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什麼是美?評判美的標準是什麼?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攝影
  • 2022-06-19

你認為什麼是美?評判美的標準是什麼?桓水冬Rb 2008-11-15

你好,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這是北宋著名詞人蘇軾夜半醒來,面對寂然盛開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無獨有偶,千年以後,一位日本作家發現了凌晨四點海棠的美,心靈有所啟迪,寫下了隨筆散文《花未眠》,這位作家就是1968年諾貝爾文學家獲得者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一文的主旨是什麼呢?是像教參上說的“強調自然美是無限的,美是邂逅所得和親近所得,藝術創作應該重視寫實、表現自然美”的嗎?如果是的話,那麼這一篇散文就有了好幾個觀點,就不是一篇好文章了,因為散文貴在“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了,神再散了,那這一篇文章就沒什麼審美價值了。這點道理適用於所有的散文作品,更何況是川端康成的作品。

《花未眠》這一篇文章其實就只有一個意緒(觀點)——“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何以見得?

第一段說旅館中的海棠花一夜未眠(言開放),引發自己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第二段說,不單是旅館裡的海棠花未眠,其實,眾多的花“差不多都是晝夜綻放的”——第三段,有了疑問:“花未眠這眾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發現花的機緣”(畫線處可能是翻譯的問題,作者此處大概要說的是“成了對花的美進行重新審視的機緣”),何以呢?——第三段自己解答:“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也就是說人不可能無時無刻都在感受美(時刻都感受到美,那美就不叫美了,美是相對於不美而言的),更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的美都感受淨盡——第五段在前四段論述的基礎上水到渠成地提出本文觀點“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邂逅和親近是美獲得的的途徑,美的獲得是要有“機緣”的,要有誘因的——正如下面所說的“比如唯一一件的古美術作品,成了美的啟迪,成了美的開光,這種情況確是很多。所以說,一朵花也是好的”。

接下來的段落都在形象地論述“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

第六段、第七段是說藝術美成了感受、邂逅生活的機緣、誘因:第六段大概意思是平時我們並不怎麼欣賞真的花,插花、畫裡的花能引發人關注真花的美;第七段開頭說李迪等人的畫讓我們領略到真花的美,接下來說自己從羅丹的的青銅像作品中體味到各種的手勢,從瑪伊約爾的青銅像作品領略到女人的肌膚。

第八段、第九段主要是說生活美成了感受、邂逅藝術美的機緣、誘因:第七段是說由自家的小狗的形象體會到宗達水墨畫的寫實美;第九段是說對京都晚霞的觀賞使自己想起長次郎製造的名茶碗,同時又說觀賞茶碗的時候,腦海裡會不由地浮現出坂本繁二郎的畫(後面這一點是說藝術美成了感受、邂逅藝術美的機緣、誘因)。

第十段、第十一段是說特定的時間成了感受美、邂逅美的機緣:第十段說觀賞到京都晚霞的美是由於“歸途正是黃昏”,第一次發現了嵐山的美是由於在冬天;第十一段說自己發現花未眠,“大概也是由於我獨自住在旅館裡,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

綜上所述,我們沒有理由再說這一篇文章除了論述“美是邂逅所得和親近所得”之外,還有“強調自然美是無限的,藝術創作應該重視寫實、表現自然美”的觀點。如果硬要這樣理解的話,就當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篇文章能有多元的解讀,但這決不是最好的解讀,是肢解文章,缺乏整體把握。

川端康成的“花未眠”賞析:《花未眠》的審美情趣和哲學思考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是寫凌晨醒來,發現海棠花在夜晚還盛開著,從而引發的一系列關於美的哲學思考。它昭示人們,要想達成具有較高品位的藝術的美,需要三個境界。

