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有關現在英國女王的背景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寵物
  • 2021-11-15

先說聲謝謝!

誰知道有關現在英國女王的背景wwwmy2013-06-12

伊麗莎白二世(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全名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現任英國君主,是英國,英聯邦(The Commonwealth) 以及15個成員國的國家元首,同時也是英國國教會的最高首領。她的頭銜全稱為“託上帝洪福,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屬土及領地之女皇伊麗莎白二世,英聯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護者(Elizabeth the Second, by the Grace of God,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and of Her other Realms and Territories Queen, Head of the Commonwealth, Defender of the Faith)”。她於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國家元首,在她作為國家元首的國度中大約生活著1。25億人。

憲法地位

在英國,伊麗莎白二世的皇位是根據1701年的《王位繼承法》繼承的,她是一名基督教新教徒,並且也未嫁給一名羅馬天主教徒。儘管英國的皇位一般是血緣繼承,但是英國的國會自1688年光榮革命以後就一直有權決定誰來繼承王位。(見英國王位繼承)

在認可伊麗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的15個英聯邦國家中,她作為國家元首的地位是受到憲法承認的。原先這些國家都曾是英國的殖民地或自治領。早先的《威斯敏斯特法令》(Statute of Westminster)用來區分英國的殖民地和英帝國的自治領,根據該法令,“任何可能改變王位繼承和王室頭銜的法律都必須在獲得英國議會和所有自治領議會的同意後才可實施。”而這15個在獨立後繼續承認女王(或國王)為其國家元首的國家事實上取得了近似於這種自治領的地位,雖然根據《威斯敏斯特法令》這些國家並非自治領,也無權單獨決定改變繼承方法。當伊麗莎白二世去世後她的後人將根據這些國家的憲法成為其國家元首,而非根據繼承原則。因此事實上並不能將加拿大人、澳大利亞人等稱為“女王的子民”。

伊麗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的16個國家

安地卡及巴布達

澳大利亞

巴哈馬

巴貝多

貝里斯

加拿大

格瑞那達

牙買加

紐西蘭 (自1981年,作為紐西蘭國家元首的英王,兼任庫克群島的元首)

巴布亞紐幾內亞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聖露西亞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索羅門群島

吐瓦魯

英國

早年生活

伊麗莎白二世出生在倫敦的外祖父母家中,她的曾祖母是亞歷山大王后,祖母則是瑪麗王后。她的父親是喬治五世(原為約克公爵)的第二個兒子,艾伯特·弗雷德裡克·阿瑟·喬治·溫莎。

伊麗莎白出生後在其母親伊麗莎白‧鮑斯-萊昂夫人的督導下在家中接受教育。她的歷史老師C·H·K·馬丁是伊頓公學校長,除此之外她還學習各種語言(她的法語講得很流利)。坎特伯雷大主教為她提供神學方面的指點,她一直是名虔誠的聖公會會員。

1936年伊麗莎白的伯父愛德華八世退位,她的父親繼位為國王,成為喬治六世,她也立即成為王位的繼承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伊麗莎白13歲,她與她的妹妹瑪格利特公主都到蘇格蘭的巴爾莫勒爾避難。當時有人建議兩位公主應該到加拿大避難,遭到他們母親的反對:“孩子們不能在沒有我的情況下離開,我不能在沒有國王的情況下離開,而國王不能在任何情況下離開。”1940年伊麗莎白公主首次發表了廣播,針對的是所有避難中的孩子。

1945年伊麗莎白公主說服了她的父親,允許她直接參與協助打贏這場戰爭。她參與了一個支援戰爭的婦女團體,在那裡她的編號是第230873號伊麗莎白·溫莎第二中尉。這是她第一次與其他孩子共同受訓。據說她本人非常喜歡這次經驗,也正是因為這次的經驗,使她之後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學校上學,而不是讓他們在家學習。

1947年伊麗莎白首次外訪,她與她的父母親到了南非。在她21歲生日那天她對英聯邦和帝國做了廣播,宣誓將終身投入到對英聯邦和帝國人民的服務中。

1947年12月20日伊麗莎白與希臘的菲利浦王子結婚。菲利浦是伊麗莎白女王的第三個表哥,他們的曾曾祖母都是維多利亞女王(菲利浦王子在結婚前宣誓放棄希臘王位的繼承權,在愛丁堡公爵這個頭銜之前他沒有頭銜,就叫作菲利浦·蒙巴頓中尉)。這樁婚事非常適合一位即將繼承王位的女性,因為她的夫君接受過王室訓練,卻又不會繼任另一國的王位。但是這樁婚姻卻不是刻意安排的,兩人的關係經歷了許多考驗,最終也是在伊麗莎白本人的堅持下達成的。這些考驗包括菲利浦不忠的流言,和伊麗莎白祖母和父母對於菲利浦的母親是德國籍公主所引起的猜忌。

