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山水畫各有什麼樣的特點?為什麼會出現風格轉變?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繪畫
  • 2021-07-12

美術史問題

在兩宋時期,中國山水、花鳥畫更為繁榮昌盛。首先山水、花鳥畫已上升到最重要的地位,絕大多數畫家都擅長山水、花鳥畫。僅據《圖畫見聞志》、《宜和畫譜》、《畫繼》及《圖繪寶鑑》所載統計,就有李成、關仝、范寬、郭熙、李唐、趙伯駒、馬遠、米氏父子等180餘人善寫山水畫。而所流傳的畫跡,僅宣和時皇室收藏的北宋山水畫就有《千里江山圖》、《滕王閣圖》等730餘件。所反映內容之豐富與深刻,都是前代所不及的,特別是畫家與文學相結合,師法造化,借景抒懷,更成一代的潮流。如當時所畫的“剩水殘山”或是“長江萬里”,就多少富有“不堪風雨過江南”之意。即使寫“好山好水看不盡”,也不免帶有“天晚正愁餘”的傷感。畫花鳥亦多含有一定的意義,例如畫竹子多象徵清高,畫牡丹以象徵富貴,畫梅松以象徵不畏懼嚴寒威迫,等等。

自宋代以後,中國畫的構圖佈局依循意形合一的原則,最突出的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1)注重大勢。所謂大勢,就是大周,也就是大體的位置。有人把“大勢”比作下圍棋。認為畫畫的佈局是和下圍棋的道理相仿。下圍棋要用松,開始時,起手要寬,先著眼於通盤之局,然後再注意小處。畫畫也是如此,不經營好大勢,其他就談不上。(2)講究開合。所謂“開合”,也可叫“分合”,簡單地說,“開”就是“放”、起或生髮,“合”就是收、結或收拾的意思。“開合”方式靈活多樣。有下開上合,如宋人畫的《長橋臥波圖》,起手先畫硃紅長橋,在橋兩端位置樹木、房屋,河裡還有船隻往來,以破長橋的呆板,並把水波漸遠漸淡地推上去,煙霧渺茫,有生髮無窮之意,這就是“開”。而上半畫遠山數峰,以收拾其勢,這就是所謂“合”。上開下合的,如宋馬遠畫的《梅石溪鳧圖》,起手先在上半,把梅樹、石雀畫好,有向下開展之勢,這便是“開”;在下半,畫了一群野鴨在溪澗裡嬉遊,以收其勢,這便是“合”。右開左合的,起手先在右半,有向左開展之意,然後在左半。左開右合的,如宋人畫的《風雨歸舟圖》,起手先畫叢竹、山石、樹木,隨風雨之勢搖盪向右,意向左開展;然後畫一葉歸舟逆風向左,用以收斂風雨之勢,以為合。另外,也有開而無合的。如:宋閻次平的《松磴精廬》團扇,右半在水邊畫一精緻的廬舍,旁植松樹數株,但左半卻任其空白而無合。其實,這種無合也是有合的,只是把合的位置放在畫面之外罷了。(3)注意主客體關係。所謂主客體關係,就是在畫面佈局景物時,不是平均分配,要有主次、重心。畫人物,要以人物為主,以物為客;畫花鳥,要以花鳥為主,以其他物象為客。主客配合要和諧、做到“多樣的統一”。從畫面來說,由於畫面的下半部在視角中佔有極重要地位,所以一般主體大多佈置在這個地方。(4)注重虛實。所謂虛實,就是指畫面上的疏密、濃淡、聚散。遠近、大小就是虛實的一種形象。一般地說,近景形象畫得比較大,比較詳細而用墨較濃,可稱為實;遠景的形象畫得比較小,比較簡略而用墨較淡,可視為虛。中國畫的空白更是一種特有的虛。這種虛,不著一點筆墨和顏色,有著特殊的意境。清華琳就說“夫此白本筆墨所不及,能合為畫中之白並非紙素之白,乃為有情,否則畫無生趣矣。然但於白處求之,豈能得乎,必落筆時,氣吞雲夢,使全幅之紙皆吾之畫,何患白之不合也,揮毫落紙如雲煙,何患白之不活也。禪家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道出畫中之白即畫中之畫,亦即畫外之畫也。……且於通幅之留空白處,尤當審慎,有勢當寬闊者,窄狹之,則氣促而拘,有勢當窄狹者,寬闊之,則氣懈而散,務使通體之空白,毋迫促,毋散漫,毋過零星,毋過寂寥,毋重複排牙,則通體之空白,亦即通體之龍脈矣。”(5)注重款題。中國畫上題字大約始宋元。題詩和題字的內容往往可以補充和豐富畫的主題思想。款題的字數多少,行數的長短、單雙、橫寫或直寫,都要和佈局的虛實相配合,款題的字型也要與畫相配合。就是說,工筆畫要用楷書,寫意畫要用行書或草書題款。在大幅的畫上題款要用大字、小幅畫上要用小字配合。山石蒼勁,宜款勁書,林木秀致,當題秀字。如畫的色、墨較淡,款題的字也要用淡墨來寫。款題寫好後,須在其下面加蓋印章。印章和款題的關係也和款題與畫的關係一樣,要求彼此協調統一。所以,中國國畫畫面中的款題、印章也是畫的一部分,構成畫的有機的統一整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