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海德格爾說尼采是最後一位形而上學的哲學家?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繪畫
  • 2021-08-12

最好能夠重哲學的角度去深入的闡述,感激不盡。

一個尼采,海德格爾集中地講和寫了十年。他的講法不是為了應付教務,不像我們國內常見的教授先生們,備好一、二個課後就可以管半靠子或一輩子用了。海德格爾講了六個學期的尼采,沒有重複的內容。這本身就是大師作派了。

尼采是誰?海德格爾稱之為“最後一個形而上學家”。這個意思應該從兩個方面來了解。首先,在海德格爾看來,尼采是一個激進的形而上學批判者和顛覆者,對於傳統形而上學的本質——柏拉圖主義——有著清楚透徹的認識,可以說是一位規定形而上學的形而上學家。其次,尼采建立了最後一個形而上學體系,即“強力意志的形而上學”。這種形而上學作為存在學把essentia思考為“強力意志”,又以神學方式把存在者整體的existentia思考為“相同者的永恆輪迴”。這就是說,尼采的形而上學同樣既是存在學又是神學——雖然是一種特殊的否定神學(上帝死了!)。而從現代形而上學的歷史看,尼采的形而上學是一種極端的和完成了的主體性形而上學,從而把西方形而上學帶向了完成。

“形而上學的尼采”可以說是在海德格爾那裡確立起來的。此前的尼采形象並非如此。此前——此後似亦難免——的尼采形象大致有兩大特點:兇險惡毒、浪漫輕率。前者蓋出於政治的或心理(學)的評判,後者基於文學的或美學的評判。這兩點往往被揉合在一起,遂造成一個恐怖怪異的尼采形象。這不能說沒有尼采本人的原因。眾所周知,此公為人荒誕不經,為文狂放無羈,而且終於精神錯亂了。文化亂象、各色名流,尼采都要罵一罵,一直咒到上帝老爺的末日(“上帝死了”)。有些罵法聽來不免過分了,如稱康德為“稻草人”,說德國古典哲學家都是“面具製作者”,德國人都是“庸眾”,他們“沒有腳而只有大腿”等,直讓人想不通希特勒為什麼要推崇如此尼采。這等人物,在傳統一息尚存、文化還講究個體面修飾的十九世紀,自然難有容身之地的,也就不免被誤解、被排斥、甚至於被敵視了。

的確,尼采是容易被輕薄的。海德格爾卻想扭轉風氣。

於是,在海德格爾看來,一般形而上學的本質結構就由以下五個基本環節構成:本質、實存、真理的本質、真理的歷史、人類;若用更簡化的講法,那就是五個基本概念:“本質”、“實存”、“真理”、“歷史”、“人類”。這樣五個環節,海德格爾稱之為“形而上學統一本質”的“五重性”。所謂“五重性”(das Fünffache)是強調五者的交織一體關係,五者中的每一個同時都命名著其他幾個詞語所言說的東西。海德格爾的這個看法應該不難為我們認同。在一種形而上學哲學中,本質觀、實存觀、真理觀、歷史觀和人類觀無疑是最重要的五個要素,而且當然是共屬一體的。

落實到尼采的形而上學上來,海德格爾就認為,對應於上述五個環節(“五重性”),有五個“基本詞語”可以標識尼采形而上學的本質結構:“強力意志”表 “本質”,即存在者本身之存在;“相同者的永恆輪迴”表“實存”,即存在者整體的存在方式; “公正”表“真理”,即作為強力意志的存在者之真理的本質;“虛無主義”表“歷史”,即在強力意義上得到規定的存在者之真理的歷史;“超人”表“人類”,即為強力意志和相同者的永恆輪迴所要求的那個人類。在具有總結性意義的本書第六章“尼采的形而上學”中,海德格爾對尼采形而上學作了一種結構性的理解,其基本策略就是對上述五個“基本詞語”的分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