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國也經不起折騰——關中衰落的原因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寵物
  • 2022-11-15

天府之國也經不起折騰——關中衰落的原因渺已邊5335 2022-07-18

提起天府之國,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四川,實際上天府之國一詞出自《史記·留侯世家》——“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張良說的這個天府之國指的就是關中。在此之前,《戰國策》蘇秦也說過類似的話——“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

而蘇秦指的也是關中,因此關中就是 歷史 上第一個被冠以天府之國的地方。

為何關中能被譽為天府之國?

首先,關中地區在古代具有非常明顯的地理優勢,關中南面有秦嶺作為屏障,北靠黃土高原,西依隴山,東則有表裡山河,有黃河、中條山、崤山,環繞。

四面八方,雄關密佈,東面出潼關、函谷關則可直接抵達洛陽一帶,瀕臨河內地區、中原地區;南面出武關可直接進入南陽盆地,南陽盆地向北是中原,向南則通荊襄;西面出散關可扼川陝;北面蕭關是防止北方遊牧民族的天險;此外,關中地區還可從蒲津渡直抵河東地區。

因此范雎曾評價關中地區道:“利則出攻,不利則入守,此王者之地也。”

更妙的是關中內部還有面積3。6萬平方公里的渭河平原,有“八百里秦川”之稱,農業發達,灌溉便利,經濟富裕。

《史記》稱之為“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無論是從政治、軍事,還是從經濟、文化來說,關中都不愧是當時中國的核心地區。

可大家都知道,自唐朝以後,關中地區逐漸衰落,此後關中核心城市長安再也不是一國之都,關中地區再也沒有了漢唐時期的輝煌。

這麼富庶的關中為何會衰落呢?

原因很複雜,有天災,也有人禍;有外部因素,也有內部因素。

第一,首先看天災。

關中地區災害頻繁,風災、水災、旱災、地震等自然災害、氣象災害層出不窮。

從地質災害來看,關中地區位居地震頻發的渭河平原地震帶,地震災害十分頻繁。

有人統計,自商朝末年以來,關中共有500多次地震記錄,僅長安就有100多次。

眾多地震中,破壞性大的地震就有60次;其中尤以漢、唐、明三朝最為厲害。

頻繁的地震不僅造成大量人口損失,物質損失,更是加速關中地區水土流失。

加上關中地區冬季比較乾燥寒冷,夏季暴雨頻發,在地震影響下更容易導致各類旱澇災害、引發滑坡泥石流,嚴重影響了關中平原的農業生產能力。

從氣候災害方面來看,關中地區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型氣候,遠離西太平洋高壓脊,而且受西伯利亞高壓影響大,直面冬季高壓寒風的侵襲。

相比較而言,關中地區氣候條件明顯不如南方,平均氣溫一直在下降,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一個詞——小冰河期,事實上,幾次小冰河期,關中地區受損十分嚴重。

而且由於關中地區位於秦嶺北麓,秦巴山地的阻隔,導致了關中地區氣候環境更偏乾旱,旱災嚴重。

第二,再來看人禍。

人禍才是導致關中地區衰落的主要原因。

關中地區歷來就是政治中心,戰爭頻繁,慘受戰爭侵襲,僅長安城就多次被毀。

歷代戰爭,讓關中地區成為一片廢墟,關中地區見證了無數次燒殺搶掠。

這還只是戰爭這種極端情況下的,在和平時期,人禍一樣重,和平時期的人禍主要體現在對關中地區的過度開墾上。

西周時期首都鎬京人口大約在5萬到8萬左右,整個關中地區大概50萬左右(周朝人口粗略估計800萬到1000萬)。

到了西漢末年,關中地區人口可能在300萬以上。

到了唐朝,關中地區僅統計在冊的就有318萬人。

這麼多人要生活,建築材料、日常燃料都從周邊的森林,森林逐漸消失;

這麼多張嘴要吃飯,吃的喝的都從土裡來,土地過度開墾,肥力下降。

關中號稱八百里秦川,看著似乎很大很肥沃,可按今日的計算資料,華北平原是關中平原八倍,長江平原是關中平原的四倍。

這麼多的人口擠在這麼小的地方,關中地區根本承受不了。

人口少的時候,關中地區當然是天府之國,可人口一暴增,天府之國也受不了。

這樣一來就引發一個很恐怖的詞,水土流失。

關中地區水土流失有多嚴重?

