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攝影
  • 2022-03-23

如何理解"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藍天のヤ白雲 1級 2017-04-07 回答

“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是蘇軾的兩句論畫名言。

因為兒童年代生活經驗與知識範圍,看畫只能看到形的似與不似,而認識不到形以上更深一層的思想意義。例如一幅唐詩的畫,題為: “松下問童子, 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從表面上看,這幅畫沒有什麼特別的。如果只看童子畫得象與不象,或來訪者畫得好不好,又或松畫得怎樣,雲又畫得怎樣……如果只從這些“形”來看,這畫的品位好象只是一般,但是,如果你有較高的文化修養懂得這首詩與畫的深刻含義,你便知道這裡描寫的是當時社會一位懷才不遇的文人, 因憤世忌俗而隱居山林,潔身自好。畫中的主要人物隱者並沒有出現, 而是透過訪問者與童子的對話宋表現的。毫無疑問, 作者對這位隱士是十分讚賞的。這位隱士雖沒有與觀眾見面,但他的處世態度,他的心態,卻讓人明明白白。這種表現手法十分簡潔。

賞心者為上,悅目者為下, 中國畫所追求的“神似”,就是借物詠志, 要表現出作者的思想志趣與哲學思想。 中國繪畫要真實地反映意境, 就是追求一種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要求畫家不僅應具備精湛的造型技巧和高超的繪畫功力,而且還要具備深厚的文化藝術修養。如果不具備這些,是畫不好畫的, 畫已盡, 而意。。。“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是蘇軾的兩句論畫名言。

因為兒童年代生活經驗與知識範圍,看畫只能看到形的似與不似,而認識不到形以上更深一層的思想意義。例如一幅唐詩的畫,題為: “松下問童子, 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從表面上看,這幅畫沒有什麼特別的。如果只看童子畫得象與不象,或來訪者畫得好不好,又或松畫得怎樣,雲又畫得怎樣……如果只從這些“形”來看,這畫的品位好象只是一般,但是,如果你有較高的文化修養懂得這首詩與畫的深刻含義,你便知道這裡描寫的是當時社會一位懷才不遇的文人, 因憤世忌俗而隱居山林,潔身自好。畫中的主要人物隱者並沒有出現, 而是透過訪問者與童子的對話宋表現的。毫無疑問, 作者對這位隱士是十分讚賞的。這位隱士雖沒有與觀眾見面,但他的處世態度,他的心態,卻讓人明明白白。這種表現手法十分簡潔。

賞心者為上,悅目者為下, 中國畫所追求的“神似”,就是借物詠志, 要表現出作者的思想志趣與哲學思想。 中國繪畫要真實地反映意境, 就是追求一種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要求畫家不僅應具備精湛的造型技巧和高超的繪畫功力,而且還要具備深厚的文化藝術修養。如果不具備這些,是畫不好畫的, 畫已盡, 而意不止; 筆雖止, 而勢不窮。 中國畫是情景交融的藝術, 所以人們說“技巧的成熟與文化的滲入”是繪畫審美的兩大因素。

有人把蘇軾的“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這兩句話與“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觀點等同起來,這是誤解。 蘇軾是說不能僅僅以形似來論畫,但並沒有否認形似的重要。藝術形象要抓住物件的本質特徵,加以突出表現, 只有把構思中典型化了的人物或者景象加以強調、誇張,這樣才能使繪畫作品比現實生活更高、更集中、更理想, 也才能引人入勝,打動人心。就以“松下問童子”這幅畫來說, 也只有透過它的形表現出它的品格來, 這位訪問者也應該畫成一位高人,而不應是俗士,童子則要畫得既天真又懂事的神態。雲要畫得更深,松要畫得更蒼勁, 沒有這些景物的襯托、烘染,也就顯示不出那種意境,也就表現不出隱士的品格。

現在人人都講要創新,這是必然的趨勢。但怎樣才是創新了呢?卻很少有人能說出一個道道來。有人以為只要畫得與傳統不同就是創新, 這樣的“創新”真是太容易了。這是對創新的一種誤解。其實,各個時代,各個國家與民族也都在不斷地創新。否則,現在與原始時代的東西豈不還是一樣。沒有人們的創新就不會有歷史的進步。中國自然也是這樣。但中國畫的創新無論如何“創”, 怎麼“新”, 它都還應該是電國畫。各個國家, 各個民族都有著它自身的一些特點。那麼,我們要創新也就應該瞭解我們中國畫有哪些最基本·的特點,而不是什麼只要與傳統不同便算是創新。

中國畫由於使用的繪畫工具與材料的制約, 其線描與墨受書法筆墨的影響, 它的表現方式則常以虛實、隱顯、聚散、縱橫、起伏、頓挫、強弱、張揚等等法則體現繪畫的質量、空間、立體的運動感。構圖要求賓主有別,大小相稱,繁簡適量,輕重相宜,疏密自然,虛實得體,偃仰有度等。故與偏於寫實的西畫不同, 中國畫是重神韻而偏於寫意的。又如, 中國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它的抒情方式主張含蓄, 內斂, 含而不露, 耐人尋味。 “意在言外”, “無聲勝有聲”。而西方文化則偏愛表現、裸露、張揚、激情、直抒等表達方式。故有人戲稱中國文化為“包子文化”, 西方文化為“比薩文化”。 “身無綵鳳雙飛翼, 心有靈犀一點通”, “我愛你,就象老鼠愛大米”,這兩種表達愛情的不同方式也可算東西方文化的代表吧,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不知我們的創新, 是遵循“包子文化”還是“比薩文化”的思路走下去呢?抑或是它們的混血兒?

陶瓷藝術作為我國的民族文化藝術, 薈萃了中華民族的精髓,在其發展歷程中,不僅因其獨特的雄渾之美使遷客騷人為之醉心, 也因其秀逸之美而深受文人墨客的親睞。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要傳承和發揚這門古老的藝術,不可以離開傳統空談創新。優秀的文化可以幫助我們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因此提高綜合素質、陶冶情操,這是陶瓷藝術綜合素養的核心,對陶瓷藝術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