婚後夫婦兩人居住在倫敦的克萊倫斯宮(Clarence Palace)。他們育有四個孩子(見下)。雖然英國的王朝被稱為溫莎王朝,夫婦兩人同意他們的孩子應該使用蒙巴頓-溫莎(Mountbatten-Windsor)作為他們的姓氏。

從1951年起喬治六世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伊麗莎白開始代替父親出席在公開場合中。那一年她訪問了希臘、義大利和馬耳他(當時菲利浦隨軍駐紮在此)。10月她又訪問了加拿大和華盛頓。1952年1月伊麗莎白和菲利浦又訪問了澳大利亞與紐西蘭。2月6日他們在訪問肯亞時得知伊麗莎白的父親已經去世。在她繼位的那一刻她正在一個樹上旅館中。她的加冕典禮於1953年6月2日在西敏寺舉行。

女王生涯

在加冕之後伊麗莎白和丈夫菲利浦搬到了倫敦市中心的白金漢宮。但是像之前所有的國王一樣,伊麗莎白並不喜歡居住在白金漢宮。對她而言,位於倫敦西部的溫莎城堡才是她的家。她也有相當一段時間是在蘇格蘭的巴爾莫勒爾城堡度過的。

伊麗莎白女王是歷史上外訪最多的國君。1953年至1954年她和菲利浦花了半年時間周遊世界,她也成為第一個訪問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斐濟的在位君主。1957年10月她對美國做了國事訪問,1959年則又訪問了加拿大。1961年她首次訪問印度和巴基斯坦。她訪問過大多數歐洲國家和許多歐洲以外的地區,並經常出席英聯邦首腦會議。

在伊麗莎白繼位初期有許多人認為一個“新伊麗莎白時期”即將到來。但是事實上她必須面對英國的是一個分崩離析的落日帝國、逐漸衰弱的軍事與經濟強權和逐漸瓦解中的鬆散組織英聯邦。她不斷努力試圖保持前殖民地與英國的特殊關係,在一些時候——例如南非——她為保持這種關係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伊麗莎白在宗教、道德標準和家庭事務上非常保守。她對待宗教責任十分嚴肅,並將她的加冕誓言看得很重。這是為什麼她不太可能退位的原因之一。像她的母親一樣,伊麗莎白女王從來沒有原諒愛德華八世選擇退位,因為在她看來他拋棄了自己的職責,並迫使自己的父親負擔其這個責任,而這一責任又被視為是縮短其父親壽命的罪魁禍首。她利用自己的權威阻止了她的妹妹瑪格利特嫁給一個離過婚的男人。而多年來她也拒絕承認她的兒子查爾斯王儲與情人卡米拉·帕克·鮑勒斯的關係。

政治上,她的立場則比較模糊,雖然她並非從未在公開場合上表達過她對政治的看法。她與所有政黨中的許多政治人物都保持著友好的關係。一般認為她最喜歡的首相是溫斯頓·丘吉爾、哈羅德·麥克米倫和哈羅德·威爾遜。她最不喜歡的首相當然是瑪格利特·撒切爾。她與她目前的首相,也是第一位在她繼承王位後出生的首相托尼·布萊爾的關係則相當不錯。

女王只有在那些可能影響到英國統一的議題上公開她的立場。她曾表示支援英格蘭與蘇格蘭繼續保持統一,因此激怒了一些蘇格蘭民族主義者。她對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協議》的讚譽也引起了很多聯邦主義者的反對。

王室成員們在女王母親葬禮上,從左開始:女王、愛丁堡公爵、威廉王子、查爾斯王儲、哈利王子、約克公爵

雖然王室其他成員經常引起許多爭議,特別是女王的孩子們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所經歷的婚姻問題,女王本人較少引發爭議,並基本上受到英國人民的尊敬。雖然與過去相比有所放鬆,她在公開場合中表現得依然十分正式。由於她在公開場合中不願表達自己的情感,使得英國公眾無法對她產生更深的感情。