據《史記·趙世家·正義》西周時期,潼關附近的桃林“廣闊三百里”。

《荀子·強國篇》記載關中地區:“山林川穀美,天材之利多”。

由此可見,關中地區在先秦時代森林廣佈,到漢朝初期,長安周邊區域還有“陸海”之稱,可僅到了西漢末年,長安附近像樣的森林已經基本看不到了,有幾畝像樣的楊樹林,漢朝就建了個“長楊宮”。

等東漢遷都洛陽後,關中地區好不容易得到一次修整。

隋唐一來,人口繼續暴增,宮殿繼續大建,關中地區的木材居然已經滿足不了隋唐的需求,以至於唐玄宗時期,營建宮殿要從嵐(位於今山西)、勝(位於今內蒙)等州選取木材。

森林植一被大規模被破壞,水土流失在所難免。

《左傳》記載,在春秋時期,渭河即使在冬季缺水季也能同行載重船。

而到了唐末,這些天然和人工的航道水量紛紛減少,沙量劇增,而且改道頻繁,水運航道終於斷絕。

西漢時期,有渭、涇、灃、澇、潏、滈、滻、灞八條河流環繞長安,素有“八水繞長安”之稱,

因此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寫道“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

可到後來,八水消失得差不多了,別說河水了,長安城裡西側的幾口“甜水井”成了當時城中百姓吃水的重要來源(此時在明朝,長安改稱西安)。

水土流失這麼嚴重,人口這麼多,由此導致關中地區開始缺糧,從隋唐兩朝,長安就已經成為一座飢餓的城市。

從物質上,關中開始不具備成為一國首都的條件了,關中地區和天府之國漸行漸遠。

由此可見,多度的開墾,才是關中地區最大的人禍。

第三,外部因素。關中地區衰落,外部因素也很重要。外部因素有四。

1,世界商路的改變。

關中地區最繁榮的時候正好是陸上絲綢之路最繁榮的時候,世界大量的財富湧入關中,由此讓關中煥發勃勃生機,從漢朝到唐朝時期,關中核心長安多次被毀,屢毀屢興。

除了關中地區自己的恢復能力,世界商貿影響也很大。

可是大家都知道,陸上絲綢之路逐漸被海上絲綢之路所取代,關中地區失去一個重新發展的外部帶動力。

2,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崛起。

關中地區繁榮的時候,人多地少,而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卻人少地多。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兩個平原逐漸被開發,華北和南方在農業和經濟上的優勢開始顯現了出來。

唐朝後期的財政收入和糧食供應基本來源於江南地區。

這不僅導致關中地區人口流失,經濟中心東移、南移,更讓關中地區喪失了區位優勢。

3,北方少數民族的崛起。

自西晉末年,五胡亂華以來,北方少數民族對中原王朝的威脅越來越大。關中地區多次被少數民族侵襲。

尤其是唐朝時期開始,吐蕃、回紇、党項民族崛起之後,對關中地區威脅越來越大。

關中地區之所以能成為政治中心,軍事意義非常重要,當中原王朝無法解決少數民族的威脅,關中地區作用大大減低。

而北方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先後崛起,更迫使中國政治中心開始東移。

關中再也不是漢唐時期的關中,關中“獨以一面東制諸侯”的政治優勢、軍事優勢逐漸失去了。

4,黃河氾濫。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是黃河對周邊地區弊大於利,也就河套地區因為黃河成為了塞外江南,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之稱,而且黃河媽媽可不是一個好脾氣媽媽, 歷史 上多次氾濫。

