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叔同要出家?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繪畫
  • 2021-11-16

為什麼李叔同要出家?wo1647355712013-04-13

弘一法師(1880-1942年),俗姓李,名息,學名文濤,又名成蹊、廣侯,字叔同、息霜,號漱筒、演音等,別署甚多。祖籍浙江平湖,清光緒六年(1880年)九月二十日生於天津河東地藏庵(今河北區糧店街陸家衚衕)一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10月13日圓寂於泉州。幼名成蹊,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學名文濤,字叔同。法號弘一,世稱弘一大師。

李叔同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近代史上著名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早期啟蒙者,他一生在音樂、戲劇、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教育、哲學、法學等諸多文化領域中都有較高的建樹,並先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藝術人才。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門下。

1880年(光緒六年庚辰)

10月23日(農曆九月二十日)辰時生於天津河東區地藏前故居李宅。祖李銳,原籍浙江平湖,寄籍天津,經營鹽業與銀錢業。父李世珍,字筱樓,清同治四年進士,曾官吏部主事,後辭官承父業而為津門鉅富。行列第三,幼名成蹊,學名文濤,字叔同。

1884年(光緒十年甲申)5歲

1898年 (戊戌 光緒二十四年) 19歲

傳李叔同刻有 “南海康君是吾師”一印,表示對康有為、梁啟超維新變法的支援。暮秋,奉母攜眷遷居上海。十月加入“城南文社”,曾以《擬宋玉小言賦》,名列文社月會第一。

1899年 (己亥 光緒二十五年) 20歲

是年春遷居許幼園家的“城南草堂”。與袁希濂、許幻園、蔡小香、張小樓結金蘭之誼,號稱“天涯五友”。

1900年 (庚子 光緒二十六年) 21歲

農曆九月十九日(11月10日),子李準生。

是年出版《李廬詩鐘》、《李廬印譜》。與畫家任伯年等設立“上海書畫公會”。每星期出書畫報一紙,由中外日報社隨報發行。

1901年 (辛丑 光緒二十七年) 22歲

正月,為許幼園所撰《城南草堂筆記》題跋。春,曾迴天津,擬赴河南探視其兄,後因故未果,遂返滬。

是年秋,入南洋公學就讀經濟特科班,與黃炎培、邵力子、謝無量等同從學於蔡元培。

1902年 (壬寅 光緒二十八年) 23歲

各省補行庚子、辛丑恩正併科鄉試,叔同先後以河南納監應鄉試,以嘉興府平湖縣監生資格報名應試,均未中。仍回南洋公學。

11月,南洋公學發生學生罷課風潮。蔡元培同情學生辭職,李叔同等繼而退學。

1903年 (癸卯 光緒二十九年) 24歲

與退學者在上海“滬學會”內增設補習科,常舉行演說會。以“李廣平”之名翻譯《法學門徑書》及 《國際私法》二書由上海開明書店相繼出版。

1904年 (甲辰 光緒三十年) 25歲

三月,曾為“鑠鏤十一郎”(張士釗)傳記著作《李蘋香》撰序,署名“惜霜”。常與歌郎、名妓等藝事往還。在上海粉墨登場,參加演出京劇 《蟲八蜡廟》、《白水灘》、《黃天霸》等。12月9日(農曆十一月初三)子李端生。

1905年 (乙巳 光緒三十一年) 26歲

3月10日,生母王氏病逝。攜眷護柩回津。

出版《國學唱歌集》。是年秋,東渡日本留學。行前有《金縷曲·留別祖國並呈同學諸子》。在東京為《醒獅》雜誌撰寫《圖畫修得法》與《水彩畫法說略》。

1906年 (丙午 光緒三十二年) 27歲

正月,在東京編輯《音樂小雜誌》。7月1日,首以“李哀”之名在東京首次參與日本名士組織“隨鷗吟社”之雅集。9月29日,以“李岸”之名註冊,考入東京美術學校油畫科。與同學曾延年(孝谷)等組織“春柳社”,此乃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從川上音二郎和藻澤棧二朗研究新劇演技,藝名“息霜”。是年曾迴天津,有《喝火令》一詞記己感慨。

1907年 (丁未 光緒三十三年) 28歲

2月“春柳社”首演《茶花女》,李叔同飾茶花女一角。此為中國話劇實踐第一步。7月再演《黑奴籲天錄》,飾美洲紳士解爾培的夫人愛密柳同時客串男跛醉客。

留日期間,因與美術模特(姓名不詳)產生感情,後隨同回國。

1908年(戊申 光緒三十四年)29歲 退出春柳社,專心致力於繪畫和音樂。

1911年 (辛亥 清宣統二年) 32歲

春,創作畢業自畫像。3月,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偕日妻回國抵滬,在直隸模範工業學堂任圖畫教員。同年家道中落。

1912年 (壬子 民國元年) 33歲

春,自津返滬,在楊白民任校長的城東女學任教,授文學和音樂課。

是年加入“南社”,被聘為《太平洋報》主筆,並編輯廣告及文藝副刊。

與柳亞子創辦文美會,主編《文美雜誌》。秋,《太平洋報》停刊。應經亨頤之聘赴杭州,在浙江兩級師範學校任音樂、圖畫課教師。

1913年 (癸丑 民國二年) 34歲

浙江兩級師範學校改名為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5月,校友會發行 《白陽》雜誌,設計創刊號封面,全部文字亦由李叔同親手書寫石印。

1914年 (甲寅 民國三年) 35歲

是年加入西冷印社,與金石書畫大家吳昌碩時有往來。

課後集合友生組織“樂石社”,從事金石研究與創作。

1915年 (乙卯 民國四年) 36歲

應校長江謙(易圓)之聘,兼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圖畫音樂教員,在假日倡立金石書畫組織“寧社”,借佛寺陳列古書、字畫、金石。二十四年後,南京高師校長江謙大師六十週日甲詩云:“雞鳴山下讀書堂,廿載金陵夢末忘。寧社恣嘗蔬筍味,當年已接佛陀光。”

是年夏,曾赴日本避暑。9月回國。秋,先後作詩詞《早秋》、《悲秋》、《送別》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