伊麗莎白二世從來都沒有不受到歡迎,至少沒有比維多利亞女王在其統治時期更不受歡迎。唯一一次引起公眾不滿的是在1997年戴安娜王妃去世後,女王和王室其他成員並沒有參加公眾悼念活動。這引起許多一般都是親王室的小報的批評,讓英國人覺得王室冷漠、不近人情。

許多人認為,女王不太喜歡戴安娜,認為她對王室產生破壞作用。最後由於巨大的公眾壓力全體王室成員不得不在王妃的靈柩經過白金漢宮時向它鞠躬。女王也罕見地以電視直播的形式表達對戴安娜去世的哀悼。伊麗莎白二世的這種改變可能是女王母親和布萊爾遊說的結果。

1997年以後伊麗莎白二世就重新獲得了之前那種受人尊敬的國家元首之形象。2002年全國為她慶祝登基50年大典,當年她巡遊了全英國,對多個英聯邦國家做了國事訪問,還出席了多場遊行活動與音樂會。6月,數千人聚集在白金漢宮外參加名為“王宮派對”的活動,全英各地的許多音樂家都雲集在此表演。令人傷感的是慶祝活動期間女王母親卻不幸去世。

在她的母親和妹妹去世後,她與她的子女的關係有所親近。她與她的媳婦威塞克斯公爵夫人的關係特別融洽。不過她與她的兒子查爾斯王儲還是很少見面。雖然她不支援王儲與卡米拉的關係,最近她曾多次公開暗示已經能夠接納卡米拉。另一方面她與她的孫子孫女之間的關係非常親密,特別是威廉王子和扎拉·菲利浦斯(Zara Philips)。

2003年,一向身體健康的女王進行了三項手術。1月她動手術移除了右膝蓋破碎的軟骨,12月又在左膝蓋進行了類似的手術,並又修補了臉部的器官損害。外界曾經猜測這是由於面板癌引起的,不過白金漢宮表示女王並無大礙。

最近的一系列手術讓人擔憂78歲的伊麗莎白女王操勞過度,應該多加休息。雖然女王已經年界80,她本人已經公開表示無意退位。許多接近伊麗莎白的人說女王不可能自行退位。但是她同意讓她的子女負擔更多國事活動。她也開始減少外訪次數(一般來說她每年都會做兩次國事訪問和兩次英聯邦國家的訪問)。但像她的母親,她只有到身體無法負荷的那天才會停止工作。

最近幾年公眾發現伊麗莎白女王在公眾場合表現出更多的情緒。雖然她大多數時候還是保持國君的莊嚴形象,她開始在公眾場合微笑,並在為911事件死難者舉行的西敏寺悼念會上流淚。

政治角色

1950年代伊麗莎白二世與英聯邦國家的首相們的合影,靠女王左邊的是丘吉爾

在英國,女王是立法程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她與上議院和下議院共同構成了整個立法機構。但在實際上,女王的權力只是象徵性的。女王能夠合法地批准或否決法案,但是自1707年以來就從來沒有一個英國君主曾經否決過法案。在每年新一屆議會開幕是女王也按慣例需要發表講話,勾畫該年度的立法議程,但是這些講稿都由她的大臣們負責撰寫。

女王在行政機關也擁有象徵性的角色。英國政府被稱為“女王政府”(Her Majesty‘s Government),技術上是由女王負責任命大臣。但事實上女王不能任命或罷免大臣、官員;首相一職一般由下議院多數黨領袖擔任,然後由首相“建議”女王任命其他內閣成員。而且英國政府也不向女王負責,它必須向下議院負責,即間接地向英國選民負責。女王也參與到國家的司法體制中,法庭以她的名義行事,政府也為了女王提起公訴。

但是女王不能作為國家元首被起訴或控告,她也不能作為個人被控告(雖然君主作為一個法律實體是可以被控告的)。不過在英國法律中女王卻是一個自然人,必須像其他所有人一樣遵守法律。但是女王是否能夠在觸犯法律時被控告卻是未定的。在17世紀的英國革命期間,議會曾經控告查理一世叛國,但在查理二世上臺後整個過程被宣告非法。

首相必須每週會見女王,這種會面是十分正式且嚴肅的。對首相來說,與女王的會面可能要比接收下議院質詢更加重要,因為首相給女王的彙報往往更加詳細、坦誠。即使是反對君主制的首相們也十分看重與女王的會面。