一直到東漢王景治水,才給黃河流域帶來近千年安穩日子。

可隨著關中地區水土流失嚴重,黃河媽媽自唐末開始又鬧脾氣了。

再經過宋朝三番四次智熄般的操作,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關中地區在黃河上游,黃河氾濫看似對關中影響不大,實際上極大的影響了關中地區的運輸問題,讓關中地區難以翻身。

第四,內部因素。

在前面諸多因素影響下,關中地區開始逐漸喪失政治優勢、軍事優勢、經濟優勢。

關中地區面臨嚴重的危機,最直接的體現早已經無法自給自足的關中地區開始出現物資緊缺的情況,尤其是開始缺糧。

早在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從長安城北開鑿漕渠直通黃河,引渭水入渠,用以解決糧食運輸問題。

或許有人會問,宋朝首都開封,元明清首都北京也不是產糧地,為何能取代關中核心長安呢?

原因就在於關中地區的地理環境,前面已經說了關中地區表裡山河,地勢險要,環境封閉。

關中地區輝煌得益於此,衰落也是因為如此。

關中地區一缺糧,就得從江南地區運糧,可關中地區的地理環境就使的關中運糧之道非常困難。

陸路的崤函古道基本讓人沒有了想法,只能靠漕運,即把江南糧食經黃河,過洛陽、開封,送往關中,可漕運也不好走。

黃河泥多水少,去往關中逆流而上,而且黃河九曲,彎彎繞繞,更要命的是,關中地區河道,險灘遍佈,根本就不是適航的河道。

於是就出現了《資治通鑑》記載唐中宗景龍三年漕運現象:“關中飢,米鬥百錢。運山東、江、淮谷輸京師,牛死什八九。”

正是由於航運距離遙遠再加上航運危險,漕運成本過高,加上中途耗費,以致“有用一斗錢運一斗米之言”。

這樣一來,就逼得隋唐皇帝不停的往洛陽跑,可這根本無法解決問題。

爾後隋唐兩朝皇帝倒是不停的開鑿運河,通漕運,結果非但沒能解決問題,反而促進了開封、北京的崛起。

由此,整個唐朝都受困於關中缺糧的窘境,靠著斷斷續續的漕運得以續命百年。

期間最難過的一次是唐德宗貞元二年(786年),關中斷糧,所有倉庫全部吃光,關中士兵和百姓,全給瘦成了猴子,個個面黃肌瘦。

飢餓之下禁軍將士脫帽大喊道:“拘吾于軍而不給糧,吾罪人也!”

好在當時緊急運來了三萬斛糧食,唐德宗激動不已,對太子李誦感嘆道:“米已至陝,吾父子得生矣!”。

這次關中餓得有多慘?唐德宗的話還不能說明問題,事後關中兵民因為餓得太厲害了,糧食一來,暴飲暴食,最後竟然活活撐死了五分之一!

這就是唐朝關中現狀!

等到黃河下游開始氾濫之後,關中地區勉強能依靠的漕運也靠不住了。再在關中呆下去,全都得餓死。

幾經折騰,關中這個天府之國也折騰不起了,於是,唐朝一亡,關中徹底走向沒落,

曾經的天府之國在宋朝已經成為“關中饑饉,十室九空,流移之民,道路相望”(司馬光語)的破敗之地;

曾經的漢唐首都長安已經成為“人遊曲江少,草入未央深”的破落之城。

於是,自宋朝開始,關中地區,繁華不再,想重回漢唐巔峰地位,已經近乎不可能(筆者覺得可能性微乎其微)

時光荏苒,千年而降,當今關中,也沒有了漢唐時期關中風采。

關中能不能恢復漢唐榮光,這需要兩千多萬秦川子弟共舟共濟,需要天賜良機,更需要中華民族共同努力,中央政策全力支援。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諸君共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