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遷的簡介,越少越好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1-08-15

談遷的簡介,越少越好歲月不寒 推薦於2017-12-15

談遷

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父。明亡後改名遷,字孺木,號觀若,自稱“江左遺民”。浙江海寧(今浙江海寧西南)人。終生不仕,以傭書、作幕僚為生。喜好博綜,子史百家無不致力,對明代史事尤所注心。

詳細見詞條:

http://baike。baidu。com/view/108473。html?wtp=tt

談遷的簡介,越少越好402356268 2010-12-09

談遷是【國榷】的作者,他在寫國榷時第一次本來快寫完了文稿卻失竊了,但他沒有灰心,從頭再來,更加詳細地收集資料,修訂文稿,結果寫出了比第一次更翔實更完整更準確的【國榷】,滿意的話就採納吧!!

談遷的簡介,越少越好xyi002 2012-12-20

談遷

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父。明亡後改名遷,字孺木,號觀若,自稱“江左遺民”。浙江海寧(今浙江海寧西南)人。終生不仕,以傭書、作幕僚為生。喜好博綜,子史百家無不致力,對明代史事尤所注心。

談遷的簡介,越少越好網友de35038 2010-12-09

談遷(1594~1658)。祖籍汴梁(今開封),隨宋室南渡,定居於鹽官西南棗林村,後江沙坍落,遷至馬橋麻涇港西(今海寧馬橋)。遠祖即生活在這種國破之時,自己也是生活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你,馬橋人。明諸生。明亡後改名為遷,字孺木,號觀若。改名“遷”,寄託了對歷史、對自己的一種境遇,當然也有可能是追尋大歷史家司馬遷的意思。當代就有一個外國研究中國歷史的人取漢名叫“史景遷”。(耶魯大學歷史學家喬納珊·D·斯本瑟)。自幼刻苦好學,家貧,靠繕寫、代筆或作記室(秘書)維持生活。一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寫、代筆或作記室(秘書)來維護生活。用我現在的話說,是真正獻身學術的人,自學成才,然後私人寫史。不計報酬,不慕虛名,貧寒一生,活的很有骨氣、很有節氣、很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史家。

南明弘光元年(1645)為閣臣高弘圖的記室,出謀劃策,力圖恢復。頗受高弘圖、張慎言等賞識。後擬薦為中書舍人及禮部司務。他感到“時事日非,不足與有為”,堅辭不就,引退回家隱居。

談遷博鑑群書,善諸子百家,精研歷史,尤重明代典故。他立志編撰翔實可信的明史。從天啟元年(1621)27歲開始,歷時20餘年,“六易其稿,匯至百卷”,始完成這部編年體明史,全書500萬言,取名《國榷》。清順治四年(1647)手稿被竊,時已53歲,他發憤重寫,經四年努力,完成新稿。順治十年攜稿北上,在北京走訪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門客,蒐集明朝遺聞,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蹟,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託亡國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陽(今臨汾)祭奠先師張慎言,病逝於客地。談遷祖籍汴梁(今開封),隨宋室南渡,定劇場於鹽官西南棗林村,後江沙坍落,遷至馬橋麻涇港西。著作另有《棗林集》、《棗林詩集》、《棗林雜俎》、《北遊錄》、《西遊錄》、《史論》、《海昌外志》等。

《國榷》以《明實錄》為本,參閱諸家史書,考證訂補,取材廣博,選擇謹嚴,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書中對滿清頗多貶責,當時無法流傳。直至建國後,里人張宗祥著手整理校訂,編為108卷,1958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天啟元年(1621年),談遷28歲,談遷母親亡故,他守喪在家,讀了不少明代史書,覺得其中錯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編寫一部真實可信符合明代歷史事實的明史的志願。在此後的二十六年中年中,他他長年揹著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處訪書借抄,飢梨渴棗,市閱戶錄,廣搜資料,終於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後陸續改訂,積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萬字的鉅著《國榷》。。豈料兩年後,清順治四年(1647)8月,書稿被小偷盜走,他滿懷悲痛,發憤重寫。經4年努力,終於完成新稿。順治十年(1653年),60歲的他,攜第二稿遠涉北京,在北京兩年半,走訪明遺臣、故舊,蒐集明朝遺聞、遺文以及有關史實,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蹟,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託亡國

之痛。,使這部嘔心瀝血之鉅作得以完成。

談遷的簡介,越少越好wqzm02 2010-12-09

生平

基本資訊

祖籍汴梁(今開封),是浙江海寧棗林人。隨宋室南渡,定居於鹽官村,後江沙坍落,遷至馬橋麻涇港西(今海寧馬橋)。他生活在這種國破之時,自己也是生活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父,馬橋人。生於1594年十月十二日(11月23日),死於1657年十二月十四日(1658年1月14日)明諸生。明亡後改名為遷,字孺木,號觀若。改名“遷”,寄託了對歷史、對自己的一種境遇,當然也有可能是追尋大歷史家司馬遷的意思。自幼刻苦好學,家貧一生未曾做官,靠繕寫、代筆或作記室(秘書)維持生活。用現在的話說,是真正獻身學術的人,自學成才,然後私人寫史。不計報酬,不慕虛名,雖然貧寒一生,但卻是一個活的很有骨氣、很有節氣、很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史家。 南明弘光元年(1645)為閣臣高弘圖的記室,出謀劃策,力圖恢復。頗受高弘圖、張慎言等賞識。後擬薦為中書舍人及禮部司務。他感到“時事日非,不足與有為”,堅辭不就,引退回家隱居。

史學生涯

談遷博鑑群書,善諸子百家,精研歷史,尤重明代典故。他立志撰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從天啟元年(1621)27歲開始,歷時20餘年,“六易其稿,匯至百卷”,始完成這部編年體明史,全書400萬言,取名《國榷》。清順治四年(1647)手稿被竊,時已53歲,他發憤重寫,經四年努力,完成新稿。順治十年攜稿北上,在北京走訪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門客,蒐集明朝逸聞,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蹟,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託亡國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陽(今臨汾)祭奠先師張慎言,病逝於客地。談遷祖籍汴梁(今開封),隨宋室南渡,定劇場於鹽官西南棗林村,後江沙坍落,遷至馬橋麻涇港西。著作另有《棗林集》、《棗林詩集》、《棗林雜俎》、《北遊錄》、《西遊錄》、《史論》、《海昌外志》等。 天啟元年(1621年),談遷28歲,談遷母親亡故,他守喪在家,讀了不少明代史書,覺得其中錯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符合明代歷史事實的明史的志願。在此後的二十六年中,他長年揹著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處訪書借抄,飢梨渴棗,市閱戶錄,廣搜資料,終於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後陸續改訂,積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400多萬字的鉅著《國榷》。豈料書稿即將付印前(清順治四年1647年 8月)書稿被小偷盜走,他滿懷悲痛,發憤重寫。經4年努力,終於完成新稿。順治十年(1653年),60歲的他,攜第二稿遠涉北京,在北京兩年半,走訪明遺臣、故舊,蒐集明朝遺聞、遺文以及有關史實,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蹟,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託亡國之痛,使這部嘔心瀝血之鉅作得以完成。 《國榷》以《明實錄》為本,參閱諸家史書,考證訂補,取材廣博,選擇謹嚴,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書中對滿清頗多貶責,當時無法流傳。直至建國後,里人張宗祥著手整理校訂,編為108卷,1958年由中華書局出版。談遷重編《國榷》的事蹟也被蘇教國標版語文第九冊(五年級上冊)列入課文,作者蔣光宇,題目為《厄運打不垮的信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