一、對於引發自己美感的事物要去親近,去探知,去認真觀察,而不能僅憑頭腦想象文章說:“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說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要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光憑頭腦想象是困難的。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聽來似乎很容易,其實,邂逅取決於靈感,靈感取決於準備。所以作者又補充了一句,即“這是需要反覆陶冶的。”對自然的美的“親近”與“反覆陶冶”,主要在於留心觀察,仔細觀察;不能熟視無睹,無動於衷。文中列舉了許多著名藝術家的事例,諸如羅丹的《女人的手》、瑪伊約爾的《勒達像》、宗達的狗、長次郎的茶碗與繁二郎的畫,都強調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於認真觀察自然。“只要有點進步,那就是進一步接近死亡”,說明人感受美非常艱難。發展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是無止境的,也許到死都無法完全把自己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高到所謂最高。

二、對觀察到的事物,反覆探究,反覆品味,並且要納入到自己已有的豐厚文化積澱中,調動各種藝術感受能力,去感知美的真“自然總是美的”,這是作者對於藝術美的真諦的探知。當作者傳達他對藝術美的評價標準時,首先評判了真花與繪畫中的花哪種更美,繪畫中的花,固然很美,但相對於真花而言,便不“顯現”。接下來,評價了一些藝術家的作品,李迪、宗達等人的繪畫受到讚美是因為能從“他們描繪的花畫中領略到真花的美”;“從羅丹的作品中可以體味到各種的手勢,從瑪伊納爾的作品中可以領略到女人的肌膚”;宗達所畫小狗的精神在於不刻意美化,只是客觀寫實;長次郎的茶碗,繁二郎的畫,美得能同真正黃昏的天空“相互呼應”。最後,作者言及了自己對嵐山美的發現過程。所有的資訊都可以歸結為一點:自然的藝術才是最美的藝術。

三、對一些微不足道的事物,一旦邂逅,引發內心美的感受,就不要輕易放棄思考人有人言,花有花語,二者交流,是一種緣分,它來自於心靈上的豁達與沖淡。“一朵花也是好的”,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為“美的啟迪”,成為“美的開光”。

應該承認,日常生活中的人對花乃至自然界的各種生命的體驗是有時間性的,善於感受和深思的人,對於偶然的巧合,絕不會輕易錯過,往往伴隨著一種自我意識的覺醒。《花未眠》在看似閒情雅趣、賞心樂事中,卻抒發了一份浪漫的情懷,作者對未眠之花的解讀,披露出人與自然如何才算真正達到精神敞開的境界。倘若人類對自然的感悟達到這種境界,那時就不僅僅限於對花的解讀了。

在表現審美情趣的同時,作者還表現了自己對生命的哲學思考。“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盛開預示著衰敗凋謝的來臨,這是作者對生命的短暫發出的感嘆;作者以為海棠夜裡開花無人欣賞,凌晨發現它非常美麗,頓生憐憫之情,進而覺得海棠含有一種哀傷的美,這與他孤獨、憂鬱、頹喪的心理不無關係。川端康成兩歲喪父,三歲喪母,七歲那年祖母死去,十五歲那年和他相依為命的雙目失明的祖父死去。童年孤獨而不幸的遭遇,對川端康成的性格和文學風格的形成有深刻的影響。美麗的鮮花在綻放的同時,就接受了死神的親吻;最早成熟的果子,最先掉在地上,爛在泥土裡;越是快速生長的生命,越會快速接近死亡。在強大時空面前,柔弱的個體生命是短暫而脆弱的。這就是生命的具體存在狀態,是睿智而冷靜的人們不會有意識地迴避的一個現實。故而下文中我們看到雷諾阿和米開朗琪羅,都如實地傳達出自己對死亡的接受。

“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這又是作者對個體生命意義的讚美。生命的脆弱或許渺小,生存空間的貧瘠或許狹小,但都不會阻擋生命的美麗。雖然個體生命是短暫的,並最終會歸於虛無,然而只要每一個生命個體,抓住過程的美麗,不斷豐富生命的內容,那麼個體的生存便有了意義。相對於永恆而言,短暫似乎是一種折磨,但它同時也是一種豐富。生命因豐富而不再蒼白,不再虛無。盛開的鮮花,明知下一刻的毀滅,也要在開放中成就著自己的快樂。這種從死亡角度去反觀生命的價值,頗得西方現代哲學的真髓。 14654希望對你有幫助!

Top