女王也經常會見蘇格蘭首席大臣(Scottish First Minister)。曾經是蘇格蘭君主們居住的王室宮殿荷里路德宮(Palace of Holyroodhouse)也重新得到利用,現在一般都有一名王室成員居住在此(往往是威爾士親王)。女王也查閱威爾士議會的報告。

雖然傳統上女王不得直接介入政治,已經在位多年的女王是自丘吉爾以來所有首相的密友,再加上她對世界領袖們的良好關係,使得她所表達的每一點意見都會被首相們仔細斟酌考慮。

祖先

伊麗莎白二世的祖上就都是英國君主,最早可以追溯到7世紀的威塞克斯王朝。她與蘇格蘭王室也有血緣關係,最早可追溯到公元9世紀。她與歐洲歷史最悠久的丹麥王室也有關係,她的曾祖母亞歷山大王后就是丹麥的公主。她還與歐洲大部分王室都有血緣關係,與她是表兄妹的國君包括挪威國王哈羅德五世、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和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而比利時國王艾伯特二世更是她的堂弟。此外她與之前的希臘王室、羅馬尼亞王室、德國王室和俄國王室也都有血緣關係。

女王從未接受過媒體採訪,因此除了少數曾與女王對話過的外國元首外很少有人知道她的政治立場與觀點。據報導女王的朋友很少,她寧願與馬和威爾士柯基犬作伴。女王的著裝十分保守,喜歡單色外套和各種不同的帽子。她很少改變自己的外形,例如在她繼位後她的髮型就很少改變。她的個人形象與公眾疏遠,因此經常成為漫畫家和模仿演員諷刺的題材。

雖然女王經常出席各種文化活動,據稱在她的私人時間內她對藝術不太感興趣,寧願將整個晚上的時間花在拼板遊戲上也不願從事其他藝術活動。她對音樂和繪畫的冷漠招致許多文藝評論家的批評,他們形容女王為“沒有審美感的國君”。

外交場合上女王非常正式,與她會面時的禮儀繁多。雖然一些會見英國君主時傳統的禮儀(如鞠躬)已經被取消,任何較親密的交流,例如觸碰,都是不被允許的。因此,前澳洲總理基廷在一次女王訪問澳洲時輕輕摟著女王的腰,儘管他個人辯稱是一種對長者的尊重表現,亦被保皇派指為“對女王不敬”。

不過在私底下有報道卻稱女王非常喜歡一些“有傷風化”的幽默,她的侍女們還經常向她“報告”王宮內新的小道傳聞。私底下的女王非常平易近人,並且真心關切為她工作的侍從們。

幾乎每一位與她工作過的首相都給予女王極高的評價。自她登基的那天起她每天平均花3個小時在國事上,閱讀各個部門和首相府送來的檔案。正因如此,她可以向首相布萊爾提供許多有益的忠告。

[編輯]

女王的後代

女王的孩子們和第三代子孫:

查爾斯·菲利浦·阿瑟·喬治(1948年11月14日出生),威爾士親王,1981年7月29日與戴安娜·斯賓塞女士結婚,1996年8月28日離異,再在2005年4月9日與相戀多時的卡米拉結婚。

威廉王子(1982年6月21日出生)

哈利王子(1984年9月15日出生)

安妮·伊麗莎白·愛莉斯·路易斯(1950年8月15日出生),王家長公主,1973年12月14日與馬克·安東尼·彼得·菲利浦斯結婚,1992年4月28日離異,1992年12月12日又與蒂姆西·勞倫斯結婚

彼得·菲利浦斯(1977年出生)

扎拉·菲利浦斯(1981年5月15日出生)

安德魯·艾伯特·克里斯汀·愛德華(1960年2月19日出生),約克公爵,1986年7月23日與莎拉·瑪格利特·弗格森結婚,1996年5月30日離婚

比阿特麗斯公主(1988年8月8日出生)

歐吉妮公主(1990年3月23日出生)

愛德華·安東尼·理查德·路易斯(1964年3月10日出生),威塞克斯伯爵,1999年6月19日與蘇菲·利絲瓊斯結婚

路易斯公主(2003年11月8日出生)

注意女王的兩個孫子和孫女,彼得·菲利浦斯和扎拉·菲利浦斯沒有王室頭銜,這在英國曆史上十分罕見。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英國的王室頭銜是從父親繼承的,而安妮公主的前夫馬克·菲利浦斯是一介平民,因此他的孩子們也就都是平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