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蒙語文的能力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寵物
  • 2022-12-21

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蒙語文的能力Du知道君9361e 2016-11-24

一、傳授學習方法,提高自學能力

古人說:授之以魚,不若授之以漁。這句話說的是方法的傳授比知識本身的學習更重要。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不教”。如何教學生獲得自學文言文的方法?我認為除了教學生使用工具書和課文註解之外,還應該有針對性地教他們掌握一些文言文學習方法,教他們自學的本領,給他們獲取知識的鑰匙,使他們學會自學,善於自學,學有興趣。具體如下:

1.巧用句子結構分析,辨識詞的活用現象和句式。

一個句子的結構,總有主、謂或主、謂、賓部分,且有嚴格的、正常的排列順序。據此我們就可明瞭一個詞在句中應扮演哪一成分的角色,一個句子是屬何種句式。

透過句子結構分析法,就能辨識詞的活用現象。如:“左右欲刃相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句中“主”、“賓”都非常明確,謂語動詞只能由“刃”這一名詞來擔任。辨識句式也是如此。如果句子前後構成判斷關係的,不管有無判斷詞,皆是判斷句。如“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句中的“者……也”是判斷的標誌,再如《資治通鑑•赤壁之戰》“劉備天下梟雄”則沒有判斷詞;如果是被動者作主語的,不管有無被動詞,都是被動句。如“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史記•屈原列傳》);如果缺少成分的,則是省略句。如“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左傳•餚之戰》);如果成分順序變位的,則是倒裝句。如《勸學》中“蚓無爪牙之利”一句,作為定語的“利”後置到了中心語的後面,成為定語後置句。

2.透過句意理解通假和一詞多義現象。

一個句子,總要向我們表達一個意思,而憑這一意思,我們就可明確句中的某個詞是否通假,表何意義。例如《促織》中“高其直,亦無售者”之句,課文註釋中並無通假說明,然而我們不難領會這句話意思是:“抬高它的價格,只是沒有買的人。”憑此句意,我們即可斷定句中的“直”是假字,本字應是“值”。再如《孔雀東南飛》“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取”,通過了解句意,我們很容易知道“取”即“娶”之意。又如一詞多義現象,我們只要憑著它不同的句意稍加分析,它的各個義項就會昭然若揭。如①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②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列子•湯問》。

3.善用比較,區分易混淆的知識,掌握文言規律。

文言文中存在著大量詞類活用現象,如:名詞作動詞、名詞作狀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等。而這些知識之間往往存在著聯絡,這就要求我們要善於比較,準確地區分。如:區分名詞作動詞和名詞作狀語,如果能運用比較法,就可比較容易地將它們區別開來。從結構上看,前者結構是“動化名詞+名詞”,後者則是“狀化名詞+動詞”;就關係看,前者屬支配的動賓關係,後者屬修飾的狀謂關係。例如:《六國論》中的“禮天下之奇才”,《信陵君竊符救趙》中的“公子……禮交之”,前後兩個“禮”字用法不同。前者,“禮”與“奇才”構成支配的動賓關係,屬名詞作動詞用法;後者,“禮”與“交”構成修飾的狀謂關係,屬名詞作狀語用法。運用比較法,學生很快掌握了名詞活用的規律,這樣的教學效果是單純的死記硬背所難以望其項背的。透過比較能清晰地文言中各類活用現象的特徵突出地顯示出來,學生如果能夠掌握並熟練運用比較法,就能具備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能力,能夠自己去解決文言文學習中的許多疑難問題。

二、強化能力訓練,全面提高聽讀能力

聽和讀的過程,是一個語言資訊綜合處理的過程。透過聽讀,可以有效的提取文中有用資訊,改變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提高原有的認知水平。

透過聽,可以讓學生在聽覺感受中學習知識。應提倡多聽,真切地聽出古文學的味道和感受來,深切地領悟古代語言的魅力。在教學古文時,可利用錄音、錄影或多媒體,將聲畫效果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有所發現,有所體悟。

“讀”,就是朗讀課文。朱熹談讀書時有段話:“凡讀書須要讀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朱紹禹在《語文教學辭典》中說過:“從閱讀心理的發展看,朗讀技能的發展一般先於默讀,學生最初的閱讀活動多依靠有聲語言。”這句話道出了朗讀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地位。我國古代教學就非常重視朗讀,從一些名句中可見一斑,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等等。但我們文言文教學中往往忽視了誦讀,只重視理解,這是造成學生文言文語感差的直接原因。的確文言文朗讀存在困難,因為它字少意深,音單義廣,句法簡奧,語焉不詳,一字多音,所以文言文語感需要長期練習,急於求成的功利性作法猶如飲鴆止渴。為了使朗讀的功效充分發揮出來,教師要認真設計課堂朗讀程式,每次朗讀都要提出要求,把讀和理解巧妙聯絡起來,最大限度地發揮讀的作用。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要提倡學生多讀,不但對教材內的文言文多讀,而且引導學生向課外延伸。例如:學了《鴻門宴》,引導學生讀《史記•項羽本紀》;學了《促織》,引導學生讀《聊齋志異》,學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引導學生讀杜甫的《三吏》、《三別》。鼓勵、提倡學生到古文學的殿堂裡去遊覽,吸取古文學之營養,體會作者憂國憂民之情懷,提高文言文閱讀之素質。同時,我以為,這個“讀”還應該包括“誦”,就是讓學生速背。這和死記硬背是有本質區別的。傳統誦讀存在背誦單一、刻意注入的弊端,我們提倡機械記憶和形象記憶相結合。語言學習最根本的方法在於記憶,而背誦是訓練學生記憶力的首選途徑,是培養語感的最佳方式。誦是培養語感最重要的階段忽視這個階段語文教學只能事倍功半。在課堂上多數學生都能在短時間內把一段背下來,不過這種記憶是短期的,在以後的課堂上要經常提問,及時鞏固。

三、利用富有趣味的語文活動,深化文言文的學習。

文言文教學同樣能舉辦很有趣的活動。我在一部分有情節的課文中加上了表演這一環節 ,即在將課文改寫為課本劇後,進行表演。《勾踐滅吳》、《鴻門宴》等都是適合表演的,學生自己報名扮演喜歡的角色。表演是對課文的一種再創造過程,既可以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鍛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並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形象思維能力,還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在小組之間有對比,學生都有一種成功欲,因此他們非常喜歡這個活動,他們有的對一些情節進行加工,融進了現代生活的色彩,有的則藝術地再現了當時的情境,所有學生都在比較輕鬆的氛圍中有所收益。

在文言文教學中,是否還可以找出好的方法,讓我們的學生文言文學習能力得以迅速提高呢?大詩人屈原說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有道不盡的奧妙,說不完的經驗,在此只想藉一己之拙見,拋磚引玉,以求教於大方之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