而來,一定疲憊,勢不能久。而自己據五州(南燕設並、幽、徐、兗、青五州)之地,擁富庶之民,鐵騎萬群,麥禾布野,為何先除苗徙民,使自己受損失呢?於是慕容超不聽手下將領的建言和良策,選擇了下策!

劉裕順利透過大峴山,高興地對將士們說:“現在我們已順利過了危險地帶,深入敵人腹地,一定要拼死作戰;原野上到處是成熟的莊稼,我軍無缺糧之憂,可以說,勝利離我們不遠了。“6月18 日,晉軍主力到達臨朐城南附近,慕容超出主力騎兵夾擊晉軍。

東晉滅南燕之戰,劉裕能夠取勝的原因是什麼?

劉裕針對南燕騎兵在平川作戰時所具有的優勢,佈置晉軍以車兵4000名在步兵的兩翼,以騎兵在陣後機動,組成一個步、騎、車兵相互配合的陣勢。這種陣勢有效地抵禦了燕騎軍對晉軍步兵主力的衝擊,兵車上的長矛還阻礙了騎兵的進攻。雙方激戰半日,未見勝負。參軍胡潘向劉裕建議出奇兵走偏僻的小道去襲擊臨朐城。劉裕接受他的建議,派兵奇襲臨朐。臨朐守城兵力薄弱,被晉軍一舉攻下。慕容超驚慌失措,率領餘部逃到了廣固城中,晉軍首戰告捷。

東晉滅南燕之戰,劉裕能夠取勝的原因是什麼?

晉軍在臨朐取勝後,連夜乘勝發起追擊,直逼廣固城下。廣固城四周絕澗,一時難以攻取。劉裕命令晉軍修築長牆圍困敵軍,同時就地取糧,停止了從後方運送糧草。慕容超不是積極防禦,而是一心指望後秦的援兵到來,消極地等待援兵。晉軍利用敵降將張綱善於製造攻城器具的特長,讓他設計出新的攻城器具。

東晉滅南燕之戰,劉裕能夠取勝的原因是什麼?

東晉滅南燕之戰,劉裕能夠取勝的主要原因,在於他了解敵人,瞭解自己,同時也瞭解地形對於己方的利弊。他善於根據敵情制訂相應的作戰措施,採取靈活的戰術、戰法來戰勝敵人。劉裕根據南燕騎兵善於在平川地形作戰,而晉軍步兵在平川作戰又容易被騎兵沖垮的情況,將車陣這一古老的作戰隊形與戰法運用到作戰中,組成了一個步、騎、車兵相結合的陣勢,在作戰中有效地抑制了燕軍之所長。在兩軍相持時,劉裕慎謀猛進,及時運用奇兵襲擊敵人薄弱的後方,為取得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