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為何用絹做貨幣?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繪畫
  • 2021-11-17

中國古代為何用絹做貨幣?銘刻96604fc 2018-01-02

‍‍

在中國古代,縑帛(或稱絹、布帛)都曾長期被當作實物貨幣流通。因為政府徵收的賦稅大多數是實物(如糧食、布匹等),故而開支也不得不大量使用實物,西漢的官員俸祿即是以糧食單位的“石”來表示,如二千石、四百石等;再次古代貨幣經濟、商品並不發達,尤其在農村地區,大量的交易是透過以物易物來完成的,布帛糧谷等實物貨幣比錢幣更方便易得;最後,以銅錢為代表的金屬貨幣容易受到戰亂、幣制崩潰等因素的影響,產生貶值,政府也好,民間也好,更願意接收實物,免去兌換過程中的損失。具體到‘漢唐’這兩個朝代,有人稱它們實行的是一種“多元貨幣政策”(錢帛平行本位),即以錢幣為主,雜以金銀絹帛糧食同時通行。漢代一度想要廢錢幣只用谷帛。唐代時,規定“絹值與錢值並重”,將之視為某種法定貨幣,又嚴令要錢帛兼用,不準在大規模交易中只收錢幣,有將布帛絹縑當作各種商品折算單位的傾向。絹價在開元時定為550錢一匹,安史之亂時達到萬錢,大曆年間又跌至4000錢,由此可見錢價浮動的劇烈,以及實物貨幣的保值效用。這個現象不能說全古代都有,只能說在秦漢及其以前最為顯著,而隋唐開始變化,宋明清漸次終結。所以,這個問題應當設限到上古中古,而非近古。或者採用西方學者對中國歷史的界分,以先秦、秦漢、隋唐為古代,而宋元明清,作為中國近代的開端,不予討論。在這三段之中,先秦畢竟是先後以貝類、鑄幣、糧食、絹帛組成的多元通貨體系,所以絹帛的地位只是越到後來越發突出;隋唐,則隨著外交與商業的發展,而以“通寶鑄幣”為流通主力、以糧食絹帛為稅賦俸祿,至少在流通貨幣方面,不再以絹帛為更為發達的商業通貨。所以這個問題,放到秦漢最為典型。下面我就從秦漢社會切入,提一點我的看法,不正之處,還望大家批評指正。從通貨本身的生產角度上講:尤其秦漢一統穩定以來,夫耕婦織的法定基本生產模式,使得農業帝國糧食與絹帛是最容易產生的,一個社會七八成的農民,農夫供糧、農婦供絹,糧食與絹帛,只要不遇上全國範圍或經濟重心的天災,以及大規模長時間的戰亂,其供應的永續性與規模性,是很容易保證的。拿糧食與絹帛來做硬通貨,實行糧食本位或絹帛本位,是最紮實的。從通貨本身的使用角度講:糧食與絹帛,都是人類生活的最為基本的需求:食飽、衣暖,所以二者雖然也會腐爛、斷壞,但可以隨時調配給需要的人和地區,而且糧食還可以儲存為倉庫陳糧,應對災年、平抑糧價(這個功能也發揮到了今天)。而鑄幣與麻紙,就不可能了,只能用作通貨,而不能應對古代的經濟危機,因為一旦有了經濟乃至政治危機,錢幣與麻紙都不值錢,怎麼用?從其他同時期可選通貨的製作與儲存成本上講:①麻紙在秦漢乃至整個宋代以前的古代社會,是很精貴的東西:製作成本高、製作工藝複雜、而且儲存時間短。製作成本與工藝,決定了這種紙只能用來記錄政府的重要檔案,以及作為官員士紳通訊、把玩的高檔奢侈品,連基層行政和中下層官員都只能用竹簡的時代,用紙來做通貨,就像今天拿珠寶做通貨一樣的不實際。而且麻紙儲存的時間,雖然代代有改良進步,但你看看現在用來寫毛筆字的紙(明清水準疊加現代工藝),就知道其儲存之不易,更何況用作通貨,不斷流通?現在的貨幣,印刷出來是可以劃破手指的,而經過幾年的運用(尤其是那些低額紙幣),就破軟不堪了,換做是古代的紙,新紙連手指都劃不破,何況舊紙?即便到了宋代,紙幣也僅僅作為大宗貨物異地流轉時的一種給付工具,相比其面值也是蠻大的,再看看明清的銀票,一張代表百千萬兩銀子,就知道在古代紙是有多麼精貴了。②兩漢的鑄幣雖然有所進步,但遠不如隋唐時冶鐵技術飛躍後更為精良,這一點不用說的多麼專業、多麼化學,就可知。比如:在古玩市場上,先秦隋唐的鑄幣往往是鏽跡斑斑、青青綠綠的,而隋唐則鏽跡少了一點,光澤多了一點,明清就更能吹出銀子的聲響了。這固然和其產生年代的遠近相關,但金屬易鏽,往往不是千百年的事,而是五六年的事。再比如:歷代史書描寫盛世時,總會有描寫一種現象,錢幣多到鏽蝕、繩斷於倉庫,可見錢幣的不易儲存。後代的合金更為合理易存以及採礦冶鐵技術提高,降低製作與儲存成本,才使得鑄幣逐漸成為宋元明清的通貨主流。

中國古代為何用絹做貨幣?

‍‍

中國古代為何用絹做貨幣?以心dbqdxe6 2018-01-02

‍‍‍‍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最早的一種貨幣是海生的貝殼(主要是帶有槽齒的齒貝),叫做貨貝。它以朋作為計算單位,兩串十個或二十個叫做一朋。商、周時期的墓葬裡,經常出土這種貝幣。隨著商品交換的日益擴大,到了商代晚期便出現了用銅製造的銅貝,這是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貨幣。在河南安陽大司空村商代晚期(公元前14到前11世紀)墓中出土的銅貝,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鑄幣之一,比西方推為鑄幣發明者小亞細亞的呂底亞人開始鑄幣的年代(公元前7世紀)要早幾個世紀。春秋戰國時鑄幣到處通行。由於當時處於分裂狀態,各諸侯國都各自鑄幣所以種類繁多,主要行制有鏟型(布幣)、刀形(刀幣)、方形(爰金)、橢圓形(蟻鼻錢)、圓形(環錢)五種。布幣主要流通於三晉及附近地區。刀幣,主要流通於齊、燕、趙等國。爰金,是楚國的金幣。多鑄成長方版狀,每版重一斤。上面壓印有十幾個“郢爰”或“陳爰”字樣的小方戳。郢、陳為地名,爰是重量單位。蟻鼻錢,是楚國的銅幣,可能是爰金的輔幣。錢的正面凸起並有文字,象人面。圓型環錢戰國中期才出現,主要流通於周、魏、秦等地,錢中間有圓孔,分為有廓和無廓兩種,鑄有文字。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統一了全國幣制,規定黃金為上幣,單位是“鎰”(二十兩),銅錢是下幣,單位為半兩。銅錢外圓形內方孔正面鑄有“半兩”二字,故稱半兩錢。從半兩錢開始,外圓內方成為我國銅錢的固定形式。西漢初,法定貨幣也是黃金、銅錢。黃金鑄成“金餅”,大的每餅重一兩,摺合銅錢六百二十五枚。漢武帝時還鑄過鱗趾金和馬蹄金。漢初由於民間也參與鑄錢,私鑄錢尤其混亂,有的半兩錢重不足一銖,就象四片榆莢組成的小銅片,所以稱為榆莢錢。武帝時實行幣值改革,禁止民間私鑄,並於元狩五年推行五銖錢。它的重量和錢文都是五銖,此後除王莽改制那十幾年間被廢一直到隋代各朝均鑄五銖錢,但重量大小則不一樣。五銖錢是我國曆史上數量最多流通最久的貨幣。唐三百年間主要通用“開元通寶”和“乾元通寶”銅錢,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五銖,鑄開元通寶。自此以後我國衡制不再以銖計算,而改為兩、錢、分、釐的十進位法,其中一錢指一枚開元錢的重量。宋代是我國商品經濟繁榮期,貨幣需求量猛增。宋錢的品種多的難以統計,主要是因為皇帝每改一次年號就鑄一種錢,皇帝們年號又改的很勤,前後竟有57次之多。宋錢中有名的有趙佶親筆題字的崇寧、大觀等錢。宋銅錢鐵錢並用,鐵錢極為笨重,買一匹羅要鐵錢兩萬枚重一百多斤,極不方便,四川商人們自己印製了一種紙幣名為“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可以兌換錢,也可以流通。仁宗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改由政府發行,到元代第一次出現了不兌換的紙幣“中統寶鈔”並在元代長期使用,由於統治者發行紙幣動機不純,曾引起嚴重通貨膨脹,激起民怨,明清兩朝仍以銅錢為重要貨幣。但明朝開始白銀逐漸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提別明中後期產自墨西哥美洲的白銀隨著葡萄牙商人大量湧入中國用做交換生絲、茶葉、瓷器、棉布等中國產品,銀錠得以普遍鑄造,同時西方銀元也開始流入我國。十七世紀後期,我國漳州地區出現了帶有“漳州軍餉”字樣的銀元,這是我國鑄造的較早的新式銀元,鴉片戰爭後由於白銀隨賠款大量外流,清末又開始發行紙幣,從此以後紙幣終於逐漸完全取代了銅錢和白銀成為我國主要的貨幣。

中國古代為何用絹做貨幣?

‍‍‍‍

中國古代為何用絹做貨幣?仉元柳e4 2018-01-02

‍‍

在中國古代,縑帛(或稱絹、布帛)都曾長期被當作實物貨幣流通。因為政府徵收的賦稅大多數是實物(如糧食、布匹等),故而開支也不得不大量使用實物,西漢的官員俸祿即是以糧食單位的“石”來表示,如二千石、四百石等;再次古代貨幣經濟、商品並不發達,尤其在農村地區,大量的交易是透過以物易物來完成的,布帛糧谷等實物貨幣比錢幣更方便易得;最後,以銅錢為代表的金屬貨幣容易受到戰亂、幣制崩潰等因素的影響,產生貶值,政府也好,民間也好,更願意接收實物,免去兌換過程中的損失。具體到‘漢唐’這兩個朝代,有人稱它們實行的是一種“多元貨幣政策”(錢帛平行本位),即以錢幣為主,雜以金銀絹帛糧食同時通行。漢代一度想要廢錢幣只用谷帛。唐代時,規定“絹值與錢值並重”,將之視為某種法定貨幣,又嚴令要錢帛兼用,不準在大規模交易中只收錢幣,有將布帛絹縑當作各種商品折算單位的傾向。絹價在開元時定為550錢一匹,安史之亂時達到萬錢,大曆年間又跌至4000錢,由此可見錢價浮動的劇烈,以及實物貨幣的保值效用。

中國古代為何用絹做貨